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趋势下的分配原则
——分配的基本目标与优化
大历史走入一个以积累生产方式的周边技术的历史时期,即特定科学思想指导下,探索自然规律边界及发现社会人文秩序效率潜能的时代。在轰轰烈烈的20世纪,哪些脑袋发热形成的思潮与实验不断尝试建立与破坏着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高尚与卑劣,对大众来说只是一系列谎言与美梦的破裂。大理想最终成为各种贵族、精英领导下的权利之争。真的人民革命,即人民自发能力之下,利益驱动,行为自觉,制度自律的革命行为都是稀有的。因此经济主体主导的自觉变革,也成为破灭的历史理想。
个人的自觉上升到社会自觉的过程,其相应的技术要求与文化基础,在当代依然未建立。无论东、西方都没有出现一个能够自觉的实现个人与社会统一的技术与制度,以统一人的自觉经济利益,形成经济自觉的统一体。因此未来的我们对于世界的经济危机依然是无解的,只能是阶层利益的调和。
按劳分配为主的制度,是科技与生产要素共同决定的分配制度,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力发展受限于科技分工的发展,发展于个体劳动力在特定方向的技术进步。
以马克思主义原理出发,发现社会关系的一般经济本质,即其在市场经济的直接存在形式——市场价值。市场价值是经济人在市场分工中的经济利益,财富。其是交易的本质对象。
一;价值分配
分配在经济稳定发展中的地位,历史阶段的高于生产过程。学会把握分配的科学性,即分配的公平性是现阶段的主要经济矛盾的直接要求。在科技发展高速扩张时期,效率的提高,使各个阶层有机会获得充分的价值利益。当所有的分工参与者都获得自己的利益点,交易成本就趋于下降。随着科技停滞于一定水平下,科技的收益边际效应随之下降,使有限的参与者都有一个明确有限的利益,看不到更优的未来。因此基于未来发展的交易妥协也就不再成为交易达成的基础。人们小心翼翼的分配可以预见的有限利益。让探索技术质量边界与社会和谐关系都得到保证的分配关系成为最核心的交易原则。
二;价值生产
将企业看做一个整体,其整体的活动本质是整体的劳动行为。企业价值与企业产品的价值是统一在企业经营生产活动中的,是企业整体活动的结果,也既是雇佣关系的双方都参与了企业创造活动,也参与产品创造活动。
存量劳动力的整体现代化与系统价值的建设是价值增量的根本出路。已有的劳动力现代化教育是国家整体现代化的必要前提,是国家市场系统的价值最大化基础。一个国家的价值最大化,是所有劳动者的价值最大化,既是所有劳动者的内在科技知识与其身体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再生产中,劳动者参与分享生产力进步带来的成果,使其具有持续参与现代经济的能力。所有的参与者,包括一切体力、脑力劳动者,一切探索、发现、创新、制造的人。他们的劳动成果无论是什么生产活动,包括经营组织,交易投资行为,都具有一般劳动性,产生价值。产品在市场中,其社会价值即其社会关系价值,即表现为市场价值,直接的为交易价值。交易价值在交易中表现为市场价格。商品的社会价值是商品内在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主要是其产权。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市场价值是统一的。一切直接、间接作用于产品生产的行为,都是对于产品的创造。哪些否定投资行为对于产品价值、否定普通劳动者对于企业价值贡献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企业价值本身是企业整体劳动力创造的成果,具体产品也是企业整体劳动成果。产品生产到消费过程,其价值是随着社会劳动变化而变化的,其附加的劳动成果为消费者所承认,则其在相应的市场内,其价值也即成立。
三;分配改革
分配的问题首先是价值生产过程的发展,再者是人类的认知发展。劳动力分工随着技术细化到各个层面,使价值生产日益体现为劳动者个体劳动能力,同时也日益体现为有组织的分工。即高素质的劳动者组织化劳动行为创造高价值产品与企业。这使得产品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紧密统一,关系日益表现为劳动者的劳动统一性,即作为直接的产品创造者与企业的创造者具有完全的统一性。
企业的创造与产品的生产统一在同一进程,决定了分配在产权领域的基本发展过程,其规律的决定经济制度的发展。宏观经济层面的制度改革与微观领域的企业治理也从模糊的关系走向一体化。即在人文的历史中定义市场的交易准则成为历史的必然,也是近代经济理念与经济底层竞争分工的制度之间鸿沟的桥梁。
四;科技边界
在特定历史时期,一定的科学思想之下,技术是具有特定的实践边界的。科学思想固化的结果就是生产力规模边界发现的结果。定量与概率是现代实验科学的核心方法论,也是现代数学定义物理思想的核心。因此在突破这一方法论之前,我们不必有期望科学思想的革命,更不必预测什么新理论,因为所有的新理论都是旧思想的陈规。同理科技发展的竞争,同于经济组织行为的效率性竞争,也因思想方法的固化,导致合乎时代思想的制度集中,效率高于个体自由选择——因为个体自由选择是无效的选择,即在大思想方法之下的同向、同质选择。
马克思主义转折在于无穷的个人思想藩篱中,历史性的突破于崎岖的道路上,默默无闻的思想者点燃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