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894 0
2006-06-11

【再度响起的警告】

根据银监会的报告,近年来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保持了双降态势。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从2002年的24%连续下降,在2005年底只有8.6%。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只有4.43%。
  
  偏偏在这个时候陈小宪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中国的银行改革出了什么错”。他说:“在过去五年中,中国进行了多次尝试,以解决银行系统存在的问题,包括对银行的部分资产进行重组,按帐面价值将这些银行的呆账予以剥离。但是事实证明,这些零敲碎打的措施远不济于事。中国的银行部门依然处于危险境地,不良贷款占贷款的比例为40%。”“根据最接近现实的估计,帮助银行全面纾困,需要3万亿元人民币。”陈小宪是经济学博士和高级经济师,目前担任中信银行行长,谅来不至于说外行话,更不会无事生非,危言耸听。
  
  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对于形势的估计往往相差不远。可是,面对潜在的危机,问题越严重,人们的估计就越不一致。远的不说,近代就有不少这样的案例。在1958-1960年,有人说形势严峻,民不聊生;有人说成绩辉煌,为粮食吃不完发愁。在……中,有人说经济濒临崩溃;有人说莺歌燕舞,形势大好,不是小好。凡是出现极端不协调的估计时就要特别当心,需要尽最大可能来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判断。官方数字和业内专家对不良贷款数字的估计相差如此之大,不可等闲视之。
  
  打开银监会的官方网站,马上可以看到有关2005年银行不良贷款数据。
  
  
  表1 2005年银行不良贷款(亿元)
   所有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 股份制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
  第一季度 18274 15670 1458 1073
  第二季度 12759 10134 1502 1038
  第三季度 12808 10707 1531 1027
  第四季度 13133 12196 1471 841
  资料来源:中国银监会网站,2006年4月。
  
  
  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字不难算出不良贷款的变化情况。
  
  
  表2 2005年各季度不良贷款变化情况 (亿元)
   所有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 股份制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
  第一季度 - - - -
  第二季度 -5515 -5536 44 -35
  第三季度 49 573 29 -11
  第四季度 325 1489 -60 -186
  资料来源:根据上表计算。
  
  从上表可见:2005年第二季度,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数额急剧下降了5515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下降了5536亿元,城市商业银行下降了35亿元,而股份制银行上升了44亿元。在2005年第三季度国有商业银行的新增不良贷款为573亿元,在第四季度不良贷款剧烈上升1489亿元。
  
  看起来,陈小宪的观点非常值得注意。国有商业银行在努力降低不良贷款的同时,又大量产生不良贷款。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有三个降低不良贷款的办法:动用商业银行的利润冲销不良贷款,剥离和注资。
  
  据报道,2005年主要商业银行全年实现帐面利润(税前)1850亿元。别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块头很大,挣点利润还真不容易。即使完全不交税,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著地降低国有商业银行手中的不良贷款余额。于是,国有商业银行便将剥离和注资当作了降低不良贷款的法宝。
  
  
  【剥离贷款是掩耳盗铃】
  
  
  所谓“剥离”,说不上是谁的创举。至今很难翻译成英文。不仅在经济术语中找不到比较接近的词汇,在经济学理论上也完全讲不通。我给外国经济学家解释“剥离”,费劲极了,说上一大段,老外还是莫名其妙。
  
  按照金融常规,银行将不良贷款卖给资产管理公司,由他们讨债,重组,然后再卖个好价钱。通常,资产管理公司只出帐面价值的7%左右收购不良贷款。如果收回10%,那么资产管理公司就赚了3%。在这个过程中,虽然银行损失了不良贷款帐面价值的93%,无论如何总比全部损失好一些。世界上没有一个资产管理公司愿意按照帐面价值来收购银行的不良贷款。倘若如此,资产管理公司非赔光不可。银行犯了错误,凭什么让别人来背黑锅?
  
