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悬赏大厅
2010-11-13 12:02:49
基于效用最大化假设的消费者对QQ、360选择模型
1.设消费者持有的货币为M.使用每单位时间的QQ、360所耗的成本分别为P1、P2,其使用量分别为X1、X2。
由于QQ、360不可同时使用。故QQ、360的预算约束分别为X1<=M/P1. X2<=M/P2.(好奇怪的约束!)所以,他们的预算约束线分别与X、Y轴重合,交于原点。
如图OA为QQ的预算约束线,OB为360的预算约束线。消费者只能选择AOB上的一点。
2.曲线1、2分别是无差异曲线(当然我们假设消费者的偏好是良好性状的,这种偏好总算正常了),曲线2代表的效用较高。曲线1与OA相切于点A, 曲线2与OB相切于点B.
因此,消费者选择点B。
进一步的分析需要效用函数与预算约束。如果要研究价格上升的影响,还要用斯勒茨基方程,好复杂,就写到这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3 12:30:22
希望这种事以后不要再发生了。幼稚行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3 14:40:41
360和QQ两家企业同属网络企业, 是典型的网络私人企业,而网络产业属于一个新兴的行业,或者说是一个还未完全成型的市场,配套的法律制度环境不健全,或者说竞争的游戏规则还没有成型。我们知道私有企业的主要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围绕这一目标企业和外部及内部签订各种长期和短期的契约,主要是短期契约,因为长期的要承担更大的风险。所以我回到360和QQ两家企业,首先,外部法律环境对两家此种非正常竞争行为没有制约,QQ和360无需承担由此造成的法律成本。其次,QQ作为一个相对垄断的企业,控制着大量的网上聊天网络用户,或者说大量的用户与QQ事实上是一种契约关系,即QQ提供聊天服务,通过配套的广告及其他服务收取Q币来实现由提供服务产生的费用,并实现盈利。由于这一契约关系历时10年之久,应属于一种诺成性的长期合约,即交易双方都不可能破坏契约,因为破坏契约带来的交易成本是如此巨大。就个人而言QQ也许意味这亲情、友情、爱情、生意和其它信息等等,此类无形物品在经济学意义上来说都可能在特定条件下成为经济物品,放弃QQ也就意味着相关物品的损失。就QQ而言其聊天系统可能是该企业得以存在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说双方都没有违约的意思,故作为相关垄断者——QQ可以以此优先合约作为其他企业进入其复合配套产品(杀毒等)的壁垒。如果成功就可以获得对该产品行业一定的支配力或者说控制力,然后以此为基础再进行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利润增长与消费者的合约绑定行为。360的问题在于它增加了QQ的交易费用,或者说QQ本来可以通过相对垄断从消费者手里获得的额外租金,现在不得不因为360而还给消费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3 17:10:17
这场战争引发垄断和反垄断之战,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交流离不开QQ,习惯性的依赖,成本不高,并且消费者达成共识,而360的反而会给改用他途。这场战争的结果是360和腾讯双输,幸好是这样的,否则他们联手起来,我们消费客户才真的遭殃。反垄断在一定程度上牵动我们的神经,国家扶持的“舌喉”,最终都要分解的,多事之秋了。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3 20:10:13
腾讯的多元化虽有山寨之嫌,但是它所涉及的领域似乎并没有违反法律的迹象,这些领域并没有很高的准入门槛,之所总被人们挂在口边只不过是因为其巨大的市场占有而引起的不满情绪,360首先发难其实是一个十分令人讨厌的做法,但是腾讯在随后的竞争中显示出了极淡薄的法律意识,限于口水战甚至出现了要挟客户的现象是不对的,本应当用法律途径十分顺利解决的问题却陷入了360 的圈套,被360很好的利用了其舆论造势的策略,可谓一大败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3 21:30:09
现在是msn得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00:12:25
两家之争,始于360,这之中的猫腻不得而知。先看看几组对比:
一、
腾讯用户截止2010年8月6日0点最新在线人数为:

1.同时在线人数已超1.1亿用户(同时在线);

2.活泼用户已达到5亿用户;

3.主册用户早已超10亿用户

目前全球IT市值排行第三名 (前两名均为国外);其用户群活泼人数是全球第一名;同时在线人数已超微软MSN!

