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不是高手,更谈不上指点,只是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对你的提问有帮助!
1、是不是应该模仿“歧视性定价”先将现有客户分成不同类别?
可以利用“聚类分析”这种多变量统计技术。研究现有客户,找到几个观测指标(标准:能够较容易地进行赋值,即数据化,以便利用数学方法;它们都具有代表性,即:能够很好的评价客户的综合特征,以利于比较不同客户,把他们区分开来)衡量每个客户;
(假设有A、B、C、D、E五个指标,我们给客户甲分别赋值:1,3,2,5,7;给客户乙赋值:5,5,1,2,3,有数据就意味着可以采用数学方法)接着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求得客户间的距离d(定义距离,有四种:绝对值距离,欧氏距离,明科夫斯基距离,切比雪夫距离;可以根据所需选择),然后必需明确一个距离标准,如:当d<2时,归为一类,当2<d<10时,归为另一类,当d>10时,归为第三类(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决定聚为几类,当然d也是需要自己把握的);通过分类,我们可以很好的分别监测顾客流失情况。
2、分完类之后,需要就每一类单独考虑“流失点”或“失效点”问题,本人以为是不是可以采用时间段的形式来定义?如:对第一类来说,在时间段[3,6](单位:月)上,如果已有3个月了,可不可以定义为“我们需要注意了,因为如果时间一直延续下去的话,很可能我们会失去这位顾客,那要是已有6个月了的话,我们是不是该采取什么措施或是要区别对待了——尤其当我们十分确定该客户将流失时,我们可以将我们的资源用于其他客户。
此外,1、偶然事件存在。当超过“10个月”标准时,该客户可能又“主动”成为我们的客户,这也可能是他有“反复性”的特点;
2、我们应注意在客户关系管理中要注意细节:我们的服务工作应该做到细处,真正为客户“事先”解决问题。试想:是的哥归还失主所丢失的物品更好呢,还是在顾客要离开时提醒他某某东西别落下了更可取呢?还有,当某客户即将“流失”时,也不应让我们的服务大打折扣,因为谁也不能保证以后我们就没有合作的可能。
(学习过聚类分析,但是不能熟练的应用,真正计算、分析可以借助于“Spss”统计分析软件,主要是做好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