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不读也该知道
什么是经典?《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三个: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著作具有权威性的。这三种定义其实是一样的,是指在某一学说(如果把宗教也作为一种学说)中具有权威地位的里程碑式的著作。我们也是在这种意义上来使用经典这个词的。
经济学经典就是在经济思想史中开创一种学说,或作为一个学派的代表作,或者对经济思想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并被一代一代人所阅读的著作。一本本经典连接起来就是一部经济思想史。经典是经过时间的考验所选出来的,是不断大浪淘沙的结果。许多经典在它发表之时就是畅销的,但决非畅销的全能成为经典。既然称为经典,一定是极少的。如果许多书都成了里程碑式的经典,那里程碑不就成了马路牙子了吗?一本书在当时畅销,并被当时的权威们评为里程碑式的著作,划时代的著作,是不算数的。经典要由历史老人来评定。所以,经典应该是有相当长时间的著作,一部新近的著作无论如何称不上经典。
但应该承认,我这里所选的经典其实也并不完全符合这个标准。我曾选过一个50本经济学经典著作的书目,也没有完全按这个标准。因为按这个标准,许多近年来的重要著作都无法入选了——无论它有多重要,时间还不够长,历史老人还没有发话。何况不同的学者所选的经典也并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这里既有选者的眼光问题,也有他个人的偏好问题。在这类问题上,客观、公正的标准是没有的。“权威的”,“起过重大影响的”,都是一些抽象而主观的标准。不过绝大多数学者对某一学科中的少数经典还是有共识的。比如在经济学中,很少有人认为斯密的《国富论》和凯恩斯的《通论》不是经典。许多学者对这两本书的观点理解和评价不同,但都承认这两本书的确是经典。连那些以批判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己任的人也不例外。还应该补充的一点是,许多出版社出版了许多“汉译世界名著”,“当代经济学名著”等书,其中有许多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经典,有的甚至连重要著作都谈不上。获得过诺奖的许多经济学家的书也并非经典。
我把自己所介绍的经典限在13种之内。这里有4种情况。一是真正为大多数人公认的经典,包括《经济论》、《国富论》、《共产党宣言》、《通论》。二是名气也许不如以上几本
书大,但也极其重要的,如《资本实证论》、《经济发展理论》、《通往奴役之路》、《经
济分析基础》,认为这些书是经典的人也不少。三是我认为重要,而且也偏爱,或者我认
为有现实意义的书,如《改造传统农业》。《短缺经济学》以及《以自由看待发展》。后
一本书1998年才出版,讲经典早了一点。四是非经济学,但对经济学十分重要的书。《新教
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信任》都是社会学著作,但对经济学极有意义。前一本已是公认的经典,后一本还有待时间考验。这些书都在我的经济学经典著作50本之中。
过去我的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几本经典垫底。在北大上学时,主要的课就是在老师指导下读经典。这些所列的经典我都读过,许多读了不止一次。但每读一次都有收获。我觉得自己的学问功底(尽管并不强)还是来自读经典。这些经典是许多重要理论的“源”,其他解释性著作都是“流”。读了经典知道“源”,自己才可以写出“流”。只
看解释性的著作,有可能被误导。此外,许多经典著作写得较为艰深(再加上译文并非信雅
达),但反复读,读懂了收获才大,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读书的方法。许多经典我是主张读
英文原版的,读原版理解会更好。
我在指导研究生时就让我的学生读经典,读原著,可惜现行教学计划,有一堆没用的废课,又要考试,还是必修,占去了学生本来就不多的时间。我的理想是按自己的方式指导研究生,一本一本地读各种(不仅是经济学的)经典,大家讨论,再写一篇论文。可惜这种理想从未实现过。现在已退休了。研究生也不带了,这个理想更无从谈起。何况现在哪有青年学子愿意像我这样迂腐地去读什么过了时的所谓经典。在一个浮躁的时代,读经典快成了一种超级豪华的奢侈品。不读也罢,并不影响从政、从商,当大官,发大财。有了权与钱,当个教授、博导也易如反掌。
不过,我总认为,即使不去“亲自”读,也应该知道,哪些书是经典,哪些是重要的,也应该知道,这些书讲了些什么,为什么被一代一代学人所重视。我介绍这些经典,不敢奢望有多少人去认真读,只要知道,我就满足
