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010-10-30 21:41:09
我想起了坊间的一句趣话:哲学就是用谁都看不懂的晦涩语言把大家都明白的道理说出来。虽然有些绝对,但也算是反映了现在的一些事实。我觉得咱们现在应该提倡一下杜甫的文风或者是新文化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弄些让大家都看的懂的文章和论断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21:41:14
有些结论就是盟摆着的,根本不要模型计算分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21:42:06
antoni09 发表于 2010-10-29 23:55
jyc850613 发表于 2010-10-29 22:23
确实有点离谱了,几乎没什么学术价值。学术价值在于思想,而思想基本来源于理论创新,而现在用计量模型所谓的实证分析遍地都是,都是互相模仿来模仿去,研究的地区改一下,数据换一下,然后就是好文章了,这种风气太差了。得诺贝尔奖的我想大多都不是从计量分析中得来的。像科斯的《企业的性质》这样的文章,国内就少有模范。
只靠文字不用数学公式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也就科斯、哈耶克等少数几个人了(诺斯都还做过统计分析),他是百年不遇的天才,这种小概率事件你想想自己能够碰得上?
其实该仁兄有误解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所谓的学术,思想第一,思想创新第一,然后用向计量模型这样的工具去验证这个思想。而不是拿一个“路是要用2只脚走的结论”去创新工具,或者甚至在原有旧工具上加点漆就是创新,那么,请问要这种创新干嘛?纵使大多诺贝尔奖得住的论文都少不了计量模型,但这并不是得奖的原因,关键还在与其思想的创新,难不成他们的思想创新是从计量模型中得出的?所以,改仁兄需要分清,思想是主角,模型配合主角,而不是通过配角去创造出了一个主角,换句话说,思想决定了学术价值,决定了论文价值,而不在于模型,模型只是验证的工具。楼主提到这篇论文,毫无思想创新可言,可以说不需证明的结论,就像我们去研究时间为什么不停的流逝这样的问题,纯属浪费资源。正如上面有些兄弟所讲,这是在故弄玄虚,这是在显摆模型的运用,意义不是很大。这是本人的观点,虽然本人也不怎么样,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21:53:07
我们的院长就是搞学术的,在经济研究上发过不少于5篇的文章,历年来发过几十篇论文全在一级期刊上,全是学术论文,没有一个模型。他就属于思想的灿放。他也读过不少的文章,他的总结就是:一篇文章,大片是数据,大片是计量模型,没多大意思,他接着说,这种论文多半是很多学者不愿花功夫,临时抱下佛教,他说一般的人都能做那种文章。他并不是说计量模型没用,他的意思是,没思想,仅仅摆弄一下模型的运用确实没什么意思的。除非你的思想是很有新意的,那么这个模型才会显得有价值。否则,思想没创新,模型做的太好,也没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21:57:45
这篇论文很有趣,对思维很有帮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21:58:26
支持楼主多发论文的帖子,大家分享,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22:04:31
教育体制的落后导致很多层面的不如意,改吧,怎么改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22:20:20
看来作者还未得研究真谛。限于条件,研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有一点是必须要成立的:你用我的测量指标、用我的数据、用我的模型,必定得到与我一样的结论,一千个人按我的思路来做,只能有一个结果,这就是研究的可信度。至于测量指标是否合适、模型是否科学,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一般来说,大家都用了这个指标,都用了这个模型,那我用用也未尝不可。

经济研究一般用的指标比较宏观,你要较真起来,你就没法测量了。比如经济发展程度,我用人均GDP行不行?那如果较真起来,你说还要包括教育水平、技术发展水平、政治文明程度,等等,那这研究就没法做了。

再如数据,大家都用统计局的数据。你说统计局的数据有水分,不能用,是这个理。可是,你不用统计局的数据,那自己去搞一套数据试试?

