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管考试 九区 经管在职研
12267 70
2006-06-08

在去年6月开始复习之前,我从未学过西方经济学。所以在开始复习的时候,我首先翻了上财指定的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但是感觉行文略带晦涩,进展甚慢。所以很快就转投了高鸿业第三版的微观。毕竟是国内知名的学者倾力打造,这下进展就快了很多,大概一个礼拜就看到了市场失灵之前的部分。到此,我对西方经济学的第一印象是觉得像物理(后来还算可以的成绩应该多少证明了我这个感觉),就是说注重概念和数学推导。这个第一印象使我很快就明确了复习的方法——通过看书了解概念,通过自己的数学推导掌握概念对应的数学意义和数学公式,通过做题巩固强化概念的理解和数学的运用。

所以在这之后,我就略去了市场失灵的内容开始了微观的第二遍。这一遍我的方法是这样的:仔细的看每一章,看完以后完成书后的习题。然后就是做红宝书(《西方经济学解析》,陈垦主编)对应的章节。可能是因为自己的数理基础不错,我第一遍做红宝书的正确率就挺高,这就极大的增强了我考取上财的信心。这样,大概又花了十天左右的时间,就看完了高鸿业书的第二遍,做完了红宝书的第一遍(除去市场失灵的内容)。这时候,时间差不多是7月刚开始,真正的复习开始了。

7月初,我开始看上财指定的范里安的教材。这时候,因为已经对需求、弹性、偏好、生产、成本等等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所以看目录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整理出体系,然后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按章看书。第一遍的时候终于明白了初级和中级的区别:中级更注重数学推导,OK,这个应该更加适合我。我以近乎囫囵吞枣的速度看第一遍,这样,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我就将除去最后的信息经济学、外部性以外的内容过了一遍,但是没有做题。按照我学工科专业的习惯,这时候应该要进行集中的习题训练了,可是习题的选择让我觉得有些为难了。理论上应该找专门为范里安配套的习题,但是我手头并不能找到这样的资料。而此时感觉红宝书上的题的侧重点与范书已经不同。这时候,偶然之间从人大经济论坛上找到了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第六版对应的习题集,这可是我要找的东西啊,虽然是英文的,而且因为是六版,与指定的教材在章节编排上略有不同,可是,这已经是能找到的最好的东西了。事不宜迟,赶快打印(足有六、七百页,整整装订了两大本),马上就发现了这套题的好处:按章编排,每章的题目都通过实际的生活中的例子展开,而且覆盖到了范书中每章所有的概念和方法。于是,我依然用老的方法,看范书的第二遍,看完一遍做一遍习题。这时候,我已经报了813号的西经辅导班,我大概计算了一下,因为必须要敢在辅导班之前至少再看完宏观一遍,所以,留给范书和习题的时间只有半个月,这就要求我每天看两章,做两章的习题。这是个很大的挑战,特别是习题是英语的,虽然我自认为阅读能力还可以(因为工作中经常要看英文文档的关系),但是毕竟速度远不能与做中文书相比,anyway,反正一样要练英语阅读的,就豁出去了。不过,心静下来以后效率却出奇的高,每天四个小时左右就完成了预定的任务。这样,我又给自己加了加码,最后是十天完成了半个月的计划。这样的一遍捋下来,可以说,对于整个微观的掌握已经算是不错了。乘胜追击,打开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说实话一遍范书下来,我已经有点信心爆棚了,因为常听人说微观比宏观难,所以就想微观都是那么顺利的拿下了,更别说宏观了。可是,事实是打开高的宏观,看了一天,却好像什么都没记住一样。“唉,还是看曼昆的吧,说不定会好一点,”我这么安慰自己。结果还确实不错,曼昆的书写的像小说似的,看起来一点都不累。但是也有一点,看过后还是容易忘。这时候才觉得宏观要比微观难、杂。只能比微观更仔细的看,这样到上辅导班之前,还是落下了四分之一的内容没有看。

这样带着些许的忐忑开始了辅导班的历程。很久没有大班上课,上课的感觉突然很新鲜,上财的老师也确实不错,把知识点都讲的很透也很细。这遍课下来,一下子就对宏观理解加深了许多。

辅导班结束后,我就乘热打铁把近几年的真题的选择判断做了一遍,使自己大概有个底。这时候第一阶段算是结束了。

上完辅导班从上海回来以后,我放松了几天,毕竟一个礼拜的填鸭是很耗精神的,更何况每天从亲戚家到上财,坐车得两个小时。紧接着就是第二阶段开始了。通过前面的复习和辅导班上完后的感觉,特别是几年真题的练习,我对自己有了这样的判断:微观学的已经还可以,宏观比较弱,要加强;选择和判断已经可以,大题要加强。这样,第二阶段就将精力主要放在宏观。