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经济论》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有两本堪称开山之作的经济学著作:《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中
文本把这两本书合为一册出版)。但人们经常提到的是《经济论》,因为色诺芬在这本书中
最早提出了“经济”这个词。在英文中,“经济”(economy)这个词源于希腊文(Oikonomia
)。这个希腊文名词最早就出现在《经济论》中。
色诺芬(Xenophon,约公元430~355)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弟子。他反对雅典
民主政治。拥护斯巴达贵族统治。公元前401年曾以希腊雇佣兵领袖的身份参加波斯王子小
居鲁士与其兄长争夺王位的战争。失败后投靠斯巴达王,在奥林匹亚附近得到一块领地,过
着“采菊南山下”的日子。色诺芬在领地上管理田庄,从事农业,《经济论》就是他从事
这种管理工作的总结或体会。这说明经济学本身是来源于经营管理的实践的。
《经济论》是用记录苏格拉底和克利托布勒斯、伊斯霍玛霍斯对话的形式写出来的。有人据此把它作为《苏格拉底言行录》的续篇。其实这本书是色诺芬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独著。这本书至今仍受高度重视的一个原因是它对“经济”这个词的解释。现代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的原意是“家什管理”(《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Ⅰ),是指对家庭事务的管理,特别是指家庭收入的供应和管理“(《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Ⅰ)”,是“管理家庭的智慧”(熊彼特:《经济分析史》Ⅰ)。这些解释都源于《经济论》这本书。
《经济论》一书的副标题是“关于财产管理的讨论”。关于这一问题的结论体现在这样一段话中:“财产管理是一门学问的名称;这种学问好象是人们能够用以增加财产的;财产似乎就等于一个人的全部所有物;我们还说财产是对于维持生活有用的东西,也弄清楚有用的东西乃是所有那些我们懂得怎样使用的东西。”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这本书的内容围绕着自古以来经济学研究的两大主题:什么是财富,以及如何增加财富。当时的基本经济单位是家庭,所以,色诺芬也是以家庭财富增长为题的。这正是把经济解释为“财产管理”的原因。
什么是财富呢?色诺芬认为:“财富是一个人能够从中得到利益的东西。”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拥有”,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有产权,因为不拥有的东西是无法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二是要对自己有用,即有今天所说的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能给自己直接或间接带来满足。一个人拥有的东西,如果无用(如敌人)或不会用(如不会骑马的人拥有马
,或不会吹笛子的人拥有笛子),都算不上财富,但如果能卖掉,对自己无用的东西也就是
财富了。色诺芬从两个角度来看待财富——带来效用与交换。色诺芬强调,一种对自己无用
的东西,“除非他卖掉它”,否则就不是财富。这就是说,可以使用或交易的东西都是财富。这种观点与现代经济学关于商品(财富的形
式之一)的定义已经没有本质差别了。
对于财富的来源,色诺芬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他用一大段文字论述了农业的好处,并得出结论:“农业是其他一切技艺的母亲和保姆。因为农业繁荣的时候,其他一切技术也都兴旺,但在土地不得不荒废下来的时候,无论是从事水上工作或非水上工作的人的其他技艺也都将处于垂危的境地了。”这显然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无农不稳。”
重视农业,把农业作为财富主要来源是一切前资本主义社会思想家的观点,这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但色诺芬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认为农业高于其他经济部门,还有其政治原因。当时雅典民主政治是扶植商业发展货币经济的,色诺芬反对雅典民主政治,所以也用抬