纠缠于细节,什么研究都做不成。经济研究毕竟不是做物理化学研究,要求精确是很难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22:22:46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0 22:26:43
楼主的忧心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有一点我还是想提出来:这篇《经济研究》上的文章是哪年的?
如果是很久前的文章(比如上世纪90年代的),那就比较正常,因为那是这种计量研究可能会比较少,而且当时文章的结论就不一定很明显了。所以楼主是否可以贴出这篇文章,让大家针对文章深入评论评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1 00:08:29
偶的第一帖哦,学前班的娃娃来拜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1 00:09:00
国内的论文都太水了 现在都是一窝蜂的用计量模型 搞一些数据分析故弄玄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1 00:29:33
一看到这类方法繁复结论白痴的文章眼前就会浮现出整天坐在电脑前动动键盘鼠标从不出去接触人搞调研的某博士师兄伏案身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1 03:05:49
非主流书生 发表于 2010-10-30 17:04
remlus 发表于 2010-10-30 16:10
非主流书生 发表于 2010-10-30 14:20
remlus 发表于 2010-10-30 09:23
dahuaxiyou0325 发表于 2010-10-30 08:44
这段时间也在处理数据 但是数据说出来的结果和我的想象以及现实大相径庭 原来 统计分析只是统计分析 无关现实
如果你的想象就是现实,还要你做实证干嘛?我在做实证的过程中,越来越不确信我理解的现实是不是现实了。
Milton friedman 曾说过如果计量结果不支持理论,那是数据错了。继续努力,离大牛不远了。。
在我看来,至少数据和理论都是有可能错的,而你引用的弗里德曼这句话,是不可证伪的,所以我很怀疑深受证伪主义影响的他是不是说过这么一句话。
哈哈,对于弗这样的实证主义派说出这样的话我一点也不怀疑,他们的"证伪”宗旨会把自己套死。如果像弗所说的,只要有一个实证上的反例就能证伪一个理论,那么所有理论都站不住脚。除非弗不需要理论,否则当别人用证伪之矛攻击他时,他只能用那样的盾了。。。
弗里德曼所说证伪的意思是你的理论必须要得出可以被现实数据检验的结果出来,这样的理论才有可能有意义,如果你得出一个完全无法检验的结论出来,那么它又有什么价值呢?所以一个重要的理论出来,总会出现大量检验它的实证工作,一般来说,都是部分拒绝原假设部分不能拒绝原假设,考虑到现实的数据和理论不可能完全对应,而且有大量的现实因素不可能完全控制,所以如果出现比较多的支持原理论的实证研究,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原来的理论很可能确实解释了现实的一些问题。所以实证研究是必须做到一定数量才能得出相对可靠的结论的,经济学不是自然科学,过分追求精确是不现实的,但它毕竟还是科学,所以要采用科学方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1 09:44:36
对于楼主认真的思考精神非常佩服!
不过,为了生存,发文章是必须的选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1 14:17:37
remlus 发表于 2010-10-31 03:05
非主流书生 发表于 2010-10-30 17:04
remlus 发表于 2010-10-30 16:10
非主流书生 发表于 2010-10-30 14:20
remlus 发表于 2010-10-30 09:23
dahuaxiyou0325 发表于 2010-10-30 08:44
这段时间也在处理数据 但是数据说出来的结果和我的想象以及现实大相径庭 原来 统计分析只是统计分析 无关现实
如果你的想象就是现实,还要你做实证干嘛?我在做实证的过程中,越来越不确信我理解的现实是不是现实了。
Milton friedman 曾说过如果计量结果不支持理论,那是数据错了。继续努力,离大牛不远了。。
在我看来,至少数据和理论都是有可能错的,而你引用的弗里德曼这句话,是不可证伪的,所以我很怀疑深受证伪主义影响的他是不是说过这么一句话。
哈哈,对于弗这样的实证主义派说出这样的话我一点也不怀疑,他们的"证伪”宗旨会把自己套死。如果像弗所说的,只要有一个实证上的反例就能证伪一个理论,那么所有理论都站不住脚。除非弗不需要理论,否则当别人用证伪之矛攻击他时,他只能用那样的盾了。。。
弗里德曼所说证伪的意思是你的理论必须要得出可以被现实数据检验的结果出来,这样的理论才有可能有意义,如果你得出一个完全无法检验的结论出来,那么它又有什么价值呢?所以一个重要的理论出来,总会出现大量检验它的实证工作,一般来说,都是部分拒绝原假设部分不能拒绝原假设,考虑到现实的数据和理论不可能完全对应,而且有大量的现实因素不可能完全控制,所以如果出现比较多的支持原理论的实证研究,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原来的理论很可能确实解释了现实的一些问题。所以实证研究是必须做到一定数量才能得出相对可靠的结论的,经济学不是自然科学,过分追求精确是不现实的,但它毕竟还是科学,所以要采用科学方法。
我们对分子原子太阳月亮的效用方程一无所知,可自然科学却可以做到很精确。而我们对人类的效用方程略知一二,可社会科学却很难精确。为什么呢?人有自由意志?

