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让我们开启轻松愉快的美食旅程吧
每个人每天都得面对的问题,吃什么?
打开冰箱,总是千篇一律的那几种食材,没有心情做,更不知道怎么做什么好,只是要照顾及家人的生活,又不得不做。就那几种做法,拿手的做的太多,自己烦,家人也吃腻了;不拿手的,做不来,更不愿意做,还是烦。几天、几周、几月、几年,日子都这样过的,实在太单调,那就到餐馆吃,换个口味,可又吃什么成为难题。
常去的那几个符合口味的馆子,老是去也不是办法,换个“网红”店吧。排了很长时间的队,等来的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还不如常去的吃得舒服。到远方去旅行吧,吃点异域美食,或许有点惊奇。
于是定行程、机票、旅馆,做攻略,把介绍的特色美食一网打尽,再来个美食排队,先吃这,再吃那,一个也不放过。等风尘仆仆、一路劳累赶到目的地,美食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除了个别还勉强过得去外,大部分都是,偶尔来点可以,多来几次受不了。更多的是放弃,放弃原有的安排,改为自己熟悉的东西,以安抚疲惫的味蕾;还有的是,为下次旅行留下借口。有遗憾才需要弥补,有缺陷才会记忆深刻,总之,一大堆的理由,去掩饰美食之旅中,那点说不出、不便说、没法说的遗憾。
吃、穿、用、住、行、娱,“吃”排在生活的第一位,可面对吃,人们却很容易犯难。做美食难,选择美食还是难,到远方去发现美食,依然很难,当中究竟存在什么问题,才让本来美好的吃,变得如此困惑。
困惑从何而来?
成都有一种菜的名字叫着“下锅耙”,如果要是认为是“一个蔬菜”的名字,那就大错特错了。
早年的成都,天府之国的心脏,物产丰富自然不必要讲,就连叶子类蔬菜就有上百种。实在太多,人们没法去记住名称,就把那些小众的、不起眼、季节性不强的,归纳在一起,大约有三十几种,起个名字叫做“下锅耙”。所以,下锅耙既不是一种菜,也不是一类菜,而是比较“烂贱”、不受人待见、价格很低的蔬菜集合。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在不断的扩张,蔬菜的品种也在大幅减少。下锅耙包含的菜中,绝大部分消失,很小部分发展为野菜,非常少见且价格高。现在还称为“下锅耙”的,已不足5个品种。
工业化给蔬菜带来的深刻影响是,产量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少。叶菜类就那么几个品种,不同的季节还有点差异,不过已经不是很明显;根块类还是那么点,几乎不会变;果实类相对多点,并且季节明显,同时出现的几率不是很大,品种还是非常少。加上豆制品及其衍生品,水产品的老四样,海产品、肉制品等等,能够选择的余地并不多,从而导致了我们选择困惑的第一个原因。
据笔者了解的情况,以城市为中心,100公里半径的范围内,食材的趋同性为99%;200公里半径的范围内,雷同性也在90%以上。也就是说,在家吃与在外吃的食材都是相同的,找不到不同的食材,结果就只剩下味道和环境有所不同,还能够选择什么呢?
食材特性下降也是我们选择困惑的又一原因。肉、旦、奶、禽等等,吃不出本来的滋味。什么都一样,怎么选择也没有多少意义;植物的果、径、叶、根等等,吃不出大地的芬芳,也没有区别,剩下就只有选纤维与维生素,打理一下身体,也好对自己的身体有个交代。
与此同时,有个产业却异常兴旺,那就是食品添加剂。具笔者调查,九十年代就超过万种,二十世纪就超过三万种,现在就更多了,数不胜数。添加剂老板的豪言,“人口这么多,每天要消耗那么多食材,只有快速生产才能够满足需要。而快速生产的东西,本身就不会有什么味道,只有添加剂去弥补,离开添加剂,任何食物都没法下咽”。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添加剂产业一定长盛不衰,第二层是消费者没得选。只有选择添加剂一条路可走,那还选择什么。
此外,大量的水果,色香味都远胜蔬菜,却很少有人把它当成食材来对待,也就是说,想不到,当然不会选。
这么多的选不了、没法选、不得不选、想不到,成了我们今天选择的困惑与问题。但真正的困惑还是来自于我们的内心。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记忆中有一种熟悉而又说不清楚的味道,是人一辈子都忘不了、丢不掉、最美好的味道,有的叫“家乡的味道”,也有称“妈妈味道”。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始终寻觅的都是这种味道。或许与家乡、妈妈有关,或许无关,但背后都会有原因与故事,只不过没人去回忆,不愿意去回忆,更不愿提及的往事。
“回锅肉的回馈”一节中讲到,“肥”是穷人的美味,可以想象,以植物为主要食物来源的群体,肥肉就是最美好的味道。身边有位同事讲,最喜欢肥肠的味道,并且是肥肠没有洗干净那种,带有猪屎的气息,可以猜测,在困难年代,好不容易弄了点猪大肠,屎都没有弄干净,就狼吞虎咽的场景。老人们常讲,“粉蒸肉”最好的味道是,猪肉刚开始腐败的时候,拿来做出来的,不言而喻,道出来了这道菜的历史渊源。
