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7617 8
2010-11-01
逻辑学上,谬论(fallacy)是指可知的错误(demonstrably false)论证,亦即说不通的道理,或是会导致错误的想法。
通常要证明一件事情的对与错,除了做实验去证实或证明之外,亦可以用逻辑推理方式去推论而定对与错,而推理结果是错误的话,便能构成错误的原因, 那被推理的道理或想法就是谬论。
谬论又区分为形式谬误及非形式谬误:

形式谬论(Material fallacies):不依逻辑规则,或论证形式错误的道理或想法。
比如:
油条是食物
食物是好吃的
因此油条是好吃的
问题在于:食物并不总是好吃的
比如:
切开人有罪
外科医生切开人
因此外科医生有罪
问题在于:切开人并不总是有罪

非形式谬论(Verbal fallacies):形式谬误之外的其他谬论,亦是讲说不通的道理或想法。可分成:
假两难推理
模棱两可(Equivocation)
人身攻击
分割
合成
诉诸群众
Proof by verbosity
偷换概念
区群谬误
后此谬误
循环定义
循环论证
恐吓论据
条件机率
滑坡谬误
无效证明
诉诸恐惧
从众效应
诉诸无知
红鲱鱼

假两难推理(False dilemma)是逻辑谬误的一种。它对讨论的问题,提出看来是所有可能的选择或观点(一般是两个);但其实这些选择并不全面,亦不是所有的可能。
条件概率
本文定义了表征两个或者多个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特点的术语。
条件概率就是事件A在另外一个事件B已经发生条件下的发生概率。条件概率表示为P(A|B),读作“在B条件下A的概率”。
联合概率表示两个事件共同发生的概率。A与B的联合概率表示为或者P(A,B)。
边缘概率是某个事件发生的概率,而与其它事件无关。边缘概率是这样得到的:在联合概率中,把最终结果中不需要的那些事件合并成其事件的全概率而消失(对离散随机变量用求和得全概率,对连续随机变量用积分得全概率)。这称为边缘化(marginalization)。A的边缘概率表示为P(A),B的边缘概率表示为P(B)。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定义中A与B之间不一定有因果或者时间顺序关系。A可能会先于B发生,也可能相反,也可能二者同时发生。A可能会导致B的发生,也可能相反,也可能二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
例如考虑一些可能是新的信息的概率条件性可以通过贝叶斯定理实现。

定义
在同一个样本空间Ω中的事件或者子集A与B,如果随机从Ω中选出的一个元素属于B,那么下一个随机选择的元素属于A的概率就定义为在B的前提下A的条件概率。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
P(A|B) = |A∩B|/|B|
分子、分母都除以|Ω|得到
P(A|B) = P(A∩B)/P(B)

形式定义
考虑概率空间Ω(S, σ(S)),其中σ(S)是集S上的σ代数,Ω上对应于随机变量X的概率测度(可以理解为概率分布)为PX;又A∈σ(S),PX(A)≥0(这里可以理解为事件A,A不是零测集)。则∀E∈σ(S),可以定义集函数PX|A如下:
PX|A(E)=PX(A∩E)/PX(E)。
易知PX|A也是Ω上的概率测度,此测度称为X在A下的条件测度(条件概率分布)。
独立性:设A,B∈σ(S),称A,B在概率测度P下为相互独立的,若P(A∩E)=P(A)P(E)。

条件概率谬论
条件概率的谬论是假设P(A|B)大致等于P(B|A)。数学家John Allen Paulos在他的《数学盲》一书中指出医生、律师以及其他受过很好教育的非统计学家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这种错误可以通过用实数而不是概率来描述数据的方法来避免。

假两难推理属分散注意谬误(Fallacies of Distraction)的一种。特性是错误使用“或”逻辑运算符(Or operator)。要破解,可以证明除了论证中提出的选择外,还有其他的可能。

