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1.建立一个大众化的平等的投资市场,让每个消费者进行公平平等的投资,不是说你的钱越多就可以投资得越多,这样就消除了一部分人企图依靠资本来摄取财富的行为。
2.建立一个公平平等有效率依靠诚实劳动才能致富的市场,这种投资模式不是为了赢利,使资本增值,而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而不断的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
3.使大部分企业成为全体消费者的投资的企业,那么消费者就是股东,应该享有知情权,监督权,这样就能使企业更加诚信,消除假冒伪劣。
4.建立一个生产商,中间商,消费者互利共赢,共存共荣,互相合作的关系的市场,将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5.使社会经济不断增长,消除经济危机。
6.要使公有制经济成份真正为全民所有,而不是国家所有
第一部分:引言
中国社会的变革、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资金的需求和匮乏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成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时代在呼唤新经济理论的出现。
在富人和知识分子之外,如何来保护最大多数公众的利益?货币资本所有者和知识资本所有者因为资本的力量,使其地位和权益被放到最大。那么,在这两个圈子之外,更广大的社会民众拥有什么?他们的权益在哪里?”
一位大学教授曾开玩笑地说:在校园里,如果看到楼前停满汽车的,那一定是经济学系,里面的人在高谈阔论,楼前停满自行车的,一定是社会学系,里面的人在大声骂娘,楼前什么车都没有的,一定是哲学系,里面的人默默无声。
这些年来,经济学界的确是够热闹的,媒体不止一次地报道说:讲课可以讲出千万富翁。
有人在网上义愤填膺地批评说:现在的经济学理论就是“富人理论”!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说:“我们思考经济学的问题不能脱离一点,那就是:我们怎么能够为人民创造更多的福利?这就是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所有的研究都不能脱离这个目的。”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指出,有大部分成员陷于贫困悲惨状态的社会,决不能说是繁荣幸福的社会。
第二部分:建立私有制与公有制兼容的经济模式
财富在哪里,据统计世界上90%以上的财富被1%的人占有,而这1%几乎都是在做资本投资的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财富都被资本摄取,都被资本掠夺了,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只消费而不做投资,这才是造成我们贫穷的根源,造成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增大的根源,那我们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建立一个富人和穷人都可以进行投资,都可以参与经济建设与创造的共赢的平台,每个人都投资,尽量减少资本对穷人的剥削才能建立一个持续健康发展和谐共赢的社会。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会生老病死,对于未来当自己失去工作能力,颐养天年时我们需要一大笔养老金,为使自己在老年时活得有尊严,就必须在有工作能力时不断的储蓄养老金,而养老金由于是未来用的钱,那必然要面对如何使其保值还要使其不断增值的问题,这就要用养老金去参与市场投资,只有投资才能使其不断增值,也就是与其说人们要储蓄养老金不如说是要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投资。养老金的全民性以及长期性恰好符合投资资金的重要属性。
建立一个投资管理基金,强制社会成员每个人必须进行养老金的储蓄,也就是投资且有最高限额,那么这个时候的基金为全民基金,当投资一个实体企业,占有企业一定比例的股份时,就会使企业变为私有+公有制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那样就会使消费者更加关注企业,随着全民基金规模的扩大,公有制经济成分在企业中的占比也会不断提高,直至合适的比例。既能体现私有制的效率,又能体现公有制的公平。
在资金投资决策上要充分体现民主,在投资决策上一定要是在专家建议,消费者意见调查,一定要是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投资,主要投资实体企业,这就一定能确保投资资金的不断增值。由于是全民投资,而投资资金可以覆盖几乎所有实体经济,而社会经济总的趋势是在发展的,这将肯定能使资金一直在不断增值。
第三部分:分析投资风险
从宏观来说,社会财富一部分应该用来消费,而另一部分用来投资再生产,纯粹的储蓄只会使商品贬值,效用降低.同样,对于社会中的每一名劳动者来说,对待金钱也应该就是二种一个是消费,另一个就是投资,实际上目前储蓄也是一种间接投资。也就是说社会生产的商品一个是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另一个就是投入再生产以满足未来人们更高的需求,如果消费不足说明生产的商品放在仓库没有使用,是一种浪费行为。消费与投资二者要维持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这样社会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再看传统消费与投资模式:
1.
传统消费与投资是二条线,消费是所有公民的行为,而投资只是社会极少数人的行为,二者的适度比例关系无法控制,这就导致有时是消费比例过高,有时是投资比例过高,无法维持二者的平衡。
2. 传统的投资模式不能与消费者形成互动,消费者完全没有投资决策的机会,这样难免使生产与需求发生背离。
3. 传统投资模式缺少公平性,越是有钱的人,越能够投资更多的资金,收益也会更多,分配的社会财富会越多,使社会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产生贫富分化,阻碍经济的发展。
4. 传统的投资模式是少部分人企图依靠资本的力量来摄取大部分人的财富,是少部分人与大部分人的博弈游戏,投资人与消费者二者是对立矛盾的。
传统投资模式风险产生的原因:
1.资本的逐利性,哪里有暴利,资本就会流向哪里,而高利润往往意味着高风险。
2.投资者与消费者的对立性,投资的目的最根本的是为了赚钱,取得利润,而消费者总是试图抑制消费,或者是延后消费,希望花最少的钱取得自己所需,一个试图赚取最大利润,一个试图花最少的钱购买所需,这就决定了二者的对立矛盾的关系,这种博弈性也决定了投资风险的产生。
3.
投资行为的独立性,投资行为往往是资本拥有者的单方面的决定行为,完全是个人的智力行为,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性格各不相同,这必然会导致投资的不同结果,于是,就产生了风险。
4.
投资主体的个体性,投资往往是一个人或者是几个人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投资失败,投资者往往损失惨重,这也是导致风险产生的一个原因。
理想状态是:社会的每一名成员进行投资,比如平均每人投资一万元,这就使得每一名社会成员既是消费者也是投资者,你的消费行为也是在为自己投资资金增值行为,若每年增值10%,投资一万元收益1000元,而每一名社会成员最高只能投资一万元,最多就只能收益1000元,这就排除了一部分人企图靠资本来赚钱的行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资本家。在这个状态下,投资收益只是消费者的左口袋的钱放在右口袋里,并不是投资增值了,而是进一步扩大生产提高投资资金的行为。这里的收益相对来说就很少,不到必要时就不会提现,到老了做不动的时候,社会再依据你贡献的大小来给予养老金。社会生产的总产品总是能满足总需求的,而不是说靠储蓄或者是购买保险来为未来养老做储备。
本模式就是全体消费者进行投资,投资的目从根本上说不是为了赚钱,摄取剩余价值,而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到老了不能为社会做贡献需要养老时,再由社会给予养老,此种投资模式是没有风险的:
1.
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是以效用为第一目的,而不是赢利,体现了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抑制了投资活动中的投机行为。
2.
投资者与消费者由对立转变为利益一致,由于人们都是身兼三种身份,是劳动者,是消费者也是投资者,从本质上说就是自己投资生产商品自己用,保证了商品的消费,所以是没有风险的。
3.
这里的投资行为是全体消费者的决定行为,并融合了专家的行业分析与预测,而不是某个人的拍脑袋,这就使得投资不会产生偏差,保证了投资的正确性。
4.投资主体的全体性,这里的投资是社会成员每个人在投资,这就分散了风险,假设损失了一亿元,而投资者是10亿人,每个人只损失0.1元,由于分摊了风险,实际上就没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