经济学理论大都是在一些假设基础上的抽象模型,在我看来这些模型并非对现实经济的模拟,而是为了说明一些经济关系。可现在所谓的实证研究却常常以这些抽象的模型为基础,我觉得意义不大, 理由如下:

如果实证结果支持理论,你可以说该理论好吗?弗里德曼会说是的,他认为判断理论好坏的主要依据就在于其是否和实证结果一致,是否能很好地预测。这看似有道理,可却忽略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不同。自然科学精确得可以让我们登上月球,社会科学呢?宏观经济学家敢根据他们的预测进行投资吗?这次实证结果支持理论,换套数据就不同了。同一组数据用的年份不同结果还不同。种种的不精确很难使人乐观。当然以发文章为目的的研究无需顾虑这些,反而会高兴,因为问题不解决就可以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地换着花样玩。常常见一些出生牛犊想毕其功于一役,把问题给解决了,其实是还没了解游戏的规则:你把问题给解决了,大家还玩什么。所以应该你一砖我一瓦地push frontier。楼上有些评论似乎有这样的味道。扯远了。。。

如果实证结果不支持理论,你可以说该理论不好吗?就像本楼中提到的那篇AER文章,就是以发现了一些与理论”不符“的证据为卖点的。”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理论成立的基本假设是和尚们将挑水作为苦差。如果挑水是为了锻炼身体或是一种娱乐,可能就连洗澡的水都有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并不觉得该AER文章在思想和实用方面有什么大的价值,不过对整个游戏来说可能还是有学术价值的(譬如数据很难找等)。

我并不反对经济学家们玩,也支持他们玩。可明明是假凤虚凰,却煞有介事,就有些看不过去了。不过看多了也就惯了,理解了这也不过是一种文化。这世界怕就怕”认真“二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1 18:43:43
关于学术研究这东西,一开始都是因为兴趣(如果是为了赚钱就做别的去了),后来就变成了饭碗(要靠这东西谋生了),特别是对这领域了解渐深之后,发现所谓的前沿研究也不过是这么回事,这个时候你已经投入了太多时间精力,你做不了别的,只会做这个了。我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这种幻灭的感觉。如果继续下去,当然要为自己的职业找出点意义来。学术研究是这样,其他职业何尝不是这样,谁比谁更有价值?或者说你以为有价值的东西在别人看来是否也是有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1 19:38:59
我也觉得现在期刊上好多的计量文章没什么价值。
经济数据是对现实的描述,但是总是失真的。
经济学文章使用数据是为了通过数据来观察现实。
可是,在这些不怎样的计量文章里,没有考虑数据的失真问题,把数据当成现实,再把“现实”赋予特殊的含义,通过相关性联系起来,解释常识性的问题。
结果是这样的文章既没有讲清现实情况(因为数据失真),也没有提出有深度的问题(重点不是解释问题因果关系),而且只提出了没什么创新价值的结论,这样文章当然给人学术垃圾的印象。
这些文章只是在寻找相关性的时候使用非常复杂的数学方法。比如说夏季海滨游泳的人多,气温和游客数量就会是正相关的,这是常识。如果研究者非要用失真的数据加上复杂的计量方法验证这种相关性,就会给人多此一举的感觉。
可是垃圾文章里只有计量,没有因果关系,或者计量结果不能充分说明这种因果关系(我们导师管这个叫两张皮),那就实在是没有什么价值了。
计量方法就像个放大镜,帮助我们更好的使用数据的,更好的观察现实,从而解释现象间的因果关系。放大镜的价值在于让我们看得更清楚,计量的数学工具也一样。如果使用计量方法不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这种计量就没有见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 04:47:50
antoni09 发表于 2010-10-31 18:43
关于学术研究这东西,一开始都是因为兴趣(如果是为了赚钱就做别的去了),后来就变成了饭碗(要靠这东西谋生了),特别是对这领域了解渐深之后,发现所谓的前沿研究也不过是这么回事,这个时候你已经投入了太多时间精力,你做不了别的,只会做这个了。我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这种幻灭的感觉。如果继续下去,当然要为自己的职业找出点意义来。学术研究是这样,其他职业何尝不是这样,谁比谁更有价值?或者说你以为有价值的东西在别人看来是否也是有价值?
问题是为什么那些已经功成名就不需为稻粱谋的经济学家不做些“有价值”的东西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 04:54:14
xuzhao84 发表于 2010-10-31 19:38
我也觉得现在期刊上好多的计量文章没什么价值。
经济数据是对现实的描述,但是总是失真的。
经济学文章使用数据是为了通过数据来观察现实。
可是,在这些不怎样的计量文章里,没有考虑数据的失真问题,把数据当成现实,再把“现实”赋予特殊的含义,通过相关性联系起来,解释常识性的问题。
结果是这样的文章既没有讲清现实情况(因为数据失真),也没有提出有深度的问题(重点不是解释问题因果关系),而且只提出了没什么创新价值的结论,这样文章当然给人学术垃圾的印象。
这些文章只是在寻找相关性的时候使用非常复杂的数学方法。比如说夏季海滨游泳的人多,气温和游客数量就会是正相关的,这是常识。如果研究者非要用失真的数据加上复杂的计量方法验证这种相关性,就会给人多此一举的感觉。
可是垃圾文章里只有计量,没有因果关系,或者计量结果不能充分说明这种因果关系(我们导师管这个叫两张皮),那就实在是没有什么价值了。
计量方法就像个放大镜,帮助我们更好的使用数据的,更好的观察现实,从而解释现象间的因果关系。放大镜的价值在于让我们看得更清楚,计量的数学工具也一样。如果使用计量方法不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这种计量就没有见价值。
同意你的说法。我觉得计量不应与检验理论为出发点,而应试图解决问题。记得某院长在学生论文大赛上自得地说“我们的本科生都会用计量了”,令人啼笑皆非。你给孩子们一门高射炮,却不告诉他们正确的目标,也就是听个响而已,搞不过还把他们给震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 08:04:57
106# 非主流书生

