经济学的故事
(二)列昂惕夫之谜
列昂惕夫1973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于1953年用其创建的投入产出法,将生产要素分为两类, 资本和劳动,对200 多个子部门进行了分析,再整合为五十个产业部门, 其中有三十八个部门和国际贸易有关。 计算出每百万元的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其中美国的进口是利用美国的进口替代产业的资料计算的。
列昂惕夫验证及其结论
对H-O理论不曾怀疑的列昂惕夫用投入产出法两次对美国贸易结构进行具体计算,其目的是证明美国的对外贸易正是按H-O理论参与国际分工的。
但他两次的实证分析结果均显示: 美国出口商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 而进口替代商品更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由于这一结论与赫-俄原理背离,使西方经济学界大惑不解,并将此结论称为“列昂惕夫反论”或“里昂惕夫之谜”。
列昂惕夫实证分析结果与赫-俄原理相悖,说明这个原理的历史局限性。
为什么把赫-俄原理与列昂惕夫悖论称为经济学中的列昂惕夫之谜,是因为至今还没有找到谜底。这个谜底究竟是什么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