而360用户在2亿左右。
二、QQ软件现在普及率很高,用户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可谓家喻户晓。
360用户则主要集中于低收入阶层,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很难被广泛认可(我本人用过360,后改用其他杀毒软件)。
三、QQ是聊天软件,360则为杀毒软件,没有实质性的利益冲突。


那为何360要推出QQ保镖,并把QQ列为木马、流氓软件,声称QQ偷窥用户隐私喃?QQ扫描用户电脑是公开的秘密,为何其他杀毒软件没有提出这是侵犯用户隐私,而360提出,并且对此开发出相应的软件?
360与QQ之争在前段时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随着两家的和解告一段落,在争端期间,QQ联合其他几家公司共同对抗360,甚至限制装有360的QQ用户登录,称360为流氓软件,要求用户卸载360,大有一举击垮360之势,在此期间卡巴斯基、金山等360的竞争对手相继宣布免费一年,导致360的用户大量流失。随后便出现了两家和解的局面。
从短期来看,360损失很大,但从长期来看,360的确赚了,赚了声誉,赚了信任,赚了人气,QQ却白忙活一场,360在这场争端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1:14:57
ytfqj 发表于 2010-11-4 08:39
QQ主要是作为通讯工具,360是杀毒软件,两个不是一类的,简单来看,竞争不会使消费者成为受益者。
看是两个不同类别的竞争,实际是两个厂商背后各个方面的替代品的竞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2:24:02
360和QQ都是流氓,他们二者的做法相当的野蛮,像是村姑吵架,有失大公司上网风度。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反映了中国公司的素质低下,不是选择述诸法律而是粗野的要挟与恐吓,述诸于暴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2:51:26
和解是王道!360和QQ的炒作招数!客户群依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3:43:33
两家之争已引起行业和用户共愤,不过这只是表面
我相信msn和其他相关从中渔利不少,暗中正偷偷乐呢
360和QQ陷入囚徒困境 很快意识到 达成和解也是意料中的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7:50:03
很纠结很纠结~~~不过我还好,没用36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9:55:23
腾讯和360之争,倒霉的不还是用户嘛,qq好像说要补偿会员什么的饿,结果是给Q币,大家很生气,说:难道你们员工的工资也是付Q币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22:54:41
在这件QQ与360事件尘埃落定之后,国家工信部决定双方各打五十大板,相互兼容并且道歉与用户。自此,360与QQ的“隐私门”事件正式告一段落。也有朋友说360从此与腾讯展开了漫长的拉锯战。
    个人对此事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前段日子我在参加搜狐IT主办的“腾讯PK360"访谈节目时,专门提及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的微软网景之战。众所周知,网景在生前挡住了微软巅峰时期最密集的火力,让同时代的AOL、雅虎得以存活壮大;她倒下后滴淌的血,凝滞了涉嫌垄断者屡试不爽的捆绑销售之企图,为涉嫌垄断者戴上了被拆分的紧箍咒,让他身后的Google、Facebook得以肆意生长。
  360会不会像上个世纪的网景那样,被垄断者剿灭呢?
        在11月3日,在与360进行长达一个多月的战争之后,腾讯终于祭出了杀手锏。腾讯发表《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在公开信中,腾讯决定,停止在装有360的电脑上运行QQ软件。
    如果说微软的"垄断"是捆绑销售,那么腾讯呢?那就是赤祼祼的排斥。
    不过,看得出来,周鸿祎对于这场“客户端战争”的艰巨程度还是做好了周密的安排,360已经准备了WEB QQ客户端。尽管如此,面对强势的腾讯,360的前景确实不容乐观。
    有“BiaNews快评”认为,腾讯这个做法很不理智,如果动不动就利用自己的资源来排挤对手,中国互联网还怎么发展?而且,从法律的角度讲,很可能涉嫌不正当竞争。如果说中国互联网是个江湖,那么,腾讯此举则是展示了这个江湖最为丑陋的一面。
    2·与此同时, 为保护用户QQ帐户安全,腾讯公司11月3日下午发布公开信,决定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可牛CEO傅盛(微博)表示,“腾讯此举系迫不得已,这一结果肯定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两家公司不能共存,将对广大用户造成很大的影响,让用户两难选择。”
    二者在我看来,“腾讯与360之间的斗争,说明国内以前互联网安全领域的竞争太没有底线。”此前360对金山、可牛采取了很多类似手段。“现在终于导致腾讯以其人之道还自其人之身。”
归根结底,由于腾讯和360在各自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导致了其坐拥上亿用户而可以致用户的利益于不顾,而且利用感情逼用户作出选择,试问,当用户的感情都已经成为商业竞争手段的时候,还有什么法律和市场可以保护用户的利益呢?!我深深爱着我们的国家,作为一名90后,也见证了360和腾讯的步步成长,看着他们由当初的小企业历经发展成为大公司,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值得我们国人自豪的地方。正因为有腾讯,所以MSN不敢再中国国内横行霸道,正因为有360外国的杀毒软件,不能在国内市场占有垄断地位,这些企业都是我们民族的典范,但是,当我,仅仅以个人身份,作为QQ会员,作为360的老用户来说,强迫卸载,谈何容易!情何以堪~~~本是同根,相煎何急!!
还是深深的再次呼唤道德,呼唤良知,如果当我们这个民族的市场没有道德,没有良心,这样的市场,无论有多么丰富的理论指导,最终只是一堆冰冷的纸票,因为,市场经济下,若没有道德底线,我们中国市场的未来,中国经济的未来,何去何从呢!!!!虽然被伤害,虽然被强迫,但是,我仍然一如既往的深深爱着腾讯和360,因为就像一件属于你的东西,即使有瑕疵,即使有污损,可是你仍然爱着他,所以,一路上,仍旧感谢有你们,因为你们,我们90后一起成长!


