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业概况
 中国出版业的特质
 
1.相对于国际市场,国内出版业的集中度还很低。从国际经验来看出版业应该是高度集中化的。兰登书屋、企鹅出版集团、哈勃柯林斯、西蒙与舒斯特、AOL时代华纳出版集团这五家最大的出版企业,占全美出版物市场份额的45%,为41亿美元,其余3000余家占55%的份额。日本有5000家出版机构,其中前100家占80%的营业额,前三家集英社、讲谈社和小学馆占25%-26%的市场份额。而在中国,四家最大出版社每家营业额平均在6.5亿元左右,且多为国家政策性垄断出版社。四家之和也不到全国营业额的7%。如果排除政策性垄断出版社,前四家之和仅能占到整个营业额的2%。前十家(包括那些做教辅,教材的出版社)加在一起不超过市场份额的15%。而目前各省一个的出版集团,也都是把所有出版社以行政手段捏合在一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集团。
 
2.
国内出版市场分为国有出版社和民营出版社两类。而民营出版社没有出版权,通过国有出版社申请书号才能进入出版环节。民营书商从国有出版社买卖书号,一个书号的价格为1.5-2万。而国有出版社的书号几乎无成本。
 
3.
出版业的规模。中国地方出版集团有25个,中央出版集团三四个。国有出版社570多家。全国的民营出版公司一万多家,在北京就有5000多家,虽然民营出版公司比国有出版公司市场灵敏度更高,但是公司结构性不强,看似十分活跃的民营出版公司,真正有规模的不过二三十家。大众出版的规模为500亿码洋到600亿码洋。
 
4.
民营出版社一直处于法律和政策的边缘,一些想做强做大的民营出版公司在心理上一直有不安全感,2009年4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确定了民营出版社的合法性,但是相应的公共政策(指出版权和发行渠道)没有出台。
 
5. 从政策角度来讲,国有出版社是主导,民营出版社是附属。从意识形态和国家文化安全考虑,以国有出版集团发展为主体,民营为补充是无从选择下的最优选择。在未来较长时间可能存在的状态定义为依附经济状态。民营文化公司在打造适应市场的畅销书上的亮眼表现是有关部门对其予以肯定的重要原因。但是,作为民营,与市场天然的紧密联系,使其更注重对畅销书的打造,更容易随行就市,不如国有出版社注重对文化底蕴的积累与传世文化精品的打造。
 
6. 民营出版社无法享受国有出版社享有的税务减免、银行信贷支持、土地资产、库存图书5年以上可以报销等政策优惠。
 
7. 国内的图书的发行渠道分一渠道和二渠道。国有出版社在一渠道(新华书店)发行图书,而民营出版社在二渠道(其他批发零售渠道)发行图书。
 
8.
教材的出版被国有出版社垄断,并成为国有出版社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截至2009年,中国有570多家出版社,每年的图书品种75%左右来自教材教辅,在市场中的销售收入不足25%,其中15%左右为专业出版物,真正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畅销书,所占份额不足10%。教材书的主要特点是:不退货、量大、回款快、是必订品种。根据广州教育部门的调查资料显示,中小学教材的价格一直呈高速增长趋势。
 
9.
整个出版业的应收账款回款期长。出版业的回款期平均26个月。尤其,民营批发书店的风险很难控制,倒闭、卷款、逃避债务的情况时有发生,即便是国营的新华书店的结算也不顺畅,至少三分之一的新华书店帐期都在10个月甚至一年多才能结。民营出版社的应收账款普遍达到千万。此外,供货商和经销商不签合同的现象十分普遍,经销商只跟大的民营出版公司签合同。
 
10.
退货率高。90%以上的书退货率在15%以上。
 
11. 书的成本。书的价格构成大致为:印刷成本,即印刷费和纸张的成本约占书价的25%。其次是版税,一般为8%,15%目前是国内最高水平,管理成本为5%。国有出版社一般以六折左右的价格卖给经销商。而民营书商由于不需要像出版社一样出书前走“三审四校”的程序,而且往往选题人、策划人都是书商本身,几乎整个流程都是书商一手操办,所以省下了一笔不小的成本。一般规律来看,一本大众出版物,如果卖到一万册就能持平,以后所有的版权输出都是利润。5万册以上的书被业界称为畅销书,30万册是一线作家的量,而能够卖到100万册的书就是超级畅销书。
 
12. 出版业近期政策导向。2010年我国将基本完成全国出版机构的企业化转制,多数出版社的转制主要以注销事业身份,注册企业身份为标志,但是实质意义上的企业化运营、管理以及产权制度改革并未真正完成。随着改革的深入,一部分出版社可能由于缺乏竞争力而关门停业。
新闻出版总署在2009年4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此文件揭示了出版体制改革的三大倾向:1)在未来3-5年内组建6-7家销售收入、资产分别过百亿的出版传媒集团。2)新闻出版单位集中的地方组建有区域控制力的出版传媒集团公司。3)组合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综合性传媒集团公司。4)中央出版社与地方出版社整合,组建专业出版传媒集团。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国内的出版企业的兼并重组现象将比较普遍。规模化是出版企业的内在要求。
但是六七家出版企业的整体实力,短期内不可能像国外的大出版公司一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所涵盖的出版社在100家左右,其市场份额也不可能占有市场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以上,他们在中国出版行业中所占的份额依然很小,非骨干企业在中国出版业中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13.
国有出版社与民营出版社在资本合作中的控股问题:民营出版社最多只能占49%的股份,不能控股,没有主导地位。
 
14. 书号实名制。先策划书,再申请书号。之前是,先申请书号,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