高农业来贬低这种政治。但是,当时的商业已经相当发达,作为一个学者,色诺芬不能不承
认这个现实。他在重视农业的同时也承认商业的必要性,并在《雅典的收入》中希望“有更
多的人和我们贸易。”色诺芬这种重视农业的观点受到后人重视。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魁奈对色诺芬重视农业的观点赞赏有加,并把我们以上引用的有关农业的一段话作为他主要著作《经济表》的题词。
在如何增加财富的问题上,色诺芬谈到了三种影响财富增加的因素:分工、人才与技术。色诺芬认为,分工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很难找到精通一切技艺的工人,而且也不可能变成一个精通一切技艺的专家。”在《居鲁士的教育》中,色诺芬进一步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强调一个人只要从事一种手工业,甚至只做一种最简单的工作,当然会把工作做好。色诺芬还分析了分工与市场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他已经知道分工的程度依存于市场范围。”
色诺芬认识到人才在财富增加中的重要性。人才在于培养,所以,色诺芬认为人才问题就是如何训练妻子、管家和奴隶。妻子的工作是“呆在家里,打发那些应该在外面工作的仆人出去工作,监督那些在家里工作的人,收受我们得到的东西,分配其中必须花费出去的部分,照管其中应该贮存起来的部分;要注意不要在一个月之中花掉准备一年使用的东西。看来是要把妻子培训为家庭的CEO。管家应该
“选择的人乃是我们在考虑以后是在吃东西、喝酒和睡觉方面最有节制的人。”管家除了小
心谨慎地对待主人交给的任务。“还应该懂得该做什么事情,以及在什么时候和用什么方法去完成。”看来管家是管理具体事务的人员。奴隶是主要的劳动力,《经济论》中专门有一章
说明怎样对待奴隶。色诺芬作为奴隶主当然不把奴隶当人看待,所以,他认为“适用于训练
野兽的方法,也同样是训练奴隶使之驯顺的有效的方法。”
技术是指农艺,色诺芬把农艺的方法和秘诀作为管理财产的一部分,用大量篇幅来论述农业生产过程。色诺芬认识到农业生产中各个环节是一个整体。尽管他谈的是农业,实际上把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已在现代经济学中得到广泛运用。
古希腊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尽管当时经济学并没有取得独立地位,他们的经济思想也并不系统。但正如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中指出的:“他们的经济学实际上也是以后所有进一步工作的来源。”恩格斯认为,古希腊人在经济学中的贡献“也和他们在其他领域中一样,表现出同样的天才力与特殊性。所以,他们的见解,在历史上成为近代科学的理论的出发点。”今天的时代完全不同于古希腊,但如果我们把经济学的发展作为一个过程,仍应该重视古希腊这个源头,读读《经济论》。
收入本书的《雅典的收入》是色诺芬晚期的作品,论述了雅典不依靠加重盟邦负担而自谋增加收入的方法,也值
市场经济的圣经
——《国富论》
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原名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是最早引入中国的经济学名著,当时严复把书名译为《原富》,大概是仿韩愈的《原道》而来吧。
上大学时我就读过《国富论》,不过指导思想不对。那时我们把亚当·斯密作为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认为这个经济学派之所以得到马克思首肯是因为它的“合理内核”,即劳动价值论。学说史课中对斯密的介绍以劳动价值论的贡献与缺陷为中心。读《国富论》时注意的是斯密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可惜看完全书才知道,斯密并没有单独一篇或一章讲劳动价值论,只在一些零星的地方论述其他问题时有一些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斯密劳动价值论的体系是后人根据这片断语录演绎出来的。上研究生时再读《国富论》才体会出,这本经典的贡献并不在什么劳动价值论,而在于对市场经济的论述。从本质上说:《国富论》之所以被称为经济学皇冠上的明珠,至今仍为我们重视,就因为它是市场经济的圣经。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amp;from^^uid=2025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