有个小女孩,因生病吃了一段时间的牛奶,产生了反感。病初愈,父母为增加营养就做了一道“红烧带鱼”,这在过去的内陆小县城,海产品本不多见,带鱼算是凤毛麟角了,加上冰冻、解冻过程,带有一点海产品的腐败气味,有点难闻的气味可以理解。只是没想到,小女孩从此喜欢上了这种味道,考大学也一定要是沿海的,可见味道对人的重要。每当父母看着小孩风卷残云般吃,并且要有那种发臭的,“怪死难闻”的食物,心里很不好受。
笔者也是出身在内陆的小镇上,哪里有道名小吃“猪儿粑”,困难年代,每年吃上一次就非常不容易,记忆深刻。“馅料”有两种,“甜包芯”和“咸包芯”,其中的“甜包芯”是由白糖、猪油渣、核桃、芝麻,加上鸡油调制而成,这在今天看来,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食物,以至于今天的小镇,很少有人做这种馅料,取而代之的是“咸包芯”,由瘦肉、芽菜、冬笋、大头菜、苦嚼葱炒制而成。
很少有人知道,获取“中华名小吃”头衔的,正是这种“甜包芯”。传统的蒸笼,外圈大,放得多,放的都是甜包芯,内圈小,放的少,放的都是咸包芯,比例上就知道它们那个更重要。如果从外形上看,甜包芯如同饺子,具有肥猪的外形,而咸包芯的外形呈三角,看不出与猪有什么关系,这才是“猪儿粑”名称由来最好的解释。
笔者经过长期、大量、系统的研究,把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很难被人们发现的东西,称为“人的感觉基础”。人们看待外部一切事物与行为,都是从感觉基础出发,去评价事物的是与非、好与坏、对与错。换句话讲,感觉基础是人们心目中的标准,遇到任何事物与行为,都会与心目中存在的对比,得出相应的判断,然后才会做出相应的行为。
人的这种感觉特性,加上变化规律,就是一套完整的感觉理论,不仅能够将内心的秘密揭开,扫除内心阴霾,还能够释放出人真实的一面,困惑自然消除。
感觉理论能够解释一切服务现象与行为。比如“服务为什么看不见,也没法保存”、“为什么同样服务,不同的人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与行为”等等。如果还有兴趣,可以看一下服务业生产力与工业生产力的不同,未来的社会形态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自然了然于胸。当然,这些秘密都隐藏在《现代服务业之智慧东方》一书里面,没有冠以“经济学”头衔,却是真真切切的、东方人自己的经济学。
发现美食、制造美食、享受美食是美食旅程的全程,只有了解自己内心的美食,才能够为自己制造美食;了解家人心底的美食,才能够为家人烹制美食;了解大众趋同的美食,才能够创造美食,那就从发现开始吧!
“万变不离其宗”的发现铁律
记忆中的美食,别人讲述的美食,梦境里面出现的美食等等,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抽象,也就是说抛弃了食物的外形,只留下味道这一特性,看不见也摸不着。如果不去刻意记忆,还很容易丢失,这就具备了服务的前三大特征,看不见、摸不着、易逝,剩下“服务对象与服务主体同时存在”这一特征。
同时存在的意思是,医生和病人在一起,了解病情,才能够知道的了什么病,用什么药去医治;食客进入餐馆,点了什么菜,厨师才能做指定的菜品。在这里,医生和厨师是服务主体,药、菜品只是解决问题的载体与手段,而病人和食客是消费者,是服务对象,也可以理解为自己。
记忆中、别人描述的、亲临现场体验的,都缺失“谁制作?用了什么载体?”,只要补上这一环节,发现美食就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谁”可以理解家乡、父母、熟人,也可以理解为世界各地的人。“载体”可以理解为食材、烹饪方式、食用方式和调味方式。一一拆解开来,恍然大悟,原来美食是这样来的,发现一点也不难。
“回锅肉的回馈”讲到,人能够感受到的七种味道,一直不变,只有把它们放在一起,才可能出现说不清楚的复合味道,以及味道之间的强弱变化。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以从排序中,将它们的规律展示出来。
“盐”号称第一味,“没盐就没味”这是传统的说法,但从维持细胞内外压力平衡的介质来看,具有维持生命的特性,动物与人都离不开。“肥”代表动物蛋白质来源,这是维持大脑发育的基础,人们有吃肥肉补脑的说法,尽管有谬误之嫌,但从来都是动物抢食的首选,有“油多不坏菜”的厨师秘诀。我们把这两种味道称为“基础味道”,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菜品都可以加入,只要别过就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盐可以与任何味道混合,而油脂一般是接纳气味。
