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693 9
2010-11-14
2010年9月,距金融危机时隔两年,借着一本新书——《市场的逻辑》,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重新引起中国经济学界的关注。
“这是当代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件重要事情。”与张同属一个意识形态阵营的复旦大学教授韦森如此评价。
另一方面,在网络上,只要张维迎、茅于轼等一出场就开始“骂街”的网民,仍然有增无减,即便是那些曾经将张奉若上宾的一些**高官,近年也开始有意与张维迎保持距离。
张的公众形象,是中国改革取向变化的一个侧面。
1992年后,张比较彻底的市场经济主张,一度成为中国最大的显学,但2003年之后,随着科学发展观等新政策思路的提出,经过2004年“国企改革大争论”中网络民意的明显变化,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张维迎几乎在一夜之间,由一个万众倾听的改革派公共知识分子,变成了一个寂寞的学院学者。
但这未能改变张维迎的学术立场和主张。在被称为1929年以来最大危机的2008年危机后,面对世界各国**的市场干预和救市政策,也包括中国**的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张维迎顽强地坚持批判立场。
即便包括格林斯潘等大佬,在这场危机后都对市场本身的缺陷提出了批评,但张维迎坚持认为市场几乎是完美的:“没有弄清原因,就请求**干预”,“在许多情况下,**干预越多,问题越大;问题越大,对**的需求就越多,结果会陷入恶性循环”。
针对中国很多人认为引入市场机制会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说法,张认为恰恰相反,导致收入分配拉大的主要原因不是市场的扩展,而是**强势地参与了市场,越来越多地操控市场和统御市场运行,根本没有及时退出市场。
张维迎说:“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越高的地方,收入差距就越大。市场越开放,**干预越少的地方,收入差距越小。”——虽然这些论断与北欧的实践有悖,但张坚持认为,市场经济太容易让人们产生误解,所以需要有人去捍卫它。“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一定是市场经济的坚定捍卫者。”
尽管对眼下发生的一切,张维迎感到焦躁。“我很担心,我很担心”。一谈到中央**的宏观调控和经济刺激政策,他急迫地说。但对中国未来数十年经济增长的前景他依然乐观,并预计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或言“中国世纪”。
更多地让企业家发挥作用
南方周末:我将你的书读完,总体感觉浅显易懂,有点类似于市场经济学常识的普及读物。我留意您在书中提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取决于我们信什么不信什么,是不是可以解释一下,您现在推出这本书的用意?
张维迎:影响人类发展的都是思想,都是我们的理念。信什么不信什么,在这个时候,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我们怎么判断市场,看待市场经济,全世界都变成一个问题,对美国这些国家,问题可能不会很大,是因为制度已经相当的稳固,但是中国属于变革期间,变革期间你可以摇摆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改革开放都30年了,现在却对市场经济本身产生了怀疑,**控制越来越多,国有企业越做越大。如果中国企业家潜能无法发挥,中国可能就会停滞不前。
如果能够充分理解市场经济,理解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改革,包括缩小**控制资源的范围,减少国有企业的规模,更多地让企业家发挥作用的话,中国经济未来的活力,我觉得仍然是很强的。
南方周末:对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您持什么态度,乐不乐观?
张维迎:总体比较乐观,我们还是相信,经济有一种自身的规律,国有企业到最后,把国家的资源慢慢消耗差不多了,就很难得到支撑。中国目前国有企业控制上游,上游有垄断的企业链,继续下游的价值,如果这样讲,民营企业发展不好了,国有企业也会生存不下去。
这种情况这几年越来越严重。
我另外有一个预测,未来中国社会福利支出口子很大,用不了多少年,亏空就会很大,谁来弥补这个亏空?只好变卖国有企业。
南方周末:这会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有一些经济学家预测,2012年将是再次国退民进的开始?
张维迎:我不敢肯定这个,这个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政治体制本身,**本身的态度,第二是客观上经济的变化,好比1992年之后,为什么国退民进发展那么快,因为国有企业支撑不下去,大家都亏损,亏损超过盈利,后来民营企业的发展,外资的发展,经济环境好了,国有企业才又开始反扑了。
南方周末:您的意思是说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增长方式,是无法可持续的?
