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亚洲金融危机泡沫破灭以来,有好长一段时间,“不景气”成了大家的口头禅,进入2000年之后,这句话才终于被经济真的恢复了吧”、“看好经济”的说法所取代。但是这些讨论都只流于表面,未深入问题的本质,
为甚麼香港人,日本人,以及美国人都不想M型社会出现? 除了经济因素外,它会不会为我们带来甚麼心理影响 ?而“毕业就失业”等现象的出现,是否与M型社会和二元经济有关 ?
M型社会,是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人类财富板块出现大规模漂移重整,M字左边的低收入人士及右边的高收入人士人数愈来愈多,富者财富快速攀升,贫者越来越穷,而社会赖以稳定的基础——中产阶级,则因不断失去竞争力而沉沦,社会财富分配在中层出现明显缺口,形成向下流失的现象. 
香港的统计处处长冯兴宏指出,无证据显示本港已出现M型社会经济,而且最高薪及最低薪行业中位数差距亦未见扩大,所以不存在收入两极化.然而,根据2006年度中期人口统计报告(见表1及2),在过去10年间,香港的中层人士的确是不断递减,而低层及高层人口则有上升的趋势,社会结构明显产生变化,因此不少学者均认为香港已经显示出M型社会.
表1:家庭入息变化
1996年 
家庭月入 
少於$8,000 :16.5% 
多於$40,000 :15% 
介乎$8,000至$40,000:68.5% 
2001年
家庭月入 
少於$8,000 :18.2%
多於$40,000 :18.3%
介乎$8,000至$40,000:63.5% 
2006年
家庭月入 
少於$8,000 :21.3%
多於$40,000 :17%
介乎$8,000至$40,000:61.7%
表2:人均收入变化
1996年
每人平均月入 
少於$4,000 :9.8% 
多於$25,000 :10.4% 
介乎$4,000至$25,000 :79.7%
2001年
每人平均月入 
少於$4,000 :10.4% 
多於$25,000 :14.5% 
介乎$4,000至$25,000 :75.1% 
2006年
每人平均月入 
少於$4,000 :11.7% 
多於$25,000 :14.2% 
介乎$4,000至$25,000 :74.1%
坚尼系数的意义
坚尼系数的数字范围由0至1,数字愈小代表社会上的财富分布愈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