例子
要么人类是上帝创造的,要么人是从猴子变成的。
这推论犯了假两难推理的谬误。因为“上帝创造”及“猴子变成”并不是人类来源的所有可能。除非能证明除这两种可能以外,人类无可能有其他来源;否则这句并不成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1-1 09:59:55
你中学毕业后如果考不上大学;下半生都要做清洁工人。
事实上,就算考不上大学也不一定表示下半生只能做清洁工人。

你再不煮饭,今天晚上我们便要挨饿。
除了在家中吃饭外,还可以出外用膳。 假两难推理经常在政治宣传内出现。很多时候,假两难推理还会加入其他逻辑谬误,例如复合问题。

你们要么支持我们,要么就是支持恐怖分子。
除了支持你们和支持恐怖分子以外,还有其他可能。例如:支持你们的恐怖分子,或,不支持你们,也不支持恐怖分子。

你选择爱国,还是卖国?
有些人可能保持中立,什么都不做,既不爱国,又不卖国。
3楼
人身攻击的谬误
通常简称作人身攻击,是指在讨论时针对或提出对方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阶级或处境等,而进行攻击或评论,并以此当作提出了理据去驳斥对方的论证或去支持自己的论点,此乃犯了人身攻击谬误。此即所谓“对人不对事”或“因人废言”。

哲学家李天命认为:“其实只要没有将品格批判当做驳论的理据,那批判就没有犯人身攻击的谬误。否则的话,父母责骂子女,法庭判辞批评罪犯的操行,便全都犯上人身攻击的谬误了。”

形式:
经验主观
“你没有加入我们这行,怎么可以对我们就说三道四!”
“你又不是XXXX爱好者,也不了解我们的乐趣,再说我们的兴趣又没违法也不是作奸犯科,你有什么资格批评!”

身份主观
“你是石油公司的员工,为了利益,你当然会质疑全球暖化!”
“你干嘛讨论政治?你又未成年。”

对比主观
“你自己也偷了东西,所以没资格骂别人偷东西。”
“很多人在偷东西,你为什么只抓我?”
“你自己也有下载低调,凭什么去检举低调?”

连结主观
“你说巴勒斯坦应该独立。可是盖达组织也这么说,因此你是盖达组织的人。”
“资方都说不要组织工会,你也说,所以你是资方派来的人。” 一种相似的战术也用于鼓励某人放弃观点,或者迫使他们承认和群体的关连:
比如:“你说巴勒斯坦应该独立。我相信这错的:因为盖达组织也这么说,你该不会是喜欢盖达组织的人吧?” 牵连假设状况直接与人身攻击结合:
比如:“你说巴勒斯坦应该独立。可是盖达组织也这么说,因此你是盖达组织的人。盖达组织想说什么大家都知道,而且说的都错。因此你是错的。” 简单来说,人身攻击必须具备主体、客体、攻击行为、实质损害发生,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攻击的人对受攻击的人做出攻击行为,这个行为 必须有实质损害的发生,无法证明完成此行为并产生实质损害,是无法讨论人身攻击的。
从众效应
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常被称为“羊群效应”。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的意义。从众效应是诉诸群众谬误的基础。

乐队花车
从众效应又被称为“乐队花车效应”,也就是在花车大游丄行中搭载乐队的花车。参加者只要跳上了这台乐队花车,就能够轻松地享受游丄行中的音乐,又不用走路,也因此,英文中的词组“jumping on the bandwagon”(跳上乐队花车)就代表了“进入主流”。这词组首先在1848年的美国政府中,由林肯时代的一个小丑使用。专业的马戏团小丑丹·赖斯,在为扎卡里·泰勒竞选宣传时,使用了乐队花车的音乐来吸引民众注目。当泰勒的宣传日益成功时,越来越多政客为求利益而投向了泰勒。1900年,威廉· 詹宁斯·布莱恩参选美国总统选举时,乐队花车已成为竞选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政治
选举中常见到从众效应:一些选民会把选票投给那些很可能胜出(或在传媒中如此宣称)的候选人,从而增加他们真的胜出的机会。

