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与心的交流才是一种人类高级的交流,这有一种互相共情与互相融入的感觉。
人际间的交流分三个层面:一是语言的,相信耳朵。就是心里想的,通过嘴到达对方的耳朵,再到对方的心里,这种交流往往会发生许多的误解。因为大多数人心里怎么想,说出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个过程干扰的因素很多,如对语言的应用,面子观念,自尊,价值取向都会歪曲内心的本意。同样,耳朵听到的与我们对词汇的理解,想听的期待有关。想听甜蜜的,会把普通的关心看成冷漠,想听附和的声音会把好的建议和提醒当做讽刺。
二是行为的,相信眼睛。心里怎样想就怎样去做,将心比心,感受到累的滋味,看到对方累了就让她歇着,先把孩子安顿好,再把厨房的事务都担下来。知道情绪低沉的滋味,看到对方心绪不佳,承受一些埋怨而不辩解,等对方情绪改善后再作必要的解释。行为互动是一种相对不太容易曲解的交流,但还得日久见人心,有时候自认为好的东西对方不一定领情。
第三是心的交流,相信感觉。这是一种难以言述的共情和默契,表面上风平浪静,心与心之间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信息不必要说,也不必刻意去做,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尽在不言中。心与心的交流才是一种人类高级的交流,这有一种互相共情与互相融入的感觉。什么东西说出来就白了,轻了,含在口里,融在心里,心心相印那才是真正的交流。这种交流可以用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包容,欣赏,无条件接纳,感恩,全方位分享。增加自己的共情能力,发展彼此内心的感觉可以使你摆脱烦恼。
2
性是亲密等级中的最高等级,和谐的性会产生一种心理和身体的依恋,产生一种生命融入的感觉。
性爱是一个互相取悦的过程,首先是为对方想,让对方身心快乐,然后因为对方的快乐而快乐。在这个原则下,两个人都要主动让对方知道自己最愉快的方式是什么,大家各取所需。很多时候影响我们在性爱中取悦自己和取悦对方是一些不恰当的观念,身体本身是苛求或者可接受的,但观念认为不行,不妥。性生活中观念的禁忌越多,性爱的创造力越少,性爱中获得的满足也越低。性是亲密等级中的最高等级,和谐的性会产生一种心理和身体的依恋,产生一种生命融入的感觉。缺少性爱的婚姻爱的意味会淡一些。客观地说,性能力与性快感是需要培养的,刚开始的时候,摩擦并不能引发快感,除非你有很多自慰的经历。不管男女,自慰对性爱快感有一个很好的耐受训练,同时,自慰需要引入美好幻想,这些幻想激发精神的愉悦,这些愉悦与性器官的感受联系起来,人慢慢就具有了在摩擦中体验快感与满足的能力。
很多对性缺少兴趣的人是因为并没有在性生活中获益,缺少美好的体验,慢慢地性的需求被消退压抑。人对性的喜欢和痴迷并不是天生的,性快感是逐渐被性幻觉、想象、对痛苦体验的歪曲最终建构起来的神经兴奋弧。象征地想地里不结果实,跟土地没关,跟你是否愿意辛勤耕耘有关。
3
东方婚姻速配三规则
东方文化中婚姻的匹配性有三个很重要的要素:一是两个人都不能太完整,个性不能太独立,这和西方不同。西方人重视人与人的边界,东方夫妻不允许存在边界。人过于成熟对他人的依赖就减少,婚姻关系比较客气、尊重,爱情看起来好像是例行公事。婚姻是彼此所属与彼此融入,这是东方婚姻文化的核心。二是双方在社会功能上有一种互补而非相似。哑巴遇到聋子看起来不错,但不能互补。一个恋足的男子遇到大脚的天仙妹妹,婚姻也会不舒服。一个有拯救欲望的男人遇到一个非常依赖的女子会很不错,双方都得到一种心理满足。三是生活观、价值观、金钱观、子女教育观、审美观、享乐观、社交欲望、亲友关系等方面必须相似或者相容。观念不同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要彼此接纳,允许对方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也能在婚姻生活中保持自己娱乐的空间。把矛与盾统一起来,互相给予对方支持。如果婚姻满足了这三个条件,你就是嫁给好莱坞电影中那只黑猩猩,婚姻也会“相当的”幸福稳定。