无名书生亲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5 10:46:35
支持楼上,两家公司别做傻事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5 17:46:41
继续关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5 18:38:32
应该是争不出什么结果。最还还是不了了之。何必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8 17:48:57
388# 区域经济方向 说得真好!虽然没有你想得那么多,但是终于有人跟我意见一致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9 15:52:16
都是为了获得更多在利益而相互斗争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9 23:51:48
QQ VS 360现实生活中的MBA经典案例!

QQ VS 360事件全部经过!学习经管类的更要好好学习360的老总如何巧妙打好舆论这张牌,现实生活中的MBA经典案例!(文章很长,部分转载,不喜慎入)
前言:

腾讯和360的大战其实半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只是在11月3日达到了极致。

在这里,我最想说的一句:不论360如何侵犯QQ,腾讯你都不该牺牲用户的权益

得民心者得天下,流氓软件出生的360老总周鸿祎老谋深算,自然深知这一点,博得大众的同情,获取大量不明真相群众的支持(很讽刺的是周鸿伟是前著名流氓软件3721、现在却成了著名反流氓软件360老总)

如果要把这场战斗放到MBA经典案例中是非常有意义的。。。起个标题:TX,一个危机公关失败的案例

腾讯你明明步步被360攻击,却不是受害者,这不能怪360,只能说自己的公关能力不行!

一、战斗时间线

故事从今年春节开始。

1.QQ疑似扫描用户硬盘2010年5月25日。有网友在其博客称腾讯QQ官方客户端会扫描用户的硬盘,并通过大量的截图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是不是360操控的行为,没有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360在9月推出的"360隐私保护器"与这位网友的发现有关,不管是360在幕后操作,至少让大多数认同或许并不存在的QQ隐私问题

2、QQ管家开始威胁到360

2010年5月31日。腾讯将QQ医生升级至4.0版本,并更名为"QQ电脑管家",其功能与360安全卫士越来越相似,对360的威胁越来越大。

3、《狗日的腾讯》

2010年7月24日。计算机世界刊发了封面文章《狗日的腾讯》,文章描述腾讯经常抄袭他人的创意,扼杀创业公司,是中国互联网的全民公敌。



这篇文章引起了业界的共鸣与强烈的反响。没有证据表明360参与到这篇文章的制作之中,但是这篇文章为360后面的一系列行动做了很好的舆论导向,虽然360可能真的没有在背后推动《狗日的腾讯》。

4、腾讯强推QQ电脑管家2010年9月22日。腾讯强推"QQ电脑管家",众多QQ用户发现,其"QQ软件管理"、"QQ医生"被自动升级为"QQ电脑管家",安装过程中未出现任何提示。对于360来说,这一招伤害了它极大的利益。因为"QQ电脑管家"与360安全卫士的功能非常类似,腾讯对其数亿用户强推"QQ电脑管家",必然会受到360的反击。

5、360推出隐私保护器2010年9月27日。好像事先已经准备好的一样,在腾讯强推"QQ电脑管家"5天后,360发布了"隐私保护器",这款软件能监视QQ的一举一动,告知用户QQ正在扫描你的硬盘,查看你的隐私。

当然,腾讯随即否认侵犯用户隐私。有网友发现,360所谓的"隐私保护器"其实就是一个"抹黑"QQ的工具,因为只要将任意文件改名为"QQ.exe",隐私保护器就会去监视这个"QQ.exe"的一举一动。360隐私保护器只是告诉了用户QQ在侵犯用户的隐私,但并没有给出解决方法。

