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发展经济学
1494 1
2020-08-10
在这网络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便利,通讯便利,圈内文化非常兴起,每个领域都有一个圈内文化,人们常常说“不能在圈内乱整,不然在这个圈内混不下去;可见每个行业的生意都有一个圈内文化。我们处在同一个大圈的同时,又各自有自己的小圈。
每个人有不一样的圈子:
地产人的圈子,每天聊的是楼市跌涨,楼盘动态,哪里值得投资,哪里适合居住。
旅行人的圈子,每天晒的是旅行打卡地,风景如画美如诗,把自由和洒脱当做人身格言。

买酒人的圈子,每天晒的卖酒存货,推出酒的知识,喝的是情怀。
当然,我们可能还会在闲暇时加入一些“茶艺圈”、“书法圈”等等等等,谈茶论道、挥毫泼墨...
我们在什么样的圈子,就会接收什么圈子的熏陶和感染,而圈子一旦形成,便很难跳出去。

在“文明圈”,我们会下意识乘滚梯靠右站,公共区域不吸烟;在“消极圈”,我们会习惯性吐槽生活的不如意,抱怨命运的不公平,即便你是乐天派,久而久之也无法真正“出淤泥而不染”。
是的,我们正在潜移默化接受“圈内文化”的影响。


研究表明:“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

也就是说,别人给予的一些积极暗示,往往会助推你的一个决定和正向行动,而消极暗示,则会让你陷入又一轮的焦虑。

也就是所处的圈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和对事物的认知。

就拿我身边的一个例子来讲:

曾经一起北漂的一个同学,她是一个很讲究生活仪式感的女生。

她会花心思精心布置自己租的房子,会买很多灯饰,挂满整个屋子;打印出有纪念意义的照片,装饰自己的照片墙;在飘窗前放一张小桌,一个杯子,一本书;一周为自己买一束花,放在最美的花瓶里,让花香弥漫整个小屋...

在她的屋子里,我第一次感受到租的房子也有家的味道,原来生活也可以这么有艺术。

这种圈内文化的渗透,是不用只言片语,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动。

当然,对于更多的上班族,都是两点一线,家——公司,我们的圈子基本可归为两类:工作圈和私人圈。

但很多时候,无谓的圈子社交会消费我们很大的时间成本,其真正的价值却不见得有多高,甚至趋于零。

整天向你diss领导的“职场老鸟”,加班到很晚只为逃避婆媳大战的“中年油腻男”,每天喊着要脱单却一脸丧的“大龄女青年”...而回家打开朋友圈,又会被灌一碗又一碗鸡汤。

冲鸭...今天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哦~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旅行一场爽。去旅行一时爽,一直旅行一直爽!

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到过一个定律,叫做“150定律”。

即人类的社交人数上限为150人,精确交往深入跟踪交往的人数为20人左右。

而事实上,我们一生中的知心好友也不过三五个而已,这是个定律,但你有事你会第一时间想到你三五好友,

都说多个朋友多条路,有时候也不尽然。不是你去参加一个活动,认识了一个人,交换了一张名片,当你“掉入深渊”的时候TA就能拉你一把。
不是每一个圈子都要去花心力经营,那样只会捡了芝麻丢西瓜,适得其反。
圈子不同别硬融,这句话也并非没道理。
我们把时间留给更有价值和意义的圈子,将其最小化,用心经营让自己获得成长的小圈子。
现在的社会,圈子很重要,马云说过“做生意从身边的朋友做起,连朋友都不帮你,证明你在圈内的人品有问题,

酌友酱香酒,一个圈内酒文化的品牌,把最好的酒给到你身边的朋友。
C1CE97AFEC02FA9BC593FB0F2344C6EB.p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0-8-14 10:35:54
感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