  在上个世纪末,在金融创新的烟雾下,冒出来一些金融诈骗案。美国的安然公司曾经是股票市场上名列前茅的大公司。安然公司在帐面上保持了非常高的赢利率,从而骗取股民的追捧,股价节节上升。其实,这家公司早已亏损累累。他们成立一些子公司,将利润留在总部帐上,将亏损划给子公司。为了掩人耳目,他们把资本运作搞得非常复杂,甚至连专家都看不懂。最终,纸里包不住火,子公司混不下去了,被人追踪到总部。不仅安然公司破产倒闭,号称世界五大会计公司之一的安德森会计事务所也跟着破了产。
  
  虽然“剥离”和安然骗局不一样,但在道理上有点类似。安然将亏损债务转给了子公司,“剥离”则将银行的不良贷款转给了资产管理公司。安然将债务转出去之后帐面上很是光鲜亮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不良贷款剥离出去之后,帐面上也好看多了。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对一地将不良贷款剥离给了四个资产管理公司。财政部给了四个资产管理公司每家100亿元资本金。按照市场规律,他们使用各自的资本金最多只能吃进1500亿元的不良贷款。可是,他们每家都吃进了3000多亿元不良贷款。四家总共接受了16000亿元不良贷款。实际上,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在接受不良贷款的时候没支出什么钱。当这些不良贷款的处置权转移到四个资产管理公司之后,无论追回多少都只赚不亏。
  
  在剥离之后,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帐面上已经收回了全部不良贷款。过去的失误和改革的成本都一笔勾销。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天下还有比这更好的事情吗?
  
  在剥离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皆大欢喜。难怪每次听到要剥离的消息时,国有商业银行都全力争取给自己多剥离一些。资产管理公司巴不得多剥离一些给自己。不良贷款反倒成了“香饽饽”,岂非咄咄怪事?尽管金融当局每次都反复强调这是“最后的晚餐”,下不为例,可就是刹不住车。剥离好像成了金融业创造良好业绩的法宝。
  
  其实,用不着太高深的金融学知识就可以看出一个破绽。银行的帐目上有资产和负债两个部分。老百姓的存款记在负债一边,贷款记在资产一边。倘若出现不良贷款,在资产这边出现窟窿。在正常情况下应当用银行的利润来填补窟窿,从而保持资产、负债平衡。在剥离过程中勾销了不良贷款,那么在资产这边应当收回真金白银(现金或者债券)。事实上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既没有交给银行现金,也没有给债券。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保险柜里顶多只有资产管理公司开出的白条。也就是说,在银行的帐面上,需要将现有的资产加上白条才能平衡对储户的负债。在名义上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得到了人民银行提供的5700亿元再贷款,他们自己向对应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发行了8200亿元金融债券,其实,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根本就没有能力归还人民银行的再贷款,从金融学原理上来看,他们也根本没有资格发行金融债券。因此,他们交给国有商业银行的只能被看成白条。人们不禁要问,一旦储户来提款,将资产管理公司的白条拿出来管用吗?如果白条管用,那么,我给每家银行开10000亿元的白条,你们要不要?

  为什么私人开的白条不算数,而资产管理公司的白条就顶用?关键在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后台老板是财政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是国有独资公司,他们开出的白条是国家担保的。我询问财政部的负责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白条是用什么手段担保的。他们坚决否认这些白条和财政部有什么干系。财政部绝对不会用发行债券的方法来消化这16000亿元白条。注意,这里埋下了一颗大地雷。当前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完全不成问题。这些白条可以安稳地躺在国有商业银行的保险柜里。如果形势有所变化,一旦当真需要兑现这些白条,找谁负责?唯一的办法是请央行增发钞票,交给国有商业银行顶帐。毫无疑问,紧跟着到来的将是恶性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
  
  以建设银行为例, 1999年将建设银行不良贷款2730亿元剥离给信达资产管理公司。2004年5月,第二次剥离出去569亿元。2004年6月,建行和中行再次向信达公司剥离2787亿元。如果这次剥离在两家之间平分的话,建行又减少了大约1400亿元的不良贷款。建行前后共剥离出去4692亿元不良贷款。在建行的保险柜里与这些“剥离”出去的不良贷款相对应的有多少真金白银?有多少白条?
  
  我们很理解,国有商业银行为了实现海外上市需要在帐面上好看一点。不过,拿白条去唬老外并不那么容易。假若日后那些老外董事们硬要把白条兑换成真金白银,岂不难堪?
  