6、360推出扣扣保镖

2010年10月29日。360推出蓄谋已久的"扣扣保镖"。据360介绍,这款软件能保护用户的隐私,并能给QQ加速。

所谓给QQ加速,就是卸载哪些QQ附带的功能,比如QQ弹窗、QQ广告、QQ音乐、QQ宠物、QQ秀。这些操作不是扣扣保镖自行操作的,而是需要用户自己来选择。显然,被360"加速掉"的这些组件,都是腾讯腾讯重要的盈利和推广渠道,腾讯显然不会就此罢休。

7、口水战到达高峰

2010年11月初。双方进入了持续的口水战。360在隐私方面做文章,而腾讯则表示扣扣保镖是非法外挂,是侵权产品。双方分别将对方告上了法庭。在不久前,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据《法制晚报》10月18日报道:在 央视一档节目录制现场,360公司与腾讯公司以"腾讯到底有没有侵犯隐私"、"360有没有权利监 管"等话题展开讨论,360公司方面总裁齐向东以及两位一条战线上的法易网律师团成员组成辩论团,与腾讯方面的辩论对手直接论证,而腾讯副总裁郑全战则坐 在台下没有上台,坐在他身边的则是目前也在"讨伐"360公司的金山公司人士。而在台下,现场主要以双方公司员工为主。节目录制的后半段,双方公司员工已经按捺不住,互相攻击起来,腾讯公司员工多次搬出历史谩骂360公司"流氓",而360公司员工也毫不示弱,直骂腾讯公司高层"缩头乌龟"不敢上台。

8、 腾讯挟用户以卸360

2010年11月3日晚。大战爆发。腾讯使出了一招绝招,使用弹窗、门户头条等方式来给用户广播"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腾讯写道:当 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们刚刚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在360公司停止对QQ进行外挂侵犯和恶 意诋毁之前,我们决定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 运行QQ软件。我们深知这样会给您造成一定的不便,我们诚恳地向您致歉。同时也把作出这一决定的原因写在下面,盼望得到您的理解和支持。腾讯企图挟持用户,来置360于死地。这时,有网民质疑:腾讯不是声称不扫描用户的硬盘吗,怎么知道用户安装了360?(实际上腾讯后来是承认扫描的,措辞是"为了用户的软件升级")。

9、360推出Web QQ客户端2010年11月3日晚。周鸿祎显然是久经沙场的将军,他不可能想不到腾讯会使出前面的"绝招"。于是360迅速推出了"Web QQ客户端"。这款客户端其实是一个浏览器外壳,用户启动程序后会自动打开



三、蓄谋已久的周鸿祎让我们看看这些事件:

         5月26日,QQ被指扫描用户硬盘
         7月24日,《狗日的腾讯》

         9月27日,360推出隐私保护器

         10月29日,360推出扣扣保镖

         11月3日,360推出Web QQ客户端
         11月3日,360发布看起来是早已准备好的呼吁稿

         

先不管这些事件是谁发动的,只从效果是来看,可以看出一条路,360沿着一条路来攻击腾讯:

        腾讯让人感到不安全
        腾讯在业界失去支持
        用户得知QQ可能会侵犯隐私
        腾讯封杀360产品

        360给出解决方案

腾讯关闭非IE的Web QQ登录

360撤下扣扣保镖,并发呼吁稿
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你会发现,其实路还很长,事情不会如此简单,接下来360肯定还有其它招数要出。



而从这条路你能发现,360总是能对腾讯的行动做出快速的反应。可想而知,周鸿祎在这一系列行动上是蓄谋已久的。让我们看看明天,或后天,360会有什么行动吧。
很多人认为360会发布IM工具,我认为不会。这不是360擅长的领域,它也没有做IM的充分理由。(最新消息说360也要推IM,也好,显示一下自己的野心和实力,毕竟只要一个指令,就可以把QQ的数据全部转移到360,也早已通过外挂掌握了腾讯的用户)