科学
科学领域中,一些科学家因为研究结果异于主流思想,故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隐藏。例如,量度太阳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一个天文学的重要数值时,纵然使用了不同的量度方法,但公布的结果往往与当时所接受的数值吻合。若果量度结果与流行的数值相差甚远,科学家往往会反复检验自己的方法,重复计算的步骤,最终延后或放弃发表研究成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 10:00:09
若非从众效应,不同科学家所公布的估计应该先有天渊之别,然后因量度的精准度增加,估计数值才会趋向固定数值。但现实中,发表的众多估计数值往往聚集在一起,并且随着时间走向同一个方向。

经济学
在微观经济学里,从众效应影响需求和偏爱之间的互动。受从众效应影响,当购买一件商品的人数增加,人们对它的偏爱也会增加。这种关系会影响供求理论所解释的现象,因为供求理论假设消费者只会按照价格和自己的个人偏爱来买东西。参见网络外部性。在证券交易市场中,从众效应可以使一只证券短时间内提升至一个不合理水平。
15楼
诉诸无知
(英语:argument from ignorance,或(拉丁语)argumentum ad ignorantiam 或 argument by lack of imagination)是一种逻辑谬误。
人们断定一件事物是正确,只是因为它未被证明是错误,或断定一件事物是错误,只因为它未被证明是正确,都属诉诸无知。

逻辑谬误
两种最常见的诉诸无知的方式,可以概括如下:
某件事未被解释(或未被明确解释),所以它不是真实的。
因为一个假设没有足够的证据被证实,所以另一个假设是正确的。
科学哲学有一句谚语:“缺乏证据不是证伪的证据。”同样地,一个假设缺乏证据,也不能被当作另一假设的证据。当说话者诉诸无知时,通常会一厢情愿地把一件事断定为错误或难以置信,然后以这个认知上的隔阂,作为他坚持的另一事物的“证据”。


例子
“你不能证实你的观点,所以别跟我争论!”(这是诉诸无知典型的例子,辩论者未能证明他的观点,未必就一定代表他是错的。)

“太阳系一定在少于一百万年前形成,因为就算太阳只是由煤和氧组成,以太阳释放能量的速度,在这段时间内燃料必已耗尽。”(这是19世纪百科全书的诉诸无知的谬误,建基于在当时没有方法比煤更有效率的燃料。但当20世纪发现辐射和核聚变,太阳的年龄即被假设为数十亿年。)