  指望资产管理公司讨债还钱,恐怕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多大问题。在2005年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购入不良贷款原值为12581亿元,收回现金1766亿元,现金回收率14%。和海外资产管理公司相比,这个记录相当不错。经过几年努力,能够要回来的差不多都要了回来,没有要回来的恐怕希望也不太大了。即使资产管理公司不计成本,将回收的全部现金都交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有10000亿元的窟窿。
  
  表3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情况 (亿元)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购入贷款原值 12529.57 12524.44 12546.41 12581.66
  累计处置 6885 7174 7366 8397
  现金回收 1408 1484 1550 1766
  阶段处置进度 54.95% 57.28% 58.71% 66.74%
  现金回收率 11.24% 11.85% 12.35% 14.04%
  资料来源:中国银监会网站,2006年5月。
  
  
  降低不良贷款的绝对值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剥离。剥离来,剥离去,把问题剥离给了货币政策,超额增发货币必然导致货币贬值,最终是让全体国民来分担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用银行的利润(真金白银)冲销不良贷款是正道,而采用“剥离”是掩耳盗铃,邪门歪道。
  
  
  【外汇储备注资是颗地雷】
  
  
  另外一个降低不良贷款的办法是动用外汇储备向国内银行注资,将国有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用来冲销不良贷款。这样做同样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外汇储备对外是购买力,对内就不是。例如,美国某公司向中国某个企业购买了100万元美元的商品,外汇管理局收到美元之后给中国企业800万元人民币。美国公司得到了商品,中国企业得到了人民币,交易到此结束。如果中国的航空公司要购买波音飞机,将人民币交给外汇管理局,得到等值的美元。航空公司交上来的人民币就可以转手交给出口商品的公司。如果出现了外贸顺差,等于是只有出口而没有相应的进口。那么,出口商品的中国公司拿到的实质上就是央行新增发的钞票。通常,贸易顺差构成了外汇储备的主要部分。说到底,外汇储备只不过是对外购买力的一个符号。如果将外汇储备在国内使用,也就是说,一份钱用了二次。不折不扣属于货币增发。当前,这些注入国有商业银行的外汇储备作为各家银行的自有资本,没有投入市场运行,自然不会显出通货膨胀压力。一旦国有商业银行遇到困难,确实需要动用自有资本,只要一用,就等于央行增发货币。用外汇储备注资来降低不良贷款,实质上是将国有商业银行的矛盾转嫁给了货币政策。
  
  有些人热中于玩资本运作的游戏。资本运作在某些场合确实可以起到一些作用,通过资本重组可以激活市场。但是,资本运作不能无中生有。在金融行业同样存在着“物质不灭定律”。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只能用银行的利润来冲销,谁惹的祸谁负责。除此之外,无论将不良贷款转移到什么地方,一旦遇到危机,储户提款的压力只能由这些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代表―财政部承担。如果财政部没有足够的发行债券的空间,最后必然转化为增发货币。
  
  如果没有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运行机制,单靠剥离和注资很难解决问题。今天剥离了,明天还会制造新的不良贷款。剥离再剥离,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此外,如果要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最简单的办法是扩大贷款总额。疯狂放贷,后患无穷。
  
  
  【切勿将灰尘扫到地毯下面】
  
  
  要清醒地认识到,降低不良贷款余额绝非易事。不良贷款余额巨大并不可怕。不良贷款主要来源于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变动、国有企业改革和银行自身失误。只要能够保持8%以上的GDP增长率,银行保持10%以上的贷款余额增长,再加上8%以下的通货膨胀率,在稳定的宏观环境下一笔一笔注入银行利润,经过10-15年,有可能将不良贷款降到可控范围之内。急于求成反而欲速不达,甚至闯大祸。眼下关键问题在于坚决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打破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开放民营银行试点,建立健全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制止新的不良贷款。
  
  注资或者剥离银行不良贷款,看起来很爽快,实际上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换个地方,并没有解决问题。说得不客气一点,这种做法是粉饰太平,自欺欺人。除了可以为一些金融官员升官晋爵创造一点业绩之外,对于金融大局只有坏处没有好处。金融行业报喜不报忧,尤其要不得。这种似是而非的“好消息”烟雾有可能误导舆论,让人们低估了金融改革的难度,盲目乐观,放松了金融制度创新。
  
  周小川在1999年就已经指出:“如将不良资产转移给分立的资产管理公司,而又拿不出令人信服的处置方案,则近似于将灰尘扫到地毯之下。”把灰尘扫到地毯下面,表面上似乎好看了一点,今后的问题恐怕更为严重。
  
  陈小宪的文章再次敲响了警钟。如果没有危机意识,恐怕警钟再响,有些人还是听不见。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双下降的消息非但不能让人感到欣慰,反而令人不寒而栗。照这种办法干下去,我们离开金融危机还有多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1 20:55:2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