AER那篇文章具体界定的时候把wiki这类公共产品和其它类型产品还是做了区别的。可能是我写的简介有一定的偏误,作者本人倒是没有把他们的结果和对一般公共产品供给的问题混为一谈。

这个是我当时写的不够严谨。

至于其它的事情,我觉得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另,我倒是觉得,应该对经济学研究者(包括经济学专业学生)与非专业的经济学爱好者群体做个调研,看看他们对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是否存在很大差别。这与研究和论文无关,纯粹是好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 08:53:51
AER那篇文章从思想上和楼主提到到的居然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文章还是有很大区别。关于经济研究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就等于通过收集中国国内多少人使用右手吃饭、写字、打球,多少人又用的是左手,然后将这些数据分类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中国人只有少数是左撇子,大多数还是习惯用右手的。明白人都知道,这种研究有意义么?还是在熟练计量模型的操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 13:52:51
用不完美的数据,不完美的方法来观测不完美的世界,得出不完美的结论,做出不完美的政策建议,是从盘古开天地开始社会科学家就一直在从事的工作。没有任何理由证明这样做一定比拍脑袋的结果好,但是至少也没有理由认为这样做一定比拍脑袋的结果差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 18:13:08
remlus 发表于 2010-11-1 13:52
用不完美的数据,不完美的方法来观测不完美的世界,得出不完美的结论,做出不完美的政策建议,是从盘古开天地开始社会科学家就一直在从事的工作。没有任何理由证明这样做一定比拍脑袋的结果好,但是至少也没有理由认为这样做一定比拍脑袋的结果差吧。
老祖宗当年性 交主要是为了生孩子,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花样就多起来了,生孩子的功能有时反而成为麻烦。如果实证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观测世界、解决问题,别说不完美,就算是错的,也没话说。可有多少期刊文章的作者敢说他们不是为发表而写文章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 18:16:18
夸克之一 发表于 2010-11-1 08:04
106# 非主流书生

AER那篇文章具体界定的时候把wiki这类公共产品和其它类型产品还是做了区别的。可能是我写的简介有一定的偏误,作者本人倒是没有把他们的结果和对一般公共产品供给的问题混为一谈。

这个是我当时写的不够严谨。

至于其它的事情,我觉得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另,我倒是觉得,应该对经济学研究者(包括经济学专业学生)与非专业的经济学爱好者群体做个调研,看看他们对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是否存在很大差别。这与研究和论文无关,纯粹是好奇。
没有读该文章,不好评论。从摘要上来看,感兴趣他们所谓的“social benefit”如何界定,又是如何确定贡献者是为“social benefit”而发帖的呢?现在wiki不屏蔽了,可以跟着再搞一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 18:45:53
115# 非主流书生

那您抽空看一眼咯,文章不长,假如您感兴趣的话。

作者在“局限性”中的描述如下:

Two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are important to emphasize.

Our study only examines a particular kind of public goods. On Wikipedia, contributors are at the same time users of Wikipedia, and the
more contributors, the greater the quality of the good and thus the greater the number of users and
contributors. While many public goods today (e.g., public radio stations, open source software
and YouTube) share similar features, there are many other types of public goods. For example,
contributors to disaster relief funds are often not at the same time beneficiaries of the funds. In
addition,Wikipedia is an online public good. Whether we can generalize these results to different
types of public goods provision is an interesting ques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The second limitation is related to the broad definition of “social effects.” Similar to many
prior studies on social effects (e.g., Charles F. Manski 1993; Andreoni and Ragan Petrie 2004),
we do not distinguish different motivations that give rise to social effects. This limitation largely
results from the fact that different social motivations could lead to similar behavioral patterns.
Future studies could seek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motivations.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1 08:48:20
感觉外国的文章都很有新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1 09:49:58
对,理论创新很重要,不应该模仿国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2 01:39:01
把模型当成了经济学的全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23 06:59:57
继续讨论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