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792 1
2010-11-07
   钱穆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缪之后。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对历史的一种温情与敬意——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一九五二年三、四月间,钱穆先生访台北,应邀作一系列演讲,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分汉、唐、宋、明、清五代,略述各项制度的因革演变,并指陈其得失所在。后在台中养病,又应约写一部研究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教材,正式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付梓成书。

本书不同于一般为叙述而叙述的历代政治制度史教科书,作者的用意更在于通过对历代制度因革演变之叙述,来检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之得失。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如何评价,东西方文化的优劣得失,是近代以来知识分子所共同关注的一大问题。钱先生说:近代的中国人,只因我们一时科学落后,遂误以为中国以往历史上一切文物制度全都落后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32页,三联书店,2001)这一点在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看法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于是,有梁任公所谓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等著名的论断;于是,中国传统之一切政治与历史皆以专制黑暗一语而被抹杀。此种种对待本国历史的态度,无疑是过为偏激的,甚至发展成为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

论衡历史得失,不免要涉及到一个评价态度问题。在《国史大纲》的卷首开篇,钱先生首先对读者提出的就是几条阅读该书的基本信念,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读者要对本国历史持一种温情的敬意的态度,而非对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这几句话对于理解钱穆先生为人为学都极重要,它既体现了作者对读者的一片苦心,同时也可说是钱先生夫子自况之语。在钱氏所著史书当中,无不表现出对中国历史、对传统文化的脉脉温情与深深敬意,这一精神亦至始至终贯穿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之中。但我们要注意的是,这种温情与敬意的态度,并不是一种复古主义者的感情用事,而是会通与此制度相关的一切事实来研究,(《中国历史研究法》),第33页)从客观的史实出发,力图还历史以真相,比如钱先生在本书中分析说,君权与相权的分设,**对皇室的制衡,足以证明传统政治体制并非出于一二人之私心,不可以专制黑暗四字抹杀,但明清两代确实又出现相权日益收紧,皇权极力膨胀的现象,特别是清代,钱先生承认确实是专制黑暗,但钱氏同时指出,清代政权只是出于一部落政权之私心,不足以代表汉唐以来中国传统政治之大趋势,不可因清代之专制,便误以为传统的政治制度便是如此。因此,钱氏以为,对历史的评价,不能只从个人所属的时代出发,不能只凭自己时代的判断来吞灭历史的判断。值得重视的是,在本书的前言中,作者从理论的高度明确地区分了历史意见时代意见这一对范畴。所谓历史意见,指的是一项制度实施之时代的人们由切身感受所发出的意见,而时代意见则是指后人单凭其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前言,第6页)钱氏尤其指出,我们在研究历史上任何一项制度时,都应该注意到每一制度之背后当时人的观念与理论,没有一项制度能够凭空而产生出来的。(第23页)这种制度背后当时人的观念与理论,在我们今天看来,或已成为一种历史意见,但对当时人来说,无疑是代表着他们时代精神的时代意见。唯有代表着当时的时代意见,它才有存在的合理性,才能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而不变,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历史意见


综观全书,无论是讨论**组织中的君权与相权关系,还是论选举与考试制度的因革,钱先生最为殷勤致意的,还是力图证明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并非漆黑一团,在这本不足二百页的小册子里,从一开始的序言到结尾的总论,反反复复在批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专制黑暗论,着墨之处多达十余处,殷殷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钱先生在本书中并不仅仅是在发怀古之幽情,在为传统政治文化极力辩诬的同时,钱先生表现出来的仍然是史家的冷静与理智,对传统政治的不足之处,同样了然于胸,诸如对于皇权逐步上升,**权力日益下降等情形,钱先生就认为是中国政治传统中的一大毛病。当然,无论是论得还是论失,作者的意图更多地是要借此使人们认清中国传统政治之大趋势,以及其内在之根本意向,以期返本而开新。由此亦可看出,钱先生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并不是盲目地崇信,实是一种理性抉择的结果,传统文化是不能被打倒的,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本所在,根本不立,则所谓开新亦无从可言,皮之不存,毛将附焉。但立本并非守旧,立本只是为开新筑基。历史毕竟不可能倒退,在新的时代潮流下,只能与时俱进,钱先生坦言:我们现在将如何酌采西方的新潮流,如何拿自己以前的旧经验,来替自己打开一出路,来创新法,运新才,这当然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177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1-7 14:36:15
的确,这本书的确是让人一改对中国历史颓势的印象,耳目一新。同时也推荐大家去看柏杨版的资治通鉴,柏杨版更关注底层人民,很多柏杨的批注更含有一种沉痛的人文关怀精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