“甜”代表美好,所有植物类食材,如果本身自带甜味,人们都会用优质、好吃等等去描述。而所有动物类食材,有了甜味就变得肥美。所以,当你不知道别人喜欢什么味道的时候,甜绝对是不二选择。但甜过了,又会发“腻”,毕竟是一种假冒的“鲜”,“若有若无”才是用“甜”之道。
“辣、麻、酸、苦”属于刺激性味道,主要作用是凸显、陪忖、平衡。在基础的味道上,显示出不一样的,称为凸显,显示味道的偏差称为陪忖,而抑制太过的味道称为平衡。如果没有目的,乱放一气,还不如不放。
“鲜”不是味道,而是外界对感觉器官的刺激引发的生理现象,表现为唾液分泌,并在口腔出现的“回甘”感受。“秀色可餐”表明的是,看见美好的东西,有想吃的冲动;闻到“诱人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这个“垂涎”就是“流口水”;听见别人“咀嚼”的声音,会有一种“食物很香”的感觉,就用“吞一下口水”表示一下吧。
这些现象,它们都是感觉刺激后,发生的生理反应,是美食的基本标准。换句话讲,一切食物,如果人吃了以后,产生不了“鲜”的感觉,也就谈不上“美食”。“甜”模仿了这种“回甘”,被感觉感知,才有“假冒”的嫌疑,一旦过量,感觉反应过来,产生“反感”,人们常用用“腻”、“靓人”、“反胃”等描述这些现象。
感觉刺激后,并不仅仅是生理反应,还会出现心理以及精神的反应,产生一种“愉悦感”,身心舒畅、世界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
“变得美好”就是人的联想,把很多东西联系起来想。可能是极度的隐私,也可能是及其的高雅,全凭个人的修养,在人的内心世界不断翻转,于是产生了人的精神享受。美食在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来点“高雅”、有“文化”的引导,也可以来点不健康的、邪恶的暗示,种种引导与暗示,都可以拉长这一过程,并铭记与刻入人的记忆,永远保留下去,直至生命的停息。
如果厨师很有修为,会编造一个“美好故事”去铺垫背景,然后用美食载体去引导,从而出现物质与精神享受的统一,这就是“清水白菜”故事中讲的境界,当然也是美食发现者独到的功夫,制作者必备的修养,经营者的诀窍。看不到物质与精神的两个侧面,发现不了美食,制作不了美食,更没法经营美食。
“香”不是味道,而是香分子刺激人的“嗅觉”产生的,并且非常奇特。因为口腔和鼻腔是连在一起的,闻到香气的同时,口腔也会感受到香分子的味道。同样,口腔感受到食物的味道,鼻腔也会感受到来自食物的香气。所以,气和味是两码事,但人们经常把它们混在一起。
任何两种香气混合在一起,都会复合味另外一种香气,同“麻婆豆腐的厨艺”一节中讲的“复合味型”一样,能接受就接受,接受不了会产生厌恶。我们倡导的都是食材本身自然的香味,不推荐人工合成的香味,就不进一步介绍了。不过,当遇到的食材都有香气的时候,得仔细掂量怎么处理,如果复合出一种“讨厌”的香,那就得不偿失了。此外也要考虑传播的途径。比如,油脂是一种有机溶剂,容纳气味分子的能力比水强,“吃起来香”表明是口腔传递的,“闻起来香”表明是空气传递的,两种途径自然可以传递两种香,也是一种创意的表现手段。
美食都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四处寻找美食仅仅是寻找外在的载体,其味道都是与“心目中的味道”进行对比,然后作出“是与否”的判断。比较接近,能够进一步强化心中的美食,差距太远,再有名的美食不过是浮云,这就是美食的本质,隐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并且各不相同。
美食又具有区域的趋同性,也就是说,在一遍相对固定的区域,人们的口味大致相同。人们为了适应环境与气候,以及由此带来的食材,发展出特定的“烹饪方式、调味方式、食用方式”,最终成就特色“美食”及文化,具有共性,因为环境、气候等等外在条件都一样,出产的食材也一样,形成的习惯与文化还是一样,从而奠定了大众口味的趋同。到云南会发现米线遍地,到重庆会发火锅充斥大街小巷,到成都会发现“麻辣烫”的比例比火锅还多等等。
趋同还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宜宾的燃面,都有很多家打的正宗的牌子,但你到每一家去问食客,都会说食客所在的那家最好、最正宗。同样是哪个地方的人,同样是哪个地方的美食,显然味型都会有偏差。但趋同性又具有重大意义,经营美食必须要找到这种相同的地方,才会得到多数食客的认可,之上才可能发展出特色来。
食客理解了解美食的特性,并经过一定的心路历程,遍地都是美食;美食制作者能够“悟”这种本质,会有目的去研究固定区域的味道,发现功夫都在师傅传授的技术之外;美食经营者把握这种本质会发现,打了那么多的广告,还不如“编一个美丽的故事,永远传颂下去”来得实在。美食媒体人,了解点皮毛,语言就不会那么干瘪,“巴适、安逸、好吃得不得了,好吃得扳”等等的语言表述,显得好没文化。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