四、360动了腾讯的命根

腾讯之所以如此"激动"是因为360动到了腾讯的命根-最重要的盈利和推广渠道。
数年前,很多人喜欢用珊瑚虫QQ,因为珊瑚虫QQ能屏蔽腾讯QQ的广告,还能让普通用户使用部分QQ会员才能使用的功能。
因为珊瑚虫QQ侵犯了腾讯的权利,最重要的,影响了腾讯的收入,最终,珊瑚虫QQ的作者被腾讯送进了监狱。和珊瑚虫QQ一样,扣扣保镖会屏蔽腾讯QQ的广告、弹窗、QQ游戏、QQ宠物、QQ秀等。腾讯在刚开始推门户网站时,"弹窗"给了最大的帮助,如果没有QQ弹窗,可能不会有今天的QQ门户。而QQ秀,则是腾讯最早在QQ上探索盈利的渠道。QQ游戏、QQ音乐也同样是腾讯重要的收入来源。

扣扣保镖将腾讯的盈利和推广渠道都屏蔽了,腾讯如何可以不激动?面对弱小的珊瑚虫,腾讯可以将作者告上法庭送进监狱。但面对老奸巨猾的周鸿祎,腾讯无法用简单的手段来对付,那么,就来一次粗暴的吧:挟用户以卸360。

其实,这正中了周鸿祎的圈套,周鸿祎偷笑还来不及。

五、扣扣保镖的阴险之处

在第"四"点我说到,腾讯无法用简单的手段来对付扣扣保镖,无法使用像对珊瑚虫QQ那样的手段来对付扣扣保镖。前两天我和华军软件园的米主编、律师胡钢一起参加搜狐关于360大战QQ的访谈,关于扣扣保镖的巧妙之处,我们总结了3点:

1、360用"扣扣"来避免侵权360使用"扣扣"来谐音"QQ",避免使用"QQ保镖"这个名字,规避了一些侵犯商标权之类的法律风险。"珊瑚虫QQ"、"飘云QQ"等因为是小团队制作的,在法律的角度上考虑得没有360周到。

2、一切让用户选择操作扣扣保镖的每一步操作都需要用户自行勾选,软件本身不会修改用户的QQ程序。如果腾讯说360侵犯QQ软件的著作权,360可以说那是用户侵犯的,360没有强迫用户使用扣扣保镖,用户是自己下载、自己选择要做什么的。

3、不是外挂传统意义上的外挂是需要和被挂的程序一起运行的,但扣扣保镖不需要和QQ一起运行。用户只需要在扣扣保镖里设置好,启动QQ就可以了,以后甚至都不需要再启动扣扣保镖。360从珊瑚虫QQ等"前辈"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在制作扣扣保镖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各种风险,让腾讯无法真正在法律的角度上做文章。这是扣扣保镖的巧妙之处,从这里面也可以看出周鸿祎是一个多么狡猾的老狐狸。

六、独斗不如群殴单打独斗并不好玩,群殴才有激情。腾讯和360从来不缺仇家,当他们开始打架,肯定会有人进来参与群殴。



七、腾讯已经输了

腾讯走到主动提出和解这一步,意味着它已经输了。它主要输在3方面:
1、公关战

当360第一次指责QQ扫描用户文件时,腾讯否认。当360第二次指责QQ扫描用户文件时,腾讯声称QQ扫描用户的软件是为了保护用户的电脑安全。当360找到所谓的"超级黑名单"后,腾讯表示QQ扫描用户的软件是为了让QQ电脑管家能更好地管理和升级用户的软件。在这3此公关战里,腾讯不断自我否定,从来不正面面对隐私问题,甚至,它更多地发布一些攻击360的负面稿件,试图用打击对手的方式来掩盖对方的指责。另一方面,腾讯的公关稿措辞也过于保守,毫无新意,语言也不活泼,读之无味。而360的公关文,则动之以情,总能触及到用户最关心的点,而且有时候还提供一些茶余饭后的话题。

2、策略

面对扣扣保镖的攻击,腾讯使出了挟用户以卸360这一终极绝招。绝招的意思是,绝对是一昏招。面对擅长于打民心牌、行动迅速、公关能力强的360,腾讯可以说在策略上一步一步走进360的圈套。腾讯在整个反击的过程让我感觉是没有计划的、没有预案的,是看到360做出什么,它才匆忙做出回应。但360显然每一步都是计划好的,这从前面的讨论已经看出来了。

3、民心

当360指责腾讯侵犯用户隐私时,腾讯没有正面回应,反而不断攻击对手。这是它第一次失去民心的地方。当腾讯使出挟用户以卸360这一招时,我看到各大微博上的讨论非常激烈,大多数人都不认同腾讯的做法,并认为腾讯不尊重用户。另一方面,从网易、搜狐、新浪关于腾讯大战360的新闻评论可以看出,大多数人是不支持腾讯的。虽然360投入了大量五毛党来打网络舆论战,但是,我相信还有很多人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真实的网友是存在的。大的舆论方向是:腾讯和360都不是好人,但腾讯更坏。



