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吴诗雪
开篇:

图:《忘不了餐厅2》
国内首档聚焦于认知症老年人的综艺节目 —— 《忘不了餐厅》,自播出后,好评如潮。如今,节目组继续发力推出第二季,在聚焦“认知症”同时,也开始关注“适老化环境”。

图:适老化改造专家黄小宏在节目中讲解居家适老化
为了让公众更好地认识适老化改造,节目组请来适老化改造专家为节目组成员讲解居家适老化的相关专业知识,专家提到,玄关、楼梯、卫生间、楼梯是老年人事故发生的高频空间区域,而在对这些空间进行适老化配置时,要遵循适度和适宜的原则。
通过专家的讲解,可让公众对适老化改造有所认知,而对于养老行业的从业者来说,我们应当站在整个行业的立场,密切关注政策动态。
7月15日,相关部门对居家适老化改造提出明确要求,确定各方主体所应承担的责任,并从税费、审批、土地等方面对居家适老化改造给予政策支持。
意见的出台在行业内引发重大反响,其实,有关居家适老化的议论由来已久。在国家9073的养老布局下,居家养老一直是大头,要做好居家养老,打造适宜老年人居住的生活环境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近些年来,虽然相关部门、行业内多有人倡导居家适老化,但由于这一项目有关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众多工程项目,且需要处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故发展和推进并不顺畅。当前,居家适老化仍主要依赖相关部门的引导、补贴、招标等,市场化道路并不明朗。此次意见的出台,为整个行业注射了一剂强心针。AgeLifePro更关注的是,如何在政策的引导下,理性看待适老化改造的市场情况,快速完成市场教育和市场商业模式的建立?
一、我国居家适老化环境存在的4个核心缺失:安全性、功能性、舒适度、人文关怀

图:2007-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及占比预测
当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2.5亿,据联合国人口署预测,我国每年新增老年人口800多万,到2050年,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30.8%,约为4.3亿人。考虑到居家养老占主流的现状,如此多的老年人口安置问题也凸显出来。
谈及居家养老,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景军反映,目前70%大中城市的老年人家庭属于空巢家庭。而且,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中,进入残疾状况的老年人达4000万。再加之“4-2-1”的家庭结构及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更是加重了老年人居住在家所面临的风险。这或许可以从侧面解释为何跌倒会成为65岁以上老年人意外伤害死亡的头号原因。对于这些年事已高的老年人来说,一个好的居家生活环境至关重要。安馨养老创始人兼CEO鄂俊宇表示,目前全国有1.4亿套住宅亟需全面实施适老化改造。
其实,我国建筑行业于上世纪80年代就将无障碍理念引入国内建筑设计,但在实践层面,推进适老化改造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居家环境在当前并不适老。

图:城市及产业规划专家、清华房地产协会历史及策划专委会副主任李文捷
城市及产业规划专家、清华房地产协会历史及策划专委会副主任李文捷根据调研提出,居家环境不适老存在四个层次的问题:
1、安全性问题
不适老的环境容易造成老年人在洗澡、起居、步行时摔倒,而且,老旧、不卫生的生活环境也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
2、功能性问题
住宅设计、施工、社会服务过于追求艺术设计,盲目跟从形势,很少在设计、施工、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关注功能性。由此造成家具、用品、橱柜、卫浴等各方面缺乏精细化的设计,人为地为老年人平添不必要的障碍,使空间通过性不好,他人也很难帮助老年人。
3、舒适度问题
如家具的不合适,温度的不适当、照明的不适当、噪音的不适当等,都在降低舒适度。
4、缺乏人文关怀
空间环境的设计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隐私需要,也无法有助于代继矛盾的协调。另外是品味低俗,没有美感。
二、我国适老化环境改造:现状、发展历程、试点案例、融合发展趋势
早在2014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就出台文件,推动老年人家庭及居住区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一些城市也相继启动相关改造工作。

图:朝阳区适老化改造(图片来源于网页新闻)
以北京朝阳区为例,2017年,朝阳区共对140户高龄、特困及残疾老年人家庭进行“一户一设计”的免费适老化改造,从建筑硬件、家具家装改造、康复辅助器具适配、智能化助老服务设施配备这四个方面,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2018年,朝阳区继续进行适老化改造,对符合条件的局面进行评估,使其享受免费改造。截至2019年,朝阳区已为1000多户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
与此同时,从2012年上海普陀区适老性住房改造项目的统筹评估,到2018年上海首个居家适老化体验馆正式亮相宝山诺诚M7创意园,上海的适老化改造一直走在前列。2020年3月6日,上海市民政局发布《关于本市开展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试点的通知》,指导上海部分街道在未来一年开展面向老年人家庭的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
2018年年底,首个《适老化住宅设计规范》地方标准在浙江省杭州市出炉,设计规范含有适老化住宅设计的基本要求、套内空间、公用部分和设施设备要求,可适用于新建适老化普通住宅、公寓住宅的设计,以及普通住宅、公寓住宅的适老化改造设计。伴随设计规范的出台,杭州、嘉兴、温州等地纷纷开始试点。
综合各地的居家适老化改造情况来看,居家适老化改造在国内还是新鲜事物,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即使在同一地区,也是施行“一户一策”。
各地居家适老化标准、实际情况的不同,也使得居家适老化的定义存在一定的讨论空间。适老化,也即适应中老年人。放在居家社区居家养老的大背景下看,适老化设计不仅仅只是老人所住住宅的适老化,更是其所生活的社区环境的适老化。这也意味着从建筑设计、公共设施(商城、公园、医院、学校等)建设、起居环境装修等进行适老化。
同时,在提倡“积极老龄化”的今天,适应老人的需要也不只是从环境方面改善老人生活,而是鼓励老人自主融入到整个社区、社会生活中,享受全面的社会服务。
我们不由得思考:居家适老化和老旧小区改造这两者存在何种关联?
2012发布的《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意见》规定,老旧小区包括1990 年(含)以前建成的、建设标准不高、设施设备落后、功能配套不全、没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老旧小区(含单栋住宅楼),以及1990年以后建成、存在上述问题的老旧小区。
前文中,专家李文捷就居家环境不适老所指出的问题,其实就与我国历史时期对住宅的建设和规划有很大渊源,很多老年人直到现在仍居住在福利分房时代建造的住宅里,这些住宅普遍比较老旧,很多属于老旧小区。
老旧小区之所以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受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很多小区缺乏长效的专业物业管理,对小区管理、维护不力;另一方面,原产权单位缺乏主体责任意识,随着单位改制、破产、重组等,小区产权也几易其手,造成产权责任不清,自然也就无法有效对小区进行及时维护、更换。
近些年来,住宅建设的快速发展,适老化设计和改造势在必行。养老行业内也有实现社区居家养老的第一步是完成“适老化改造”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