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文章给你看看,很有代表性
我是到2008年11月进入一家股份制银行风险管理部工作的,一开始的几周,我都在学习规章制度和各种业务的操作流程,很枯燥也很平面,后来老大拿了好几本历年的授信批复给我,要我建立一个台账,将批复分门别类的录入,以供查询。授信批复就是银行同意企业的需求,包括给多少金额,期限多久,什么业务品种,利率条件是什么,有什么使用限制等等。我记得当时把卷宗给我的小姑娘眼中有不忍之色,十几本档案几千个批复,要靠人手一点点输入,她可能觉得我挺可怜。我倒没觉得可怜,反而庆幸有事可做,开始动手以后,就更是由衷地感谢这么一项表面上看起来很无趣的工作。
录入批复,其实是了解银行放贷行为的最佳途径,它鼓励什么行业不支持什么行业,可以从同意和否决中看出来;本年度的信贷政策怎么样,是压缩规模还是鼓励放贷,从给予的授信业务品种和金额中间可以看出来;更可以学习其他信审员的审批方式,甚至于,录完一年的批复以后,对行里的授信客户也基本了解了,实在是大有裨益的入门工作。
等到批复录得差不多了,老大又出现了,他让我当信审委秘书。所谓信审委,就是银行里的专人小组,一般每周一次集结起来对初审过的项目进行评断,要不要给,给多少;而秘书,就是把项目讨论的情况记录下来以备日后检查。一开始这是个挺让人尴尬的工作,别人都有项目在热火朝天地讨论,秘书无言地待在一旁,除了会前准备资料,会后收齐资料,剩下的时间就是低头记录,完全是被人忽视的角色。但是渐渐的我发现,虽然有些听不懂,但不妨碍获得大量的信息,本地企业的经营背景,地区的行业情况,行内的政策趋势等,各种资讯;也许一时派不上用场,但是当日后自己开始审查项目的时候,这些信息是极有益处的。
接着老大把部门的综合事务渐渐移交给我,并且让我开始审查项目,我审的第一个项目不难,但是变来变去很讨厌,直到现在还在不断纠缠我,呵,这算是小小一点牢骚;总言之,开始给的项目都比较简单,结构单一,业务单一,风险系数低,虽然如此,首次写审查报告我仍然烦恼了很久,完全不知道从何写起。没有人告诉我该怎么写,该注意哪些要点,我甚至不明白风险点在哪里。无奈之下只好把同事们的报告全翻出来,边参考边学边写,期间还不断提出问题去骚扰他们,终于整出一份“处女作”。万事起头难,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我,我想我还有一份小聪明;诸因辅助,才给了我一个比较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