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性金融与中国城市化发展
作者:国家开发银行
陈元
来源:《经济研究》2010年第7期
摘要:当前,城市化是我国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本文论述了城市化发展对我国形成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的资金约束以及开发性金融对缓解这种约束的独特功能。本文还基于国家开发银行以开发性金融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城市化的资金瓶颈约束、促进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分析,提出了在后危机时代以完善开发性金融支持我国城市化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思路。
关键词:城市化,内需,经济结构,开发性金融
本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再次表明,长期以来依靠提高经济对外依存度和巨额贸易顺差来平衡国内需求不足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从根本上调整经济结构,构建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因为如此,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我国政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主要目的的财政、金融和产业救市政策。从政策实施效果看,短期内,相关政策的实施为抵御经济进一步下滑、促进经济回暖、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应该看到,大多数救市政策毕竟是在非常情况下扩张总需求的非常办法,难以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内需不足问题。因此,在金融危机的影响渐趋平息、我国经济逐步恢复较快增长之际,有必要总结危机中暴露出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并从战略层面思考如何构建以内需为主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构筑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造成中国经济增长中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重投资、促出口、轻消费”的发展模式所造成的城市化相对于高速工业化的严重滞后。城市化发展的滞后反过来制约了国内总需求,特别是城市化所带来的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在未来50年甚至100年内,城市化都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和重要特征,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发展提供巨大动力,也能为全球经济提供强大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危机为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历史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