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稿多发,基本上已经形成共识,是不应该的。这个不再讨论。
关于一稿多投,若认为是不应该的,则:
1,大牛、校长、院士都一稿多投甚至一稿多发,但这绝不是你一稿多投的借口。某些人有如下观点:以某省为例,省长都贪污了,我一个小科长贪污,又何错之有?别的科长都拼命往上爬,都贪污,我老老实实什么时候才能还有出头?于是他也贪污,因为他要获取自己“应得”的利益。长此以往,只会恶性循环!
当然,话说回来,基于“中国特色”,你一稿多投,我也不会多说什么。就好像看见大街上有人随地扔垃圾一样,我一般不会过多指责。但若碰巧刚好有人出来指责你,说你不应该随地扔垃圾,你为什么却反过来大声说,看前面那个大学教授都随地扔呢,我一个民工为什么不可以?你为什么不去管那个大学教授却偏偏来管我?这是我自己的应得利益(方便、顺手扔)。论坛上持有此种观点的人不少!你这样做,让旁边的小孩(新研究生)看到了有什么后果?说到这里,我又联想到有人质疑方舟子打假的动机,质疑是谁给他打假的权利。其实,只要是假,全世界所有人都有权利去打。只要打的东西是假,什么动机都可以,先把假打了再说。
就好像有人揭露一稿多投一样,你事实上是不对的,即使那个人专挑学生来揭露而从来不揭露教授、院士,我也为这个揭露的人叫好!!你只要不做假,只要不一稿多投就好了,别人想针对你也无法针对。你管别人是否一稿多投干什么?先搞好自己再说。
还是那句话,你尽量不要一稿多投,迫于毕业等压力,你一稿多投,就悄悄的做好了(我并不鼓励,我持反对意见),不要跑到论坛上大肆宣扬自己是正义的,这只会影响后来者,中国的学术环境恶化有你的一份贡献。
2,没有2了,我已经尽可能举简单的例子,再不想说了。
关于一稿多投,若认为是应该的,则:
1,国际惯例是不允许一稿多投,中国要是连学术都要搞“中国特色”,我真的很无奈。
2,期刊已经声明不允许一稿多投,部分期刊还要求作者签署相关的协议。
3,关于期刊与作者二者关系是否公平:期刊可以同时接收多个作者,为什么作者不能同时选择多个期刊?(不少人喜欢的一个例子,没有结婚,为什么不能同时和几个人相亲?为什么不能同时向几个企业投简历进行双向选择?)其实这类问题都是一个问题,就是学术资源的珍贵性,因为只要投稿,原则上就必定会被审稿。因此这种情况下只能进行某种程度的双向选择,期刊拒绝你了,你仍然可以选择其他期刊。要知道,如果连续被几个期刊拒稿,要是仍然不加修改再次连续投稿到多个期刊,这种行为都是不被支持的(当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没有任何修改,前面3个期刊拒绝了,第4个接收。)
如果你非要双向选择,那么真正的双向选择是这样的:你可以同时选多个期刊,期刊也可以挑选稿件来处理,这意味着有些稿件(例如普通高校的稿件)根本连被评审的机会都没有,你需要这样的双向选择吗?人家一看校名就扔垃圾桶了,因为一稿多投,几乎全国的论文他都能收到,他何必浪费时间在你这些普通的学校的稿件上呢?他要想的是尽快录取复旦的,免得被另外一个杂志给抢走了。你真的希望出现这种局面么?公平?优秀成果不能发表,或者只能发表在低档期刊上的概率是极低的。
4,还有人说一稿多投可以优化学术资源的利用,加快学术成果的发表。这个,在学术界已经有处理的办法了。要加快学术成果的发表,可以发表Tech Report,working paper等等,当然,这纯粹是从学术交流,学术成果发表的角度来考虑的,和评职称、毕业等无关。另外,还可以通过学术会议的形式发表(速度很快),某些人在会议上发表了文章,经过后期的整理与修改,重新发表在期刊上,这是不属于一稿多发的。还可以发表letters等快报形式的期刊(速度很快,这里期刊主要的目的尽快公布最新的学术成果,注重创新,不注重完整与细节)。总之,要是以加快学术成果的发表为借口来支持一稿多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5,关于审稿周期,国际知名学术期刊都经常长达半年至一年甚至两年,这不是中国特色。当然,有人工作不认真,故意拖延时间,但这都不是一稿多投的借口。还是那句话,别人都抢劫了,你也不应该去偷一个馒头。
关于一稿多投,坏处已经说过了,再简单说说,推至极端:所有中国学者都一稿10投(如果不收审稿费,尤其是网上投稿,那么我一稿100投),那么审稿人的工作量如何?导致的后果是:正常的处理速度更慢,等待录用通知的时间更长,审稿更不认真,垃圾文章更多。所有中国学者都一稿1投,好处自不必说。
即使我们做不到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情,但最基本的,我们应该分清对错,并以此教育后来者。以吸烟为例,大人都知道是不健康的,虽然大人做不到立即戒烟,但仍然会教育小孩,吸烟是不对的,不应该吸烟。如果有人到处说,吸烟是正确的,应该都吸烟,那......(我只是举一个例子,还有人认为吸烟是对的,不影响健康呢)。或许有人说,这不是表里不一吗?呵呵,我们当然希望表里如一,从自身做起如何?最最基本的要求,自身做错了,说点正确的给后来者听听吧。只可惜,有人这样做了,还被论坛上的人讽刺为加上引号的“正义之士”。
虽然我反对一稿多投,但有人说我没有拿出实际可行的方案,只会唧唧歪歪,要知道,要是连唧唧歪歪的人都没有,就更没有人去想方案了。
关于一稿多投10点:
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909590-1-1.html
关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
1,只是针对人文社会科学(哈哈,这个学科要搞自己的特色),且前面带有“高校”二字,按里面的说法,只适用于高校里的教师和学生,那科研所的研究者怎么办?
2,编写思路,以引导与劝诫为原则,诸如此类的。
3,里面涉及到一稿多投的,大家可以看看它是怎样描述的(模糊不清):
(1)由于无法掌握发表情况同时向多处投递稿件,在第一次发表后,应立即通知其他投递处停止处理稿件。
只是一个指南,一本书,地位如何?权威性如何?从上面列出的3条,大家可以知道它到底有什么影响,能得到学术界的多少承认?(要知道,即使你完全没有违法,但没有遵守学术界普遍的规则(或者说学术道德),在学术界也不会受欢迎的,就好像一个虽然没有违法,但没有道德,没有人品的人一样)。
题外:有人说不应该以论文(数量)作为毕业、职称等评价指标,其实,国外的教授,也是要有成果才能评得上的。否则,如何评价一个人的成就?如何评价一个人的工作?最终还是得看论文!中国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拿SCI作为指标,而在于评价机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两年轻大学老师A和B要申请教授资格,A有5篇sci,B有3篇,按现有机制,基本上是这样评价的:A数量多,选A,B跟领导是亲戚,选B,A做人够灵活,懂得和大家同流合污,选A,B项目多,科研资金多,选B等等,并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当的选取其中几个条件,忽略另外一些条件。不改变评价机制,不保证评价过程公开公平,用什么指标都是白搭呀。所以,不必抨击sci,当你的成果优秀的时候,想不sci都难。最不应该的,就是以数量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