九、用户电脑不是厂商的战场360与腾讯之战是没有道德,没有底线的战争

无论言辞上多么冠冕堂皇,他们都是首先为自己的利益着想的。幻想某一方首先为用户着想是不可能的,腾讯只是在一步步的陷阱中成了一个牺牲品。

华丽丽的分割线
---------------------------------------------------------------------------------------------
我的补充:看完了事件的经过,我们要想的是从这场战斗中我们学到了些什么,得到了什么启示。且不说360和QQ谁对谁错,到底是谁在偷数据。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利用好舆论,能起到无法想象的效果,正如谎话说了一百遍就成了真理。

360无疑是最大赢家,正是在周密的计划安排下,腾讯一步步走进了预先涉及好的圈套。从隐私问题,到对用户的态度,到MSN的获益(360与微软的合作关系)。

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来,腾讯一路走来也过于一帆风顺,时常认不清形势,带有种老大姿态。这次的教训也给腾讯的管理层敲响了警钟,不要发生这种被动应战的无准备之仗,以致步步走错。时刻有危机感,时刻以用户至上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公司所应有的风范。



另:言论自由,尊重每一个人的观点,不同也都是正常的,我不会感到不高兴或者什么,我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翻了翻以前写过的评论类文章,或许我比较爱管闲事,实话说,360和腾讯本也是一丘之貉,设想360最后战胜了腾讯成为了老大,360如果做即时通讯业务,这又是谁在抄袭谁,也只是多了一个改了名字的TX,各大公司说道底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换汤不换药。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21 03:02:35
由此可看出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不成熟和短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22 20:09:48
今天看到消息,工信部出来调解,360、QQ均需向用户道歉,这或许并不是这次斗狠的最后结果。长期看,360绝对获益更多——但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他们的承诺要如期兑现,不管现在他们说什么,将来都要有印证的一天,要不然这种知名度只会是反面的。
对QQ来说,面对竞争者,他的气度不够,有点令人失望,但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替代产品,估计QQ的市场地位还不会受到多大的影响。
假设有一天,有一家公司作为第三者在两家之间突然诞生,那两家突然联合对抗也未尝没有可能——总之,两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为用户服务,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收益,这样的企业,不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如果有更好的或者不差的产品出现,我估计两家都可能失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23 22:35:51
360QQ的纷争昨天已经告一段落,但是二者之间产生的不正当竞争问题还是值得令人思考的。经济学中的不正当竞争与法律中所讲的不正当竞争是不一样的。
法律中的不正当竞争是针对市场竞争中的正当竞争行为而言的,是经营者为了获得市场竞争优势,违反商业道德,采用欺诈、混淆等经营手段排挤竞争对手或破坏、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
经济学中的不正当竞争是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自由经济而言的。完全竞争市场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完全有效率的利用。但是现实的市场更接近于垄断竞争市场,对商品价格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价格作为“看不见的手”在指导着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而当价格不能正确反映市场信息,社会资源不能得到最有效的分配的时候,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往往是市场价格受干预,而不是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干预行为中的“人为干预”就构成了不正当竞争行为。
市场失灵的四个重要的表现有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同样,不正当竞争也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垄断厂商凭借其垄断优势,来制定垄断价格,获得垄断利润。
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简单地说,外部经济主要是指社会收益大于社会成本,外部不经济主要是指社会收益小于社会成本。
公共物品的使用使很多消费者出现“搭便车行为”,每个人都想更大限度地去占有这些公共物品而不付费用,从而给社会增加了更多的成本。
不完全信息,是说市场中有的厂商在别的厂商之前就了解某种商品的行情,这样他就可以凭借这种先发优势来制定利于自己的决策,使自己获得超额利润。当所有的厂商都了解这种信息之后,超额利润也就不存在了。厂商为了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来人为的制造信息不对称——在厂商和厂商之间,在厂商和消费者之间。
360QQ的纷争我认为是人为的造成了信息不完全。首先是在厂商和消费者之间造成信息不完全。360借助其在市场上用户较广的优势,向消费者宣传QQ侵犯隐私等信息,时无据可查的消费者对QQ产品的偏好有所降低。其次是在厂商和厂商之间造成信息不完全。360表面上与QQ争斗,暗地里又做其他功夫。
从消费者方面来说,二者的争斗对部分消费者来说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大部分人都会做一个选择。


