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思考,企业或者上市公司的信用问题。
一方面,是公司信用的影响因素,哪些东西会影响到公司信用的好坏
另一方名,是公司信用的评价指标,要评价一个公司信用的好坏,可以用哪些指标来评判
比如:领导者素质,管理团队的素质,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年报上的会计指标可以反映),这些是影响因素还是评价指标呢?
再比如,公司的实际违约情况,被证监会通报批评情况,银行对其信用等级的评判情况,这些应该是信用的表现还是就能够作为评价指标了?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我目前在CNKI上查阅的文献,许多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的文章,评价的指标都是选择的“领导者素质,公司的偿债能力这种会计的财务指标”之类的东西
上市公司的信用和一般的企业信用相比,还是有一些特别之处的,比如关联交易,股权集中度,证监会的通报情况等。现在想到的还不充分,希望大家参与讨论
个人觉得如果出于信用评级的考虑,领导者素质什么的就不易考察了
还是应该以公司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金规模,市场影响力等作为衡量指标
同时不同的评级目的,选用的指标应该不一样,比如债券更加考虑偿债风险和盈利稳定性
信用评价,信用评级,不同于债券的评级,个人认为
债券的评级更考虑偿债稳定性,以及是否价格是否合适,有否被高估等等。
谢谢楼上的讨论,
领导者素质等确实不容易考察,而且本身信用这个概念就是比较难于测度的。所以考虑了用结构方程模型。
在纷繁复杂的指标中,究竟使用什么指标组合和指标权重,我认为不能主观判断,应该根据上市公司数据,通过逐步回归或主成分分析进行筛选,再通过灰色关联、熵权或神经网络确定组合和权重,即形成动态评价指标体系,从统计学角度讲对过去数据的解释度可以达到95%以上,比任何主观判断要高出很多。对于定性指标可以使用Logistic模型,国外20%著名论文都是用该模型,国内不少关于上市公司预测的文章也使用了该模型,但是国内目前基本都使用SPSS\SAS等进行运算,由于上市公司数据是不断变化的,根据我的研究,我国学者得出的模型仅能应用3期数据,因此要建立实时动态的评价体系,仅仅使用SPSS等工作量就太大了,因此最近我一直在编写Logistic模型软件,今天终于完成了测试,这里也强烈呼吁学者在出专著时,不仅仅是应用,也要列出过程,没有过程,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准确的。
楼上的是 牛人。
国内的关于信用风险,信用危机的研究文章,很多都采用ST公司作为产生信用危机,信用风险的假设。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假设在逻辑上并不严谨,当然,限于研究的方便和很多信用等级等相关内容并不容易获得,这也是个处理方法。
其实信用本身,包括的内涵和外延很广泛,并不只是财务状况出现了问题,还有财务作弊,对股东许诺没有兑现等等。
而且在信用的影响因素和信用的评价指标的选择上,觉得有点混淆。
比如偿债能力(用财务指标来代表),似乎也能够影响信用,是信用的影响因素 ,但是也能作为评价信用好坏的指标。
望大家讨论,
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本身就不能截然分开,评价指标如果本身不是影响因素,显然就没有评价价值。我想说的是,评价指标可以是多个影响因素的组合,这也是主成分分析的思想,它将影响因素和贡献度相结合,确实是很好的方案。
对于定性甚至定量指标处理上,我们目前很多都是打分制,或者说是直线打分制,权重设定大多是专家法。(欣喜地看到国资委对重点企业考核使用了全部考核企业指数曲线设定权重)。直线打分法弊端不言而喻,这也是商业银行很少根据信用评估而发放贷款的原因之一。而我去国外考察一些银行的中小贷款和个人贷款基本都是根据信用评估确定。
另外在我国上市公司有着很好的信息披露,但是信息的获取成本挺高,国内目前几个这方面的信息公司,费用都很高,否则大家也不再这交流数据了。
谢谢楼上的讨论。
确实,主成分分析法或者是因子分析法,都是探索性的因素分析,用一些指标的线性组合来表示。
我现在的想法是,先用因子分析做探索性因素研究,然后再用结构方程模型做炎症性因素研究。这样做下来,思路和直线打分或者是 Logistic,KMV,Credit risk等计量模型或者是Fisher判别分析法,走的路线就不一样了,可以说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企业,或者上市公司的信用。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上面,有一些网站可以查到年报之类的信息,新浪财经里好像就可以。还有一些编制好的软件,比如CSMAR,当然需要购买,在学校的同学要相对方便一些。
楼上的,能留下邮箱么,希望和你继续讨论。linyan1009@163.com,可以发邮件给我,如果方便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