张维迎:真正支撑我们国家增长的不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进一步民营化,中国经济就会增长得很快,如果现在民营企业国有化了,经济就会停滞。
改革处在停滞期,在积蓄一种力量
南方周末:这也正如您书中的归纳,改革的步伐总是会走两步,退一步?
张维迎:这个有好多原因,人的认识有限,我们很无知,往哪走,只能在试探的过程中进行拓展;另外中国政治体制的格局,改革当中不同的力量,保守的力量在消减,一改革肯定会出点问题,保守的力量声音就更大了,这个时候可能就往后退,退了以后问题更大了,改革的力量又开始积聚。
南方周末:现在正是这样?如同1989年到1992年的这个价格双轨改革,也经历过同样的阶段?
张维迎:目前属于停滞期,也可以理解在积蓄一种力量,可能下一步又有一个高潮。现在中国改革从操作上讲,比原来要容易得多。过去国企很难民营化,但未来就要简单得多,转让股份就可以了。中国的国有大钢铁企业、石油企业,股份都可以变卖转让民间。
但这两年不要想有大变动。我们改革30年,时常会有一段时间的间歇期。某种意义上说,停滞的时间越长,爆发的力量越大。
南方周末:您不担心会像俄罗斯那样市场化之后又出现国有化的反复吗?前车之鉴也很多,人类也是很善忘的。
张维迎:我相信中国由于整体市场的力量,包括外资,民营企业的力量还是分散化越来越大。市场越来越开放,开放对中国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开放中国改革不可能成功,好几次改革面临夭折的时候,都靠开放来挽救。
南方周末:通过外力倒逼。
张维迎:总体来讲,现在还有一个好处,意识形态的这种力量相对变弱,而利益集团更强了。改革早期,意识问题的阻力更大,现在是利益主体的阻力更大。现在好多私利,都包装成国家利益。
南方周末:现在改革的阻力和以前相比,意识形态和利益集团这两种阻力哪种更大?
张维迎:我觉得可能利益集团的阻力更大一些。
南方周末:与1990年代初相比,那时困难更大一点,还是现在难度更大了?
张维迎:从一个角度看难度更大了,但另一方面也有有利的地方。1980年代的改革,下层的力量很弱,但现在有了市场之后,民间的、外资的力量不断增强,不断地去动摇旧的体制,跟那时候不同。
但也得看到,任何一个变革不要想着短期可以完成。好多坚持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都比较长寿,他们相信有一种自发的力量和自然的规律,你就不要被短期的东西所控制。这也是我过去在国家体改委的时候,慢慢悟出来的道理。
南方周末:您在文章也说到在大萧条的时候,凯恩斯和哈耶克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径,一个慢慢成为**的坐上宾,一个就逐渐被边缘化,变得很寂寞,到若干年之后,真理原来是在他这一方,有的时候要选择一条很寂寞的道路。
张维迎:思想的竞争是长期的,不是短期能看出来。最强的例子是孔子的儒家,几百年后才被承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1-14 11:17:02
张维迎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看看他说的话就知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1:28:49
我虽然个人不喜欢张,但是他强调要慎重对待ZF干预的见解还是有道理的。ZF要处理好其行为短期和长期的影响:短期内干预可能是合理并有效的,但是从长期来看就并不一定好。西方大佬对市场经济的反思不是要否定市场经济体制,而是要制定更好的补充机制来让市场发挥它应有的价值——毕竟市场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市场是万万不能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1:29:01
不知道他这个人怎么样到底,不过这个言论我还是支持的。。。
中国目前就是过国进民退的最好的例子,并且我也不看好这样的体制。
人都是有私利的,不能说中央**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都是瞎扯dan!~
只有在自己满足后才会想到别人,而中国人就是典型的贪心不足。所以还是老人说的话,靠人不如靠己。
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就是十分的好,而是大家都参与到里面,都是为了自己而工作,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共同富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1:34:26
纯粹扯淡,经济改革永远和政治改革是同步的就像人的两条腿,现在问题重重就又想推卸责任,说是没有政改造成的,没有政改能推出与以前全面相反的经济政策?哄小孩子吧。

说来说去只能说明以前的各种改革走偏了方向,应该拨乱反正而不是文过饰非。

这次又提出以公平、公正为原则进行各种改革就是对以前做法的否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4 11:50:47
个人不喜欢张  觉得他自己说的理论就是一派胡言  不过他很有个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