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关于隐性收入、灰色收入的研究正在迎得更多关注。这是一大幸事,因为王小鲁真正揭开了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盖子。
关于中国居民收入,官方统计局有两个数字。2008年,按居民收支统计推算,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为14.0万亿元;按全国经济普查的“资金流量表”核算中,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总额为17.9万亿元。
但按照王小鲁的入户调研,2008年居民收入则达到23.3万亿元。比前者高出9.3万亿元,比后者高出5.4万亿元。王小鲁将9.3万亿元定义为隐性收入、将5.4万亿元定义为灰色收入。
这是一个更符合事实的数字。这个数字衡量了中国居民收入中被漏统计的部分。事实基础很简单,比如按官方数据,2008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数据差额为3.55万亿元,但这一年全国金融机构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就增加了4.54万亿元。这三个数据里,消费数据、存款数据相当清晰,必然是收入数据出问题。而且这也还是低估,要知道,2008年全国居民花了很多钱买房、买车、投资金融品、出国消费等等。
这揭示了一个道理:中国居民收入并没有目前统计的那么低。这将修正我们对中国经济结构的一系列重大认识。
其一,居民收入差距比目前衡量的还要大。
按官方统计,城乡居民家庭按各10%分组,最高收入的10%与最低收入的10%差距只有23倍,城镇居民如此只有9倍。但按王小鲁的研究,这些数据要扩大到65倍、26倍。
在规模巨大的隐性收入中,最高收入组拿走了其中的62.5%。目前官方估计的中国基尼系数在0.47左右,现在看来,实际基尼系数估计要大幅高出于此。
其二,中国房价收入比没那么高,但高价格房被高收入群体获得。
中国房地产市场,尤其是大城市高端房地产市场的高价、高投资属性、高空置率,可以被居民,尤其是部分居民的更高收入解释。
以房价收入比简单衡量,在综合进入巨大的隐性收入之和,房价收入比肯定会降低。当然,由于加进去的隐性收入分布是不均的,也只能证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高价格被高收入群体接受。
其三,中国总体经济结构表面没那么失衡。
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过低,消费、投资比例失衡,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大的结构问题。但如果将9.3万亿元隐性收入加进去,那么这种表面失衡就没那么严重了。
以经济普查的17.9万亿元居民收入为例,占GDP的比例为56%,但考虑进来之后达到66.7%,提高了10个百分点。消费占比也将因此提高10个百分点。一系列经济失衡问题,收入比例低、消费比例低、投资比例高等等大数据都有所缓和。
但这种缓和其实同样非常恶劣,因为这部分收入,既不是劳动报酬所得,也不是资本正常回报,而是对正常经济行为的侵蚀。这不利于公平,也不利于效率。
其四,中国权力体系成本比想象的更高。
中国公务员的正常工资水平是中偏低的,但为什么社会还如此趋之若鹜,就因为掌握公权力的公务员有庞大的隐性灰色收入。
中国权力体系的成本目前衡量的有两块儿,一是公务员工资,二是财政开支中的巨额行政成本。但行政成本主要是花掉的流量,在官员存起来的存量里,公务员工资显然只是个零头,王小鲁衡量的隐性灰色收入可以补足进来。
这样的调查研究还可以帮助认识更多的问题。要知道,9.3万亿元的隐形收入占当年GDP的30%。而且2005年到2008年,隐性收入规模增长了91%,同期GDP则只增长了71%。隐性收入增长速度,高出GDP增幅,同样远高出居民正常收入增幅。
这是一个巨大的国民财富黑洞,王小鲁的调研揭开了这个黑洞的盖子。
(作者为《第一财经日报》评论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