QQ


飞信


360杀毒


200


100


金山


150


50



使用弹性的定性定义为,当外界因素变化一定程度时,对消费者使用该种商品的偏好的影响程度。使用弹性越大说明消费者对该种商品的偏好程度越弱,使用弹性越小说明消费者对该种商品的偏好程度越强,一般是在一种因素同时影响两种或者多种商品的选择时,消费者容易辨别对不用商品的使用弹性。
对于消费者来说,偏好使用熟悉的、免费的聊天软件和杀毒软件,从以上的消费者一般消费组合效用分析表中可以看出,消费者认为360QQ是完美组合。当出现二者必须选择一种的情况时,360使用的弹性大于QQ使用弹性的消费者会偏向于选择QQQQ的使用弹性大于360使用弹性的消费者会偏向于选择360,当然也存在对这二者的使用弹性都很高的消费者,他们对此漠不关心。
而现实生活中,大众是主体,一般人们对QQ的依赖性较大,即QQ的使用弹性较低,从而虽然更多人对腾讯“仗势欺人”的作为不太满意,但还是选择了QQ。但人们主要是对QQ好友的依赖性较大,也就是如果360能推出一款新的软件把QQ好友导入另一个聊天工具,也许有人不介意将QQ卸载。
从厂商的角度来说,360QQ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对于360来说,针对其他企业行为的反应给自己带来的利润如下表所示:


同时推出新产品


不推出新产品


打击QQ


100


100


不打击QQ


200


100



由于360的主要盈利业务在360浏览器,并不是网络安全产品,为了继续盈利,必须不断做横向发展,开拓其他“安全性能”的网络业务,所以在QQ推出QQ管家这种威胁自己的产品之后,开始了对自己行为的考虑。鉴于其广大的客户群,开拓网络安全产品,有朝一日必定取而代之,所以要打击QQ;任其产品“横行”,则等于没有反击,所以要推出自己的新产品。这样360认为自己的最优策略是打击QQ并同时推出新产品。
但是客观来说,在打击QQ的情况下,推出不推出新产品没有什么影响,二者的产品必须二选一,而消费者在聊天或者杀毒上都没有其他的偏好要求,对新产品没有什么需求。反而若不打击QQ,二者没有纷争,消费者可以同时使用两款软件,在此基础上可能会有其他的需求,而此时推出新产品可说是恰到好处。所以短期来看,不打击QQ同时推出新产品才是360的上计。

对于QQ来说,针对360行为的反应给自己带来的利润如下表所示:


推出新产品


不推出新产品


私下反击


200


0


法律反击


400


100



QQ的电脑管家是QQ医生的升级版,而QQ医生很早就存在,只不过现在功能更多了一点。针对360的打击,如果不反击则可能会更加严重的损害腾讯公司及QQ用户的利益,私下反击可以给360一个大教训;在反击的同时,如果推出新产品或者原产品的升级版,则可能会更多的笼络QQ使用弹性较低的用户,从而更多的选择腾讯。于是,QQ认为私下反击360同时推出新产品是最优策略。
从客观上来说,QQ反击360是必要的,而是以更法律的形式来反抗;在腾讯私下反击360时,会同时对自己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虽然为自己的新产品造势,但也不能抵挡人们的负面情绪。正因为360QQ在系统上有问题,所以QQ必须加紧研发,发布更多的新产品,注意改善之前产品中的不严密之处,更加完善了产品,从而一定要推出新产品。实际上,短期看,利用法律打击并推出新产品才是QQ的上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24 19:54:38
腾讯QQ与360之争从经济学角度归根到底是利益之争,而利益争端的手段确是不正当的恶性竞争
对于腾讯QQ与360的经营产品之间本来应该互补的关系,却在相互博弈之间未能找到利益的均衡点,未能达到合作共赢的“双赢”局面,最后把客户的桌面变成了双方战争的战场,这就给用户造成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巨大伤害,这属于外部不经济的具体化体现,总之,两者之争是一场长期能没有赢家的战争,**工信部门的介入只是暂时性的缓解了双方的矛盾,也可以说是把双方的矛盾内部化的隐藏了起来,只要双方利益不能达到心理上的均衡,双方之战还会“风云再起”。
以上是我的一点个人看法,让各位见笑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2 15:18:26
他们之间的斗争就是利益上的纠结,360为什么要咬QQ?因为QQ山寨了360的业务,QQ医生,保险箱什么的,都踩着360的尾巴了,所以360大概是想报复的。
而为什么腾讯觉得自己的利益损害了却不去法院起诉?为什么腾讯只是联合其他一些寨主,嗷嗷大叫?这说明她也是知道自己的道理站不住脚的。
他们之间的纠纷说句不好听的真的可以说是狗咬狗的局面吧!
另外这里面涉及到的就是我国法律在网络这方面不是很健全,像这种软件上的彼此侵权行为我觉得我国法律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定要明确。就像在荣事达主持人大赛中撒贝宁提到的网络作品的知识产权问题一样,一定要明确的规定该怎么判处,不然这样的行为绝对是制止不住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3 10:05:10
我个人觉得他们都是狗咬狗啊
一嘴毛啊

