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百科 爱问频道
2433 5
2010-10-30
1998亚洲金融危机泡沫破灭以来,有好长一段时间,“不景气”成了大家的口头禅,进入2000年之后,这句话才终于被经济真的恢复了吧”、“看好经济”的说法所取代。但是这些讨论都只流于表面,未深入问题的本质,

为甚麼香港人,日本人,以及美国人都不想M型社会出现? 除了经济因素外,它会不会为我们带来甚麼心理影响 ?而“毕业就失业”等现象的出现,是否与M型社会和二元经济有关 ?



M型社会,是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人类财富板块出现大规模漂移重整,M字左边的低收入人士及右边的高收入人士人数愈来愈多,富者财富快速攀升,贫者越来越穷,而社会赖以稳定的基础——中产阶级,则因不断失去竞争力而沉沦,社会财富分配在中层出现明显缺口,形成向下流失的现象.



香港的统计处处长冯兴宏指出,无证据显示本港已出现M型社会经济,而且最高薪及最低薪行业中位数差距亦未见扩大,所以不存在收入两极化.然而,根据2006年度中期人口统计报告(见表1及2),在过去10年间,香港的中层人士的确是不断递减,而低层及高层人口则有上升的趋势,社会结构明显产生变化,因此不少学者均认为香港已经显示出M型社会.

表1:家庭入息变化
1996年
家庭月入
少於$8,000 :16.5%
多於$40,000 :15%
介乎$8,000至$40,000:68.5%
2001年
家庭月入
少於$8,000 :18.2%
多於$40,000 :18.3%
介乎$8,000至$40,000:63.5%
2006年
家庭月入
少於$8,000 :21.3%
多於$40,000 :17%
介乎$8,000至$40,000:61.7%
表2:人均收入变化
1996年
每人平均月入
少於$4,000 :9.8%
多於$25,000 :10.4%
介乎$4,000至$25,000 :79.7%
2001年
每人平均月入
少於$4,000 :10.4%
多於$25,000 :14.5%
介乎$4,000至$25,000 :75.1%
2006年
每人平均月入
少於$4,000 :11.7%
多於$25,000 :14.2%
介乎$4,000至$25,000 :74.1%
坚尼系数的意义
坚尼系数的数字范围由0至1,数字愈小代表社会上的财富分布愈平均,
多选投票: ( 最多可选 3 项 ), 共有 18 人参与投票

您需要登录之后方能进行投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0-30 09:57:42
好小,如果这个算M型,那么我们中间岂不是叫断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1 17:37:28
美国算不算M型社会呢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1 22:20:10
了解中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1 23:03:22
我觉得不好说,应该很复杂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 02:28:26
因为新兴市场国家的出现,和全球化。

香港这样的地区就是典型了。。M型和金字塔型还是不一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