伯明翰主教蒙特弗洛尔(Hugh Montefiore)在他的著作《神的可能性》(Probability of God)驳斥进化论时写到:
“如果北极熊在北极没有任何天敌,那么它们便不需要一身白色毛发作保护色了。”
这论断被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著作《盲眼钟表匠》(The Blind Watchmaker)中推翻。道金斯指出当北极熊捕猎时,保护色能协助隐藏行踪,以免被猎物发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 10:00:27
《爱是谬论》 转
年纪这么轻而智力又如此非凡的人并不常有。就拿在明尼苏达大学跟我同住一个房间的皮蒂·伯奇来说吧,他跟我年龄相哆’经历一样,可他笨得像头驴。小伙子长得年轻漂亮,可惜脑子里却空空如也。他易于激动,情绪反复无常,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最糟的是他爱赶时髦。我认为,赶时髦就是最缺乏理智的表现。见到一 q9种新鲜的东西就跟着学,以为别人都在那么干,自己也就卷进去傻干——这在我看来,简直愚蠢至极,但皮蒂却不以为然。 一天下午我看见皮蒂躺在床上,脸上显露出一种痛苦不堪的表情,我立刻断定他是得了阑尾炎。“别动,”我说,“别吃泻药,我就请医生来。” “浣熊,”他咕哝着说。 “浣熊?”我停下来问道。 “我要一件浣熊皮大衣,”他痛苦地哭叫着。 我明白了,他不是身体不舒服,而是精神上不太正常。“你为什么要浣熊皮大衣?” “我本早该知道,”他哭叫着,用拳头捶打着太阳穴,“我早该知道查尔斯登舞再度流行时,浣熊皮大衣也会时兴起来的。我真傻,钱都买了课本,可现在不能买浣熊皮大衣了。” 我带着怀疑的眼神问道:“你是说人们真的又要穿浣熊皮大衣吗?” “校园里有身分的人哪个不穿?你刚从哪儿来?” “图书馆,”我说了一个有身分的人不常去的地方。 他从床上一跃而起,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我一定要弄到一件浣熊皮大衣,”他激动地说,“非弄到不可!” “皮蒂,你怎么啦?冷静地想一想吧,浣熊皮大衣不卫生,掉毛,味道难闻,既笨重又不好看,而且…… “你不懂,”他不耐烦地打断我的话。“这就叫时髦。难道你不想赶时髦吗?” “不想,”我坦率地回答。 “好啦,我可想着呢!”他肯定地说。“只要有浣熊皮大衣,要我什么我都给,什么都行!” 我的大脑一一这件精密的仪器一一即刻运转起来。我仔细地打量着他,问道:“什么都行?” “什么都行!”他斩钉截铁地说。 我若有所思地抚着下巴。好极了,我知道哪儿能弄到浣熊皮大衣。我父亲在大学读书时就穿过一件,现在还放在家里顶楼的箱子里。恰好皮蒂也有我需要的东西。尽管他还没有弄到手,但至少他有优先权。我说的是他的女朋友波利.埃斯皮。 我早已钟情于波利埃斯皮了。我要特别说明的是,我想得到这妙龄少女并不是由于感情的驱使。她确实是个易于使人动情的姑娘。可我不是那种让感情统治理智的人,我想得到波利是经过了慎重考虑的,完全是出于理智上的原因。 我是法学院一年级的学生,过不了几年就要挂牌当律师了。我很清楚,一个合适的妻子对一个律师的前途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发现大凡有成就的律师几乎都是和美丽、文雅、聪明的女子结婚的。波利只差一条就完全符合这些条件了。 她漂亮。尽管她的身材还没有挂在墙上的美女照片那么苗条,但我相信时间会弥补这个不足。她已经大致不差了。 她温文尔雅——我这里是指她很有风度。她婷婷玉立,落落大方,泰然自若,一眼就看得出她很有教养。她进餐时,动作是那样的优美。我曾看见过她在“舒适的校园之角”吃名点——一块夹有几片带汁的炖肉和碎核桃仁的三明治,还有一小杯泡菜——手指儿一点儿也没有沾湿。 她不聪明,实际上恰好相反。但我相信有我的指导,她会变得聪明的。无论如何可以试一试,使一个漂亮的笨姑娘变得聪明比使一个聪明的丑姑娘变得漂亮毕竟要容易些。 “皮蒂,”我说,“你在跟波利谈恋爱吧?” “我觉得她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姑娘,”他回答说,“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就叫**情。你问这个干吗?” “你和她有什么正式的安排吗?我是说你们是不是常有约会,或者有诸如此类的事情?”我问。 “没有,我们常常见面。但我们俩各自有别的约会。你问这个干嘛?” “还有没有别人使她特别喜欢呢?”我问道。 “那我可不知道。你问这些干吗?” 我满意地点点头说:“这就是说。如果你不在,场地就是空着的。你说是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 10:00:45
