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Said Business School)的埃里克•图恩(Eric Thun)认为,在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这个国家得到的比它想要的更多。尽管中国众多私营部门的工业企业深知,市场自由化将让自己遭受来自外国重量级跨国企业更激烈的竞争,不过,他们——也包括其他人——没有想到的是,市场自由化也带来了大量的合作机会。
近10年之后,中国商业的研究者图恩和多伦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劳伦·勃兰特(Loren Brandt)在一个新的实地研究中发现,外国企业和本土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比人们以前预想得要多得多。目前看来,这种“竞争合作”将会给外国企业和本土企业的商业模式造成深远的影响。
图恩认为,这是中国国内市场近期增长过程中一个“不曾料到的结果”,一个令各方垂涎的大规模中层商品市场就此洞开。“这是个规模庞大的中层细分市场,出于不同的理由,外国跨国企业和中国企业都在奋力抢占这一市场。”他谈到。“双方都想挺进这一中层细分市场。”
就这一局面对企业、消费者以及政策制订者有什么意义的问题,在一篇题为《为中层市场而战:在中国发生的升级、竞争以及企业发展》(The Fight for the Middle: Upgrading, Competi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hina)的论文中(该论文不久将在学术期刊《世界发展》(World Development)刊发),图恩和勃兰特对他们的发现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析。在这篇与沃顿知识在线的访谈录中,图恩谈到了这个为时四年的项目的最重要发现,以及这些发现对远远超越中国范围的产业价值链全球化的意义。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