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的探讨(八)
——给老同学的信(28)
老同学:你好!在探讨完了三大资本的循环以后,就该探讨与三大资本有关的问题,这里先探讨纸币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货币指的是金货币。因为金货币和其他一切商品一样,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包含有人类劳动,因而具有价值。金货币和商品交换就是用它本身包含的价值和其他一切商品包含的价值进行比较计算,从而确定其他一切商品的交换数量,或者说商品价格,或者说交换价值。因此,金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功能,或者说金货币就是交换价值的代表。由此可见,金货币和商品从确定商品价格(即交换价值)到交换的完成(交换过程或流通过程)都是按照价值的规律、法则、原理实现的。因此,在金货币的条件下,价值规律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支配作用。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发现了剩余价值。
金货币作为铸币,在流通中受到磨损,金铸币仍然是按照它标注的数量进行交换。其中磨损的部分就是虚假的并因此成了价值的记号、符号。这个符号开始用银和铜代替,后来用铁和铅代替,最后用没有价值的纸代替。这就是纸币的来历。
由国家发行的强制通用的纸币是价值符号的完成形式,是直接从金属流通或单纯商品流通本身中成长起来的纸币的唯一形式。信用货币属于社会生产过程的较高阶段,受完全不同的规律所支配。
纸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纸币的发行数量和流通中需要的金货币数量是一致的,在这里纸币是金铸币的代表,因此和金铸币一样是受价值规律支配的。另一种是纸币不代表金铸币或者说脱离了金铸币,在这里纸币就不受价值规律支配,当今全世界各国的纸币就是不受价值规律支配的纸币。
那么脱离了金本位的纸币,受什么规律支配呢?
纸币要和商品交换,是按照什么确定商品的价格或者说商品的交换价值呢?既然纸币没有价值,那么就不可能成为价值的尺度。那么纸币和商品交换并能够确定商品的价格或交换价值,说明纸币本身具有交换价值,因为“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资本论》一卷49页。
纸币的交换价值是怎样确定的呢?是由它在流通中的数量决定的,是和流通中的数量成反比的:流通中的数量越多纸币的交换价值就越少,反之亦真。
因为这里价值规律已经失去作用,所以商品价格的确定或者说商品交换价值的确定或者说商品交换的数量的确定,就是按照纸币的交换价值为尺度(因为金货币是价值的尺度,可以认为纸币是交换价值的尺度)确定商品的价格。我们知道当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商品的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在纸币的条件下,商品的成本价格就是由生产资料的价格和劳动力的价格决定的,生产资料的价格是由生产的费用决定的,生产的费用是用纸币表现的,而纸币的交换价值是由流通的纸币数量决定的。劳动力的价格也是如此。平均利润也是如此。因此,商品价格是由纸币的交换价值决定的。马克思有个原理:在纸币成为唯一流通手段的地方,商品价格是随着纸币的数量的增减而涨跌。
因此,在纸币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的时候,支配金货币流通的一切规律都反过来了,颠倒过来了。
第一,如果说,金的流通是因为金有价值,那么纸币的有价值是因为纸币的流通。
第二,如果说,已知商品的交换价值,则流通中的金量决定于它自己的价值,那么,纸币的价值决定于流通中纸币的数量。
第三,如果说,流通中的金量随商品价格的涨跌而增减,那么,商品价格是随着流通中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
第四,如果说,商品流通所能吸收的金铸币有一定的数量,因而流通中的货币量的交替地发生紧缩与扩张乃是必然的法则,那么,纸币不论多少都可以纳入流通。
第五,如果说,国家发行铸币只要低于它的名义内容(本来是一镑,发行的却是0.999镑)就已经是贬低了金铸币的价值和损坏了它当做流通手段的机能,那么,国家发行无价值的纸币,倒是作了完全正确的措施。
第六,如果说,金铸币显然只有在商品价值本身用金计算或表现为价格的时候才代表商品价值,那么纸币似乎直接代表商品价值。
由此可见,在纸币的条件下,金货币流通的一切法则在纸币的流通中不仅颠倒了,并且消失了。
由此可见,首先,改革开放把价值规律作为经济规律是一种误解。其次,世界各国的纸币一定是按照纸币的交换价值的规律发生作用。最后,用纸币的交换价值的规律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矛盾,解释世界经济的现象和矛盾,就会得出本质性的结论。
劳动者2010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