4
性也类似一种禅,只有做到物我两忘,才能达到高峰体验。
性也类似一种禅,只有做到物我两忘,才能达到高峰体验。男女双方要实现现实的虚化,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性幻想。性心理专家鼓励有性压抑的人蒙上双眼,通过性幻想来激发对触摸的敏感和兴奋,所以性幻想的过程是性乐自我体验的建构过程,其内容只与本人有关,与现实无关。
人在少年时,性兴奋的建立是一种逐步获得经验的过程,第一次性的快感体验尤其会给内心留下一种印刻,在今后的行为模式中会无意识地去重复和模仿。你对青春朦胧期的性体验值得分析,那个时候,你的性反应可能还相当的幼稚,你的兴奋多半夹杂着自我幻想、道德的焦虑、害怕与反叛等等情绪色彩。事实上,所有人对第一次性体验都是刻骨铭心的,只有在不断的、足够的、新的体验刺激下,才会慢慢摆脱这种印刻,找到符合自我个性或品位的快感方式。
真正让人担心的是那些缺乏性幻想的人,没有幻想就没有激情投入,也难以获得“登天”的感觉。不过,客观地说还存在一种极端体验。精神分析把在性爱中不关心对方是谁,不关注对方感觉,只在意自己的感官体验的人的性行为描述为:“性交的本质是一种自慰,身体只是自慰的工具。”要在现实的爱与性幻想之间达成心理平衡。
5
在交流学中,差异的信息才是重要的
把自己的经验告诉朋友并不是错,问题在于听话的人是否有整理和接纳意见的心理能力。人们往往听到相反的意见会感觉自己被否定,有时明明知道对方是好心,但心里仍旧很不舒服。这样的思维与我们文化中什么都要分高下有关,我们善于说新的一定比旧的好,对新的事物的推崇总是建立在对旧事物的否定上。我们口头上强调中华文化传承,骨子里要分出香花毒草,让文化被阉割或干脆产生文化断层。要不然,今天的我们也许还能看到阿房宫或历代王朝的文化遗迹。如果有一天,我们学会说新的东西是旧事物诞生出来的婴儿,把旧事物看成是母亲,不是垃圾或敌人,那么,人们面对事物、朝代、主义、思潮、时尚变更内心会平和很多。
在交流学中,差异的信息才是重要的。与你想的一样说了等于白说,不能对你有些许的帮助。知道你想听什么就说什么,这是一种迎合,迎合的目的是控制你,不是帮助。自己有相反的意见,却不想干扰你,甚至附和你,那么这是脱责,不给自己添麻烦,也不是真心帮助。如果一个朋友肝胆相照,忠言逆耳,你要想到这个朋友为了帮你不顾及自己,这样的朋友可以深交一些。当然,这不包括那些只图口快,不顾及他人感受,喜欢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人的人。这也不是帮助,是独裁!
在交流中还有一个悖论情景,就是人类的普遍经验和个人的独特经验这个差异。人们在理解别人的时候,首先会通过自己的经验去理解,然后使用人类普遍性经验去解释,其实这样做会把交流变成曲解。心理医生经常面对这个悖论,比如处在特定情绪或感受中的人,如抑郁、边缘型人格障碍在沙盘游戏中摆出一些物件来展示他的内心世界,如果用普遍经验去解释这些物件的意义可能会大错特错,医生只能以好奇的心来询问每个物件对这个人特定的意义和象征,以此了解沙盘呈现的意义。在这时,个别的经验大于整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