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6028 9
2010-10-27
        美国是个讲究平等自由的国家,对任何人公然的歧视都有可能引来法律的麻烦。但是在美国的军队里,军官有军官的俱乐部,士兵有士兵的俱乐部,泾渭分明,不同军衔的人进各自不同的门,从来不会混淆,理所当然。

       因为道理很简单,如果让士兵看到一个军官喝得烂醉,东倒西歪,还被几个女子嘻嘻哈哈地推来推去,第二天,他还怎么能在士兵面前厉声训斥而不被觉得滑稽可笑呢?


       这就是:距离产生了威严。

       再伟大的人其实都是凡人,都有平庸琐碎的一面,要让人对你保持敬畏,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只让人看到他应该看到的。

       一个下属,如果你偶尔给他一个赞许,这就是对他的莫大鼓励。但是如果你每天和他混在一起,打成一片,成了酒肉朋友,烂兄烂弟,他心里就把你看白了。


       仰视一旦变成了平视,接着就是俯视了。而俯视是极可能导致藐视和鄙视的。

       想到《世说新语》贤媛篇里有这样一则故事:三国时,吴国有个叫赵姬的女人,闺女出嫁前,她说“到了婆家,你可千万不要做好事哟。”闺女不解问母亲:“您不让我做好事,那我可以做坏事吗?”母亲立刻正色道:“好事都不能做,更何况是坏事!” 
 
  赵姬说的这番话很复杂,既有哲学问题,又有道德问题,还牵扯到心理学问题。余嘉锡在其《世说新语笺疏》中为赵姬的话语心生感慨,他说:“盖古之教女者之意,特不愿其遇事表暴,斤斤于为善之名,以招人之嫉妒,而非禁之使不为善也。”好事不是不可以做,怕的是他人习惯了这样做,甚而认为天生就该这样做。最可怕的是,说话管用的人把做好事者当典型,号召大家来学习,搞得做好事的下也下不来,坏也坏不了,苦不堪言。这就是我们教育中的盲点。
  
  生活里常有这样的事,第一次为一个人提供帮助时,他会对你心存感激,第二次他的感恩心理就会淡化,到了N次以后,他简直就理直气壮地认为这都是应该为他做的,甚至当没有了这种帮助时,他会对施助者心存怨恨。

       古语说:“一碗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也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在饥寒交迫的时候,你给了他一碗米,就是解决了他的大问题,他会感激不尽。但是,你如果持续不断地给他米,他就会觉得理所当然了。一碗米不够,两碗米不够,三碗四碗还是不够,因为他知道了你的粮仓里还有多少米,你再给得多也是沧海一粟,他还是心理不平衡,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上下级之间,亲戚朋友,偶而的亲近可以让人感动,太多的亲近则会失去尊严,不分彼此的哥们兄弟,上辈下辈,更让你的姿态在也不能高起来。就象一个新上任的小领导,刚开始怎么也不象领导,过了一段时间领导的样子就出来了,(因为距离给你远了)仰视一单变成平视,接着就是俯视了,而俯视及可能导致貌视和鄙视了(呵呵不听管教了),也就是说给你一点阳光,你就灿烂。

  保持距离,保持差距,才是相处之道。

  你对人太好了,别人就把你不当回事了,认为理所当然,似乎还嫌你没对他更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0-27 21:48:35
当自己吃了这种亏时才明白,不过为时未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27 21:49:01
很有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27 21:55:38
学习了,好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27 22:15:17
确实有点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27 22:43:06
是这么回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