“我想是这样。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没什么,没什么,”我若无其事地说,接着把手提皮箱从壁橱里拿了出来。 “你去哪儿?”皮蒂问。 “回家过周末。”我把几件衣服扔进了提箱。 “听着,”他焦急的抓住我的胳膊说,“你回家后,从你父亲那儿弄点钱来借给我买一件浣熊皮大衣,好吗?” “也许不仅只是这样呢。”我神秘地眨着眼睛说,随后关上皮箱就走了。 星期一上午我回到学校时对皮蒂说:“你瞧!”我猛地打开皮箱,那件肥大、毛茸茸、散发着怪味的东西露了出来,这就是我父亲1925年在施图茨比尔凯特汽车里穿过的那一件浣熊皮大衣。 “太好了!”皮蒂恭敬的说。他把两只手插进那件皮大衣,然后把头也埋了进去。“太好啦!”他不断地重复了一二十遍。 “你喜欢吗?”我问道。 “哦,喜欢!”他高声叫着,把那满是油腻的毛皮紧紧地搂在怀里。接着他眼里露出机警的神色,说着:“你要什么换呢?” “你的女朋友,”我毫不讳言地说。 “波利?”他吃惊了,结结巴巴地说,“你要波利?” “是的。” 他把皮大衣往旁一扔,毫不妥协的说:“那可不行。” 我耸了耸肩膀说:“好吧,如果你不想赶时髦,那就随你的便好了。” 我在一把椅子上坐了下来,假装读书,暗暗地瞟着皮蒂。他神情不安,用面包店窗前的流浪儿那种馋涎欲滴的神情望着那件皮大衣,接着扭过头去,坚定地咬紧牙关。过了一会儿,他又回过头来把目光投向那件皮大衣,脸上露出更加渴望的神情。等他再扭过头去,已经不那么坚决了。他看了又看,越看越爱,慢慢地决心也就减弱了。最后他再也不扭过头去,只是站在那儿,贪婪地盯着那件皮大衣。 “我和波利好像不是在谈恋爱,”他含含糊糊地说。“也说不上经常约会或有诸如此类的事情。” “好的,”我低声地说。 “波利对我算得了什么?我对波利又算得了什么?” “只不过是一时高兴-----不过是说说笑笑罢了,如此而已。” “试试大衣吧。”我说 “他照办了。衣领蒙住了他的耳朵,下摆一直拖到脚跟。他看起 来活像一具浣熊尸体。他高兴地说:“挺合身的。” “我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成交了吗?”我说着,把手伸向他。 他轻易地接受了。“算数.”他说,并跟我握了握手。 第二天晚上,我与波利第一次约会了。这一次实际上是我对她的考察。我想弄清要作多大的努力才能使她的头脑达到我的要求。我首先请她去吃饭。“哈,这顿饭真够意思,”离开餐馆时她说。然后我请她去看电影。“嘿,这片子真好看,”走出影院时她说。最后我送她回家。和我道别时她说:“嘿,今晚玩得真痛快。” 我带着不大痛快的心情回到了房间。我对这任务的艰巨性估计得太低了。这姑娘的知识少得叫人吃惊。只是给她增加知识还不够,首先得教她学会思考。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我真想把她还给皮蒂算了。但我一想到她那充满魅力的身材,她那进屋时的模样,她那拿刀叉的姿式,我还是决定再作一番努力。 就像做其他的事情一样,我开始有计划地干了起来。我开始给她上辑课。幸好我是一个学法律的学生,我自己也正在学逻辑学,所以对要教的内容我都很熟悉。当我接她赴第二次约会时,我对她说:“今晚上咱们去‘小山’谈谈吧”。 “啊,好极了,”她回答道。对这姑娘我要补充一句的是,像她这么好商量的人是不多见的。 我们去了“小山”,这是校园里人们幽会的地方。我们坐在一棵老橡树下,她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们谈些什么呢?”她问。 她想了一会儿,觉得不错,便说:“好极了。” “逻辑学,”我清了清嗓了,“就是思维的科学。在我们能正确地思维之前,首先必须学会判别逻辑方面的常见谬误。我们今晚就要来谈谈这些。” “哇!”她叫了起来,高兴地拍着手。 我打了个寒噤,但还是鼓足勇气讲下去:“首先我们来考究一下被称为绝对判断的谬误。” “好呀!”她眨了眨眼,催促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 10:01:02
