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31 1
2010-11-17
下面是一段很有启发性的论述,节选自《国富国穷》 第二部分,虽说论述的是古代中国,是不是也跟我们今天的情况很类似呢?我不禁想到,假如互联网的萌芽不是出现于美国,而是首先出现于中国,会遭到什么样的命运呢?意识形态控制,遗祸无穷。


《国富国穷》 第二部分 第四章 发明的发明(5)
    然而,在技术和科学方面,中国仍然是一个谜——尽管已故世的李约瑟和其他人作了大量信息收集的工作来澄清这个问题。例如,这些专家指出,中国的工业比欧洲要早得多;在纺织业上,中国在12世纪时已经用水力驱动的机械纺麻纤维,比英国工业革命知道水力纺纱机和走锭精纺机早500年;而在冶铁方面,我们被告知,中国早就懂得使用煤块和焦炭作为燃料,在风炉里熔解铁块,到11世纪末中国已年产125000吨生铁——700年之后英国才达到这个标准。
    谜在于中国未能实现其潜力。人们普遍认为,知识和学识是逐步积累的:很显然,一旦一项先进技术为人所知,必将淘汰旧技术。然而,中国的产业历史却提供了一个技术埋没和倒退的例证。我们看到了中国计时技术的后退;同样,纺麻纤维的机械并未用于棉纺,后者从未达到机械化。而煤炭、焦炭冶铁也随着整个冶铁业弃置不用了。为什么呢?
    当前所有常规解释都不能使我们明白,为什么在繁荣和扩张的时代,中国的经济中缺乏技术进步呢?历史学家认为对西北欧工业革命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因素,几乎都在中国出现过,甚至社会阶级关系的革命至少在农村出现过,但它对生产技术并无重要影响。只是伽利略和牛顿的科学未曾出现罢了。但在短期看来,这无甚大用。如果中国人拥有和发展了像17世纪欧洲那样的对实验和开发的狂热,他们很容易在原始机械的基础上设计出高效的纺织机械……蒸汽机的发明并不容易,但对在宋朝就发明出利用活塞的“二踢响”的中国来说,这并非不可逾越的困难。关键问题在于,中国没有人进行尝试。在大多数领域里,农业是个重要的例外,早在科学知识的匮乏成为严重障碍之前,中国的技术发展就停步不前了。
    为什么呢?汉学家提出了一些部分的解释,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有:1比鄙僮杂墒谐『筒权制度。中国**时常干涉私营企业——接管获利颇丰的行业,禁止另一些行业,操纵价格,索取贿赂,没收私人财富。其中的一个打击目标是海洋贸易,在**的宫廷看来,这是一种分离性的力量和收入不均等的源泉,更糟糕的是,它鼓励移民国外。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时,国家试图禁止海外贸易,禁海达到顶峰。禁止导致逃税和走私,走私引起腐败(保护费)、没收、暴力和惩治。拙劣的**扼杀创造力,提高了交易成本,将才智从商业和工业中引开。
    2鄙缁峒壑倒邸R晃恢名的社会历史学家(历史社会学家)认为,性别关系是一个重大障碍:例如,妇女基本上困于家庭事务,使得以工厂形式发展获利的机械纺织业不可能出现。与中国妇女显著不同的是,欧洲和日本妇女可以自由出入公共场所,在外工作,攒得嫁妆或增加家庭收入。
    3杰出的匈牙利—德国—法国汉学家艾蒂安·包拉日强调大环境的不同。他认为中国技术未能得到发展是极权主义控制造成的后果之一。他没有从水利工程导致中央集权的角度解释这一大环境,但是他看到了一些因素:缺乏自由,习惯势力,以及被视为哲理的舆论。他的分析值得我们复述:
    ……如果人们理解,极权主义就是国家及其行政机关和官吏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毫无例外的全盘控制,那么当时的中国就是一个高度极权主义的社会……没有哪一个私人的首创性、没有哪一项公共生活的活动能逃脱官方的监控。首先是整整一系列的国家垄断,大众消费品,如盐、铁、茶叶和酒的贸易,以及对外贸易,都由国家垄断。教育也被小心翼翼地垄断起来。实际上还有文字的垄断,或者说出版的垄断:任何非官方的文字作品若未经审查,就没有什么希望传到公众的手中。可是国家的可怖权势、官僚机构的无限权力所影响到的范围还更加广泛得多。人们穿什么衣服有规定;公共建筑和私人建筑(房屋大小)有规定;服装是什么颜色、听什么音乐、怎样过节日——全都有规定。有出生和安葬的规定,天佑的政权明察臣民从生到死的一举一动。这是一个文牍和骚扰的制度:无穷尽的文牍,无穷尽的骚扰。
    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给人类作出过那么多的贡献——丝绸、茶叶、陶瓷、造纸、印刷等等。倘若没有那令人窒息的国家控制,这样的聪明才智无疑会使中国更富裕,也许早已使它迈进到现代工业的门槛。正是国家控制扼杀了中国的技术进步。这不仅表现在凡是违背或似乎违背国家当局利益的事物均被扼杀于萌芽状态之中,而且也表现在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观念所牢牢树立的习俗。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对任何创新都表示怀疑,任何非奉命提出和预先经过批准的倡议都不会被接受,这种抱残守缺的氛围不利于自由探索的精神。
    简言之,没有人尝试。何苦去尝试呢?
    不管这些因素如何混合,结果却是出现了孤立的首创精神和西西弗斯西西弗斯(Sisiphus),希腊神话中的古希腊暴君,他死后坠入地狱,被罚推石上山,但石头在接近山顶时又滚下来,于是再推,如此循环不止。比喻艰苦而无尽头的往复活动。——译注似的间断二者并存的奇异模式——上升,上升,上升,而后下降——社会仿佛是被悬挂于丝绸的顶棚。结果——如果不是目标的话,是不变中的变化,或变化中的不变。创新只被允许(只能)走那么远,不得再多走一步。
    欧洲人遭遇的这类干涉要少得多。相反,在这几个世纪,欧洲人进入了一个令人兴奋的创新和竞争的世界,它向既得利益提出挑战,令保守主义势力震撼。变化积少成多;新事物传播迅速;新的进步意识代替了陈旧的、对权威的尊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1-17 17:15:59
不错,很有启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