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啊

有本事叫他们把源代码发出来给大家看看不就知道了吗

否则再喊还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3 11:14:06
1、360利用信息不对称在诋毁战中占优。消费者不可能理解技术细节,360一口咬定腾讯窥探隐私,然后给出拙劣却易懂的“证据”,善良消费者很容易相信。而反观腾讯的辩解则偏向给出技术证据,无力的很,消费者受情绪和知识所限无法完全了解。
2、突然觉得原本属于里昂惕夫效用函数中的互补品(且双方还有着潜在成为替代竞争的趋势)其实有着比替代品还要激烈的竞争。
3、腾讯是商业公司,盈利是根本目标。腾讯的山寨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受股价所迫,持续的高增长以及由此形成的投资者预期要求让腾讯下不来台,马化腾必须不断寻找新的快速赢利点,一个老市场做时间久了成长性肯定要下降。这是上市公司的不得已。
4、腾讯的QQ安全管家与360造成直接竞争,因此360开始出招报复。但如果仔细分析360说的话,至少有一半是假的。
5、工信部和国家相关部门可能需要从中明确自己的监管义务,促进网络和相关产业良性发展。特别是国家安全部门应做好相关防范工作,防止涉及各方的信息和机密的泄露,保证相关领域的“生态”。
6、从运作模式来说,360较特殊:主要采取Freemium模式,也就是Free(免费)+Premium(增值服务),大众普通产品免费、高端需求收费。最近搞了“起飞计划”,跟VC联合投资并利用360来扶持小的免费软件。
7、从需求弹性来说,两者相较,QQ的弹性较大,360较小(具体可查两公司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相关分析)。

8、消费者和第三方公司(乃至将来可能出现的行业组织),可能会从中获益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总结和思考机会,在争议中明确自己的位置和态度。
9、从事件处理的能力来说,360显得更为现代化。当然有人说他站在道德制高点,但从普通受众的心理而言,这样的姿态更易为人所接受。QQ因为其行业地位和利益考量,选择了居高临下的处理方式(没有褒贬之意,单就其处事方式而言),最后的效果似乎并不会太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4 20:09:55
真理不辩论不明!!他们吵得越凶!!广大用户就对于这2 个【类】软件的 内幕了解 越多!!最终如果**不出面,投票权利是在于广大用户手里!!!不过论实力,360在商战之中 无论如何是干不过 QQ的!!
还是那句老话!!!
2者不是一个级别的!!qq市值多少,360上市资格都没有!!不过 qq损失也很大 市值跌很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21 22:14:25
两者打得道理,还不是很明了,互相谩骂,不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30 10:02:51
1. 腾讯QQ此次战役:总体来看,丧失了一定的道德得分,安全领域基本丧失,总体业绩稳步提升;
2.奇虎360此次战役:总体来看,获得了社会舆论的同情,安全领域锅盆满赢,总体业绩突飞猛进;
此次奇虎360在战前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安全杀毒领域的收入已经放弃,从2009年第一季度到2010年第四季度的两年时间里,奇虎的营收构成有着本质性的转变,从在线广告与第三方杀毒各占一半转变为广告达到7成,而第三方杀毒业务锐减,这一变化源自于其推出的免费杀毒。可见360的充分准备。这次战争营销让其大获全胜。

3.客户谁来保护?这次战役中客户是那么无辜。互联网企业吸引客户进来,搞花招赚钱,生意大了控制客户,结婚后就忽视父母,甚至让自己的父母只能从两个儿子中选一个,大不孝。可是客户利益谁真正维护了呢。

4.法律法规急需完善。

5.我专门做了一个研究和整理,已经发布在论坛:腾讯QQ与奇虎360互联网战争的详细解读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战略管理 版,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 ... &from^^uid=94717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