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科技创新还是要靠自己和好的学术氛围,一味的用钱并不是什么良方,看看别人中国科技大学,什么时候出过高薪来聘请教授的,“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一个优质大学的建立靠的是平时的有效管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哪里是用几个钱就可以堆起来的,现在我们国家有钱了,但是有钱并不等于可以乱花钱,教育体制改革立志于长远,不能急于求成,只要你注意好了平时的建设,一切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搞科技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的研究和努力,不是请几个外国知名教授就可以提高科技水平的,你们想想当年我们国家那么的困难还是搞出了很多的成就,科学研究部同于别的东西,靠的就是能够耐住寂寞,不为名利所动,这样才能搞出好的研究成果,你们想想一个唯利是图的人怎么能够真心沉下去搞研究呢? 现在我国的科技学术界普遍的浮躁,人们都不再关心自己的科研项目,只是一心的搞学校的钱搞国家的钱,一心提高自己的地位,一心想着把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这样子怎么可能搞出好的研究成果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术研究跟钱根本就没什么关系,大家知道,民国的时候我们的学术界是多么贫困,但是一样出了许多世界知名的学者和教授。建国之初我们的国家也是很困难的,但是依然搞出了很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可是大家看看现在的学术界有什么大的成就吗?除了国家出死力抓的几个项目在出成果别的什么都没有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现在缺的不是研究经费,而是学术精神和人文精神。
究其根源,我觉得,这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因为一切变的太快了,教育方面的改革还没有深入,一些地方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第一,大学教育成了"没人管的自由人",整个大学里面充斥着“自由散漫”,但却没有一点正常的压力。以前的大学是为了满足国家的建设的需要建立的,大学培养的指标是国家规定的,大学对于培养人才是有责任的,他们培养人才与国家各个部门是对口的,直接对这些部门负责,所以教授们对于培养人才有一份责任心和紧迫感,他们的教学必须真的出人才,并且按照国家的指标进行,这样就迫使一些人不得不搞学术,不得不埋头于研究和教学。现在大学则变成了一个没人管理的地方,学校对学生没有责任,这样教学方面肯定是一团糟的,同时,学校又有了大量的经费,老师们生活条件改善了,但是,所谓“人望高处走”,那些条件更好的地方就可以吸收更多的人才,这样就导致了学术资源的倾斜,造成全国人才的不合理分布,这样就容易加剧竞争,但是对学术来说,竞争在一定意义上不是好事,因为研究要的是沉稳的性格,一旦一个人急于求成就会走弯路,这样更不利于学术的长远发展的。关起门来搞学术才是正道,这样才能出成果,浮躁的心理是很难出成果的。
第二,就是大家鼓吹的“教授治校”这种观点容易造成老师和学校的对立,一个学校没有统一的领导是很难办成事的,教授你局搞研究行了,还要插手行政,这样就根本不能把事情办好,须知,我们中国可不是美国,你们可以说美国的教授没有官僚作风,同时他们的各项配套措施也使得教授治校可以成为可能,那么,你们再想想中国,我们中国是一个近千年官本位的国家,那些搞学术的教授搞了行政,你说他们还会不会再出学术成果呢?那是可定不会出的,所以我说,叫嚣教授治校的那些人是想中国亡国的一些人,我们中国根本没有配套的措施来约束教授的活动,本来学校就已经是很没责任的了,到时候老师自己管自己,那不是自欺欺人吗?那不是跟没有监督了吗?到时候学校的那学教授就可以坐着拿钱了,因为根本没有人来管他!所以我是坚决反对教授治校的,这在中国是完全行不通的。
所以,我建议
第一,是加强对学校特别是大学的社会和**监督,严厉打击学术腐败。
第二,深入新一轮的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新教育体制的建设。
第三,就是对于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的选择要尽量的谨慎,一把手的任免要公开和透明,毕竟这是关系我国未来的事业成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