根据辅导班老师的建议,第二阶段,主要就是看书,反复的看,直到理出体系。所以,从9月份开始,每天我都抽出三个小时的时间看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其实通过辅导班,我已经清楚的知道了宏观经济学的体系:古典理论(三到六章),与之对应的就是凯恩斯理论(九到十三章),而七、八两章是新古典的增长模型,至于十四章往后并不是主体内容。所以我看书的时候就注重将古典理论和凯恩斯理论对应的内容对照着看,比如第三章是讲国民收入如何决定的,这里用到了可贷资金余额,而IS曲线也有一种可贷资金余额的解释,两者区别在于在古典理论中,可贷资金是固定的,而在IS模型中可贷资金是变动的。类似的对比涉及到了每一个模型,注意比照着整理容易加深理解,更容易记忆。当然如果配合陈垦的红宝书看,效果会更好(陈垦的书对各个流派的对比有详细的总结,我也是在考前十天左右才注意到的,这算是一个小小的缺憾吧)。

不过,虽然上面的看书方法只寥寥数语,但是要真正在脑子里面整理出很清楚的脉络,却不是看一遍两遍所能做到的。事实上,三到六章以及九到十三章,我反反复复看了应该在十遍以上。虽然强迫自己把已经看过的东西再看一遍是痛苦的,但是这种痛苦是有收获的,更是值得的。这种既痛苦又有所得的反复,大概持续了整整两个半月,而在此期间,我也顺带的以两天一章的速度将《微观经济学》以及英文版的习题集做了一遍,也算是对于看宏观痛苦的一种补偿吧。这样,到11月底的时候,我有了这样的感觉,我能拿出一张白纸,将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推导一遍。但是这样去考试是还是不够的,因为考试不光要考主要内容,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也是会考查的,虽然分值比重不大,但是一旦碰到不会,对心理的影响远大于那些分数。所以,在进入冲刺阶段的初期后最后临考的时候,我都仔细的对一些以前略过的内容进行了重点记忆。这样,就保证了知识的覆盖程度。

而冲刺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实战训练了。我手头已经有了历年真题(翔高出版的,10元一本,在辅导班期间会有人专门进教室推销的,当然也可以直接去财大书店购买)。另外我还从翔高预订了《最后八套题》,这样手头应该有差不多十八套题,预留三套做模考用,剩余的每天一套。

这里要说一个复习时间的安排,从上完辅导班开始,我一直是这样安排的:上午三小时(9点-12点)都给数学,下午(1点半到5点半)专业课和英语分享,晚上(7点半到10点半)专业课两个小时,政治一个小时。

继续说冲刺阶段的西经复习。冲刺阶段一套一套题,但是每做完三套就将错题进行总结整理。特别是反复错的知识点,一定要归类、再加固。其实,大多数知识点是经常重复的,如果能抓住反复做错的知识点进行再复习,那么在临场的时候,就会使自己很有底气。这样到实战训练结束的时候,时间也就差不多只剩下半个月左右了。

个人感觉最后这半个月是复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段时间,毕竟前面已经辛苦了这么久了,如果因为最后阶段没能挺住,那是一件多么可惜的事情!

我最后半个月是分两条线走的,一条线就是再回到书本,对于一些重点的可能会考大题的地方进行重点记忆,当然记忆不代表背。我采取的方法是这样的:比如今天我准备复习“总供给曲线的三种解释”,那么我首先仔细的把书过一遍,然后把书合上,拿出一张白纸,假设在考场上碰到的题目就是“总供给曲线的三种解释”,我就在白纸上进行解答。这样又相当于练习了一遍大题的回答,又用自己的语言对知识进行了总结。如果回答的时候感觉思路很清晰,那么说明这一部分已经牢固掌握了,唯一要做的就是在考前的晚上再看一遍。

另一条线就是走模考加错题加真题(选择判断),前面说过要留下的三套卷子现在就到了派用场的时候,半个月,正好差不多隔一个礼拜一套,时间要给足三个小时,而且模拟的时候一定要用完这三个小时,而不要答完了急于对答案,当然更不能做到时间不够用。另外,就是要对错题进行重点复习,再配合真题的选择判断部分,应该说如果效果理想的话,可以使自己做到没有知识点的盲区,这样上了考场必能有好的心理状态和发挥的。

以上是我自己复习西经的方法,最后在考试中我个人感觉发挥的也不错,虽然最后的成绩122与预期有一些差距,但是也已经能令自己感到满意。

回首这半年备考历程,其实我的所得远不止西经的122分,更重要的是,西方经济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我想,这个才更会使我受用一生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6-8 23:03:00
强人,有条有理。佩服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9 00:23:00
楼主,厉害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9 09:55:00
好厉害哦  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9 13:22:00
对于楼主所说的红宝书(《西方经济学解析》,陈垦主编),我倒是没听说过,或许考上财有用,但对于考人大好像用处不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9 15:19:00
对跨专业的同学很有用,我已经推荐给我同学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