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11月12日报道 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并创出25个月来的新高。10日央行已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少专家认为,面对越来越大的通胀压力,预计决策层将加速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继续出台更多紧缩政策。
数据
CPI涨4.4%创25个月来新高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昨天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10月份我国CPI涨幅扩大,其中城市上涨4.2%,农村上涨4.7%;食品价格上涨10.1%,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5.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5%。
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价格中,除衣着类价格以及交通通信类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3%和0.5%外,其余六大类价格呈上涨态势。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3.7%,居住价格同比上涨4.9%。
环比看,10月份,我国CPI环比上涨0.7%。其中,城市上涨0.7%,农村上涨0.6%。分类别看,10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上涨1.1%,其中鲜菜环比上涨5.3%。
1至10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3%,已经达到今年宏观调控的目标临界值。其中城市上涨2.9%,农村上涨3.3%。分类别看,前10个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5%,居住价格同比上涨4.2%。
解读
食品价格上涨推高CPI
就CPI上涨的推动因素,盛来运解释,从结构来看,10月CPI上涨的翘尾因素是1.4%,比上个月多了0.1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是3.0个百分点,占68%,仍是这次涨价的主要推手。在新涨价因素中最主要的是食品类价格和居住类价格,食品类价格上涨10.1%,为CPI贡献了74%,居住类价格上涨4.9%,为CPI贡献了16.6%。
多重因素推高食品价格
除了成本推动和流动性比较充足之外,盛来运表示,还有两重因素推高食品价格。一个是来自于国外农产品涨价以及大宗商品涨价对国内的影响。另外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特别是原油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到了包括农产品在内的生产成本增加,尤其是在三季度以后国外的流动性进一步推升了价格。第二个因素就是自然灾害,仍然是多发、重发,10月份海南还在发洪灾,海南是很重要的蔬菜供给地,这些地区对今年10月份食品价格上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前物价属结构性上涨
盛来运表示,从价格上涨的各种影响因素和构成来看,目前价格上涨应该还是一种结构主导型的价格上涨。他也特别提出,10月份有一个情况需要注意,非食品类的价格也开始出现上涨,这个现象要引起重视,因为毕竟现在影响价格上涨的新情况开始出现。
每次新闻发布会,盛来运都有一个必答题,就是“您认为今年物价调控目标能否实现”,盛来运此次没有直接回答,只是一再强调物价上涨压力在加大,宏观调控压力也在加大。他再次提到了国外新一轮的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加大了我国的通胀预期,不过他否认中国自此进入全面通胀时代。“我想实现全年价格调控的预期目标,必须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到的目标和要求去做”。
各方声音
未来通胀压力恐长期持续
紧缩渐成朝野共识
昨天的数据发布后,记者采访多位专家时得到的共同信息是,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通胀上升通道,未来通胀压力将长期持续。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表示,CPI涨幅明显高于预期,显示中国已进入通胀上升路径。他预计到明年二季度,CPI增幅会超过5%,明年全年增速也在4%以上。“中国已结束了过去20年CPI涨幅不到2%的局面,未来的涨幅中枢会上移至3%到4%。”高善文认为。
澳新银行中国经济总监刘利刚认为,中国央行在数据公布前已经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显示了央行对通胀的担忧。但尽管如此,中国整体的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速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在这样的货币增速面前,未来的通胀压力仍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
与此同时,刘利刚认为,从目前的各种通胀指标来看,10月通胀数据尽管再创新高,但仍未见顶。由于价格上升趋势已经形成,控制通胀将成为较长时间内中国**面临的一项主要工作。中国发改委官员也在近期表示,未来几个月的通胀仍然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将通过各种手段来抑制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预期。
据媒体报道,昨天,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在一个论坛上表示,央行将持续关注流动性和物价,继续灵活运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
(本文来源:
京华时报。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京华网
http://www.jinghua.cn 作者: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