“绝对判断指的是根据一种无条件的前提推出的论断。譬如说,运动是有益的,因此人人都要运动。” “不错,”波利认真地说,“运动是非常有益的,它能增强体质,好处太多了!” “波利,”我温和地说,“这种论点是谬误。运动有益是一种无条件的前提。比方说,假设你得了心脏病,运动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有不少人医生就不准他们运动。你必须给这种前提加以限制。你应该说,一般来说运动是有益的。或者说,对大多数人是有益的。否则就是犯了绝对判断的错误,懂吗?” “不懂,”她坦率地说。“这可太有意思了,讲吧!往下讲吧!” “你最好别拉我袖子了,”我对她说。等她松了手,我继续讲:“下面我们讲一种被称为草率结论的谬误。你仔细听:你不会讲法语,我不会讲法语,皮蒂也不会讲法语。因此我就会断定在明尼苏达大学谁也不会讲法语。” “真的?”波利好奇的问道,“谁也不会吗?” 我压住火气。“波利,这是一种谬误,这是一种草率的结论。能使这种结论成立的例证太少了。” “你还知道其他的谬误吗?”她气喘吁吁地说:“这真比跳舞还有意思啦!” 我极力地使自己不灰心。我真拿这姑娘没办法,的确是毫无办法。可是,如果我不坚持下去,我就太没有用了。因此,我继续讲下去。 “现在听我讲讲‘牵强附会’的谬误。听着:我们不要带比尔出去野餐。每次带他一起去,天就下雨。” “我就见过这样的人,”她感叹地说。“我们家乡有个女孩,名叫尤拉·蓓克尔。从没有例外,每次我们带她去野餐……” “波利,”我严厉地说,“这是一种谬误。下雨并不是尤拉蓓克尔造成的,下雨与她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你责怪尤拉·蓓克尔,你就是犯了牵强附会的错误。” “我再也不这样了,”她懊悔地保证说。“你生我的气了吗?” 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不,波利,我没生气。” “那么,给我再讲些谬误吧!” “好,让我们来看看矛盾前提吧。” “行,行,”她叽叽喳喳地叫着,两眼闪现出快乐的光芒。 我皱了皱眉头,但还是接着讲下去。“这里有一个矛盾前提的例子:如果上帝是万能的,他能造出一块连他自己也搬不动的大石头吗?” “当然能,”她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但是如果他是万能的,他就能搬动那块石头呀,”我提醒她。 “是嘛!”她若有所思地说,“嗯,我想他造不出那样的石头。” “但他是万能的啊,”我进一步提醒她。 她用手抓了抓她那漂亮而又空虚的脑袋。“我全搞糊涂了,”她承认说。 “你确实糊涂了。因为一种论点的各个前提相互问是矛盾的,这种论点就不能成立。如果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就不可能有一种不可移动的物体;如果有一种不可移动的物体,就不可能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懂吗?” “再给我讲些这类新奇的玩意儿吧,”她恳切地说。 我看了看表,说:“我想今晚就谈到这里。我现在该送你回去了。你把所学的东西复习一遍,我们明晚上再来上一课吧。” 我把她送到了女生宿舍,在那里她向我保证说这个晚上她过得非常痛快。我闷闷不乐地回到了我的房间,皮蒂正鼾声如雷地睡在床上。那件浣熊皮大衣像一头多毛的野兽扒在他的脚边。我当时真想把他叫醒,告诉他可以把他的女朋友要回去。看来我的计划会要落空了。这姑娘对逻辑简直是一点儿都不开窍。 但是我回过头一想,既然已经浪费了一个晚上,不妨还是再花一个晚上看看。天晓得,说不定她头脑里的死火山口中的什么地方,还有些火星会喷射出来呢。也许我会有办法能把这些火星扇成熊熊烈焰。当然,成功的希望是不大的,但我还是决定再试一次。 第二天晚上我们又坐在那棵橡树下,我说:“今晚上我们要谈的第一种谬误叫做文不对题。” 她高兴得都发抖了。 “注意听,”我说。“有个人申请工作,当老板问他所具备的条件时,他回答说他家有妻子和六个孩子。妻子完全残废了,孩子们没吃的,没穿的,睡觉没有床,生火没有煤,眼看冬天就要到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