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010-10-30 09:49:37
谢谢楼主提供大号文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09:55:38
指标的选取、量化本来就是很难的事情,虽然他的指标不太贴切,但仍然有情可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09:58:29
说的很有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09:59:17
呵呵,“研究结论不用实证就能看得出来”,所以根本不需要去实证证明?持有该观点的人士请多参阅国际顶尖期刊上的论文,很多都是在证明似乎人们能够推想得到的结果或者是猜测的结果,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10:05:00
顶楼主!
一些毫无意义的研究浪费了许多资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10:08:40
1+1=2 是很显然的,三岁的孩子都知道,可是还是无法证明。

学术研究就是一个求证的过程,很多常识性的东西未必是正确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10:09:44
经济研究也就是那么回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10:11:48
lz、7楼、10楼意见都很中肯,我也不赞同6楼观点,确实研究就是要做到顶天立地的嘛!呵呵,谢谢楼主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10:15:05
经济研究就是过于偏爱计量了,所谓顶尖的期刊应该是反映和引导研究方向的,难怪我们国家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始终不能达到一个国际性的水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10:57:27
问题的关键在于指标的不易确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10:59:59
研究是这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有故弄玄虚之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11:09:29
定量与定性分析 的文章,可以在期刊上发表,但要在好的期刊上发表,除了大家,很少有不用模型的就能发表的,当然文学类除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11:16:08
太好了,总算进对论坛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11:25:21
其实好期刊上有烂文章是很常见的,关系稿占主。
支持楼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11:42:52
这样的文章现在越来越多了,应该说还是在进步啊,不过在中国再好的刊物也有“莫名其妙”的文章,但是他就“莫名其妙”的发表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11:43:09
梨花开满天 发表于 2010-10-29 22:03
看了一篇《经济研究》上的论文,题目大概是教育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论文。作者的选题感觉挺不错,但研究的结果挺让人感觉有些象鸡肋(不是怀疑作者的学术水平)。作者利用受教育者受教育年限(作者定义为教育“数量”)以及教师——学生比(作者定义为“教育质量”)两个指标,利用某一“有效教育”模型,结合多年的教育面板数据,分析得出的一主要结论大概是:教育“数量”对地方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在教育数量与教育“质量”正相关的前提下)。最后作者得出:扩招在不提高教师数量的前提下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本人就是一名从事中学一直到大学教育的教师,深感“教育质量”岂能是“教师——学生比”所能概括?这样过于牵强、过于简单的假设本身有多少意义?我们的博士、教授究竟最求什么样的科研精神?数据、模型,完美的“结论”难道就是学术论文永恒的“八股文”?“扩招在不投稿教师数量的前提下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样的研究“成果”有什么价值(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价值)?作为经济类顶尖的学术刊物《经济研究》,这样的“行为导向”暗示着什么呢?吾无语~~


=======================

版主留言:

AER上马上要登篇很有意思的论文,提前和大家分享:

Group Size and Incentives to Contribute: A Natural Experiment at Chinese Wikipedia



论文要研究公共产品的供给与参与人群大小的关系,过去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存在瓶颈:难以模拟真实世界的公共产品供给情况,实验经济学得出的结果也不佳。理论上认为,因为存在搭便车的问题,参与人群越大,公共产品供给反而越少。本文用wiki百科的编辑条目为例,说明参与人群减少可能会引起供给降低,这与理论预期不一致。技术问题请见附件。

下面是文章摘要:

Group Size and Incentives to Contribute:A Natural Experiment at Chinese Wikipedia

By XIAOQUAN (MICHAEL) ZHANG AND FENG ZHU

The literature on the privat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suggests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entives to contribute and group size. We find, however,
that after an exogenous reduction of group size at Chinese Wikipedia, the nonblocked
contributors decrease their contributions by 42.8% on average. We
attribute the cause to social effects: Contributors receive social benefits that
increase with both the amount of their contributions and group size, and the
shrinking group size weakens these social benefits. Consistent with our explanation,
we find that the more contributors value social benefits, the more they
reduce their contributions after the block.

