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速了方便食品对消费者习惯的培育及渗透,也受到了市场的追捧。一时间,各种网红方便食品产品也不断涌现,特别是自热类产品,比如自热火锅、自热米饭、螺蛳粉等新型方便食品销量井喷,而相比于传统的方便面,新品类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快速成长。
以颐海国际(01579.HK)为例,2017年5月颐海国际推出了海底捞自热火锅,并在此后推出多款自热食品,包括今年4月上线的酸辣粉和冲泡米饭,今年上半年,其方便食品业务收入6.7亿元,同比增长了95.9%;而统一企业中国财报中也指出,新推出的开小灶方便食品销售额增长数倍。
据研报预测,2019年国内方便食品行业规模为4500亿元,若按照年均复合增速6%计算,预计2025年可达到6300亿元。
而这一市场机会也吸引了更多的入局者,不但有餐饮企业德庄、小龙坎等,也包括传统的食品企业如今麦郎、来伊份,甚至互联网零食品牌都在布局方便食品品类。
但作为新生事物,新的方便食品品类依然处在野蛮生长阶段,缺乏标准来约束。在部分品类中,曾有行业企业推动了团体标准的制定,但团标本身并不具备强制性,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2019年上海市消保委曾对线下及网络平台在售的20件自热方便火锅产品进行了测试,其中6件样品在加热过程中底部变形,还有个别样品加热过程中会释放氢气,有爆燃的危险。
在大财来看,目前新的方便食品如自热火锅、螺蛳粉等,正处于从网红产品到“着陆”的阶段,但标准的缺失和滞后问题不容回避,比如自热产品的发热包,如果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对于产业发展本身也是一种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