回到国内论文的问题上,个人认为用复杂的模型和数据分析得到显而易见结论是常见的事情,国内外都有。这也是实证研究的困境之一。

如果实证结果符合常识,那么读者会认为研究人员故弄玄虚;如果实证不符合常识,又有人质疑结论的稳健性。所谓左右为难。

我上传的论文是篇很有趣的论文:第一,它至少从一个实例说明,理论预期未必完全是可靠的;第二,它在技术上很规范也很简洁,从而保证了自身结论的稳健;第三,题材新颖、数据收集非常有难度。
哈哈,中国人发AER的越来越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11:55:44
2000年以后《经济研究》思想性大为减少,工具性极大增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12:06:29
把中国的教育作为一份产业去做,难免会出现的窘相,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12:14:17
梨花开满天 发表于 2010-10-29 22:03
看了一篇《经济研究》上的论文,题目大概是教育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论文。作者的选题感觉挺不错,但研究的结果挺让人感觉有些象鸡肋(不是怀疑作者的学术水平)。作者利用受教育者受教育年限(作者定义为教育“数量”)以及教师——学生比(作者定义为“教育质量”)两个指标,利用某一“有效教育”模型,结合多年的教育面板数据,分析得出的一主要结论大概是:教育“数量”对地方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在教育数量与教育“质量”正相关的前提下)。最后作者得出:扩招在不提高教师数量的前提下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本人就是一名从事中学一直到大学教育的教师,深感“教育质量”岂能是“教师——学生比”所能概括?这样过于牵强、过于简单的假设本身有多少意义?我们的博士、教授究竟最求什么样的科研精神?数据、模型,完美的“结论”难道就是学术论文永恒的“八股文”?“扩招在不投稿教师数量的前提下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样的研究“成果”有什么价值(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价值)?作为经济类顶尖的学术刊物《经济研究》,这样的“行为导向”暗示着什么呢?吾无语~~


=======================

版主留言:

AER上马上要登篇很有意思的论文,提前和大家分享:

Group Size and Incentives to Contribute: A Natural Experiment at Chinese Wikipedia



论文要研究公共产品的供给与参与人群大小的关系,过去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存在瓶颈:难以模拟真实世界的公共产品供给情况,实验经济学得出的结果也不佳。理论上认为,因为存在搭便车的问题,参与人群越大,公共产品供给反而越少。本文用wiki百科的编辑条目为例,说明参与人群减少可能会引起供给降低,这与理论预期不一致。技术问题请见附件。

下面是文章摘要:

Group Size and Incentives to Contribute:A Natural Experiment at Chinese Wikipedia

By XIAOQUAN (MICHAEL) ZHANG AND FENG ZHU

The literature on the privat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suggests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entives to contribute and group size. We find, however,
that after an exogenous reduction of group size at Chinese Wikipedia, the nonblocked
contributors decrease their contributions by 42.8% on average. We
attribute the cause to social effects: Contributors receive social benefits that
increase with both the amount of their contributions and group size, and the
shrinking group size weakens these social benefits. Consistent with our explanation,
we find that the more contributors value social benefits, the more they
reduce their contributions after the block.

回到国内论文的问题上,个人认为用复杂的模型和数据分析得到显而易见结论是常见的事情,国内外都有。这也是实证研究的困境之一。

如果实证结果符合常识,那么读者会认为研究人员故弄玄虚;如果实证不符合常识,又有人质疑结论的稳健性。所谓左右为难。

我上传的论文是篇很有趣的论文:第一,它至少从一个实例说明,理论预期未必完全是可靠的;第二,它在技术上很规范也很简洁,从而保证了自身结论的稳健;第三,题材新颖、数据收集非常有难度。
大家的很多都限于指标的问题,那结论呢?真的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吗?

高校扩招不是一直被当作教育产业化的政策来实施的吗?按照LZ引用的文章,教育扩招至少应该可以促进现期消费,人力资本的提升应该是长期发展的助推力,但受到就业流动不确定性的影响;但这些positive 效应应该会受类似于李嘉图等价之类命题的影响,所以最终结果明显是不确定的(没找到文章,揣测的)。怎么就得出了LZ及众多跟帖者的共识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12:27:54
这就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吧,计量的手段还是很有弊端的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12:34:04
难道也是人情论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12:37:14
有点思想,经济之果在于辩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12:38:01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12:49:32
中国的学术研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13:18:34
就是啊,连我这个刚开始学习计量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用这个简单的模型想要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在过于牵强,难以说服别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13:21:38
估计我们也能发这样的文章,啥狗屎经济研究,谁知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13:33:32
现在很多国内比较有名气的高校,如果经济学博士论文当中没有模型通常是毕不了业的。哪里去管有什么思想呢?毕业再说。虽然经济研究号称国内顶尖的经济学杂志,每期我觉得可读的文章是不多的,更谈不上思想的深度。倒是模型越来越复杂,有些结果其实是作者都不清楚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13:40:03
哈哈,版主的那篇文章有意思,当然楼主所言,很多时候确实是一种导向力的影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13:46:29
学习了 好好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14:05:25
dahuaxiyou0325 发表于 2010-10-30 08:44
这段时间也在处理数据 但是数据说出来的结果和我的想象以及现实大相径庭 原来 统计分析只是统计分析 无关现实
捡到宝了,应该高兴才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