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做一份关于转基因食品态度和购买意愿的问卷预调查分析,这份问卷是参考了国外比较成熟的调查问卷来设计的,不过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程度的差异,导致这份问卷的国产化过程比较坎坷。
    我先来说一下设计的情况,首先进行文献综述,理清思路,参照国外成熟的调查问卷进行翻译,好家伙,一共88题,接下来开始预调查,动员学生广泛参与,一共调查了100多份。根据吴明隆书上的介绍,“预调查的人数应该是包括最多项之“分量表”的3-5倍”,同时在进行因素分析的时候,不少学者均赞同“因素分析要有可靠的结果,受试样本数要比量表题项数还多”比如说,一个分量表有40个预试题项,则因素分析时,样本数不得少于40人。我们这一份问卷中实际上包含了三份调查问卷,其中对多的一份问卷包含了10个分量表,按照上述原则的话,我们100多份调查问卷也是够的。
    问卷回收上来,提出缺失问卷,同时在预调查过程中还发现了不少翻译过程中由于是翻译的,导致部分语句不通,或者由于没有按照中国人的说话方式导致读起来比较拗口的现象,在预调查的过程中基本上一一发现了这些问题,并及时进行了修改。
    接下来,开始组织学生将数据全部录入,开始进行预调查分析。开始进行删除题目的环节,我们首先要分析分量表题目与题目之间的相关性,其次分析分量表的效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如果主成分分析通过,KMO值达到要求,则进行信度分析看alpha值有没有达到0.65以上,结果在做到其中一个分量表的时候,主成分分析与信度分析之间总是有一个不满足,想来想去找不到原因,再一看原始录入的数据,原来调查问卷中的反向题没有检查,很多问卷中的反向题已经告诉我们这位被调查者并没有认真填写这份调查问卷,晕,真是太大意了,怎么不检查问卷填写的有效性呢。于是又回头检查有效问卷。看来,老外设计的分量表中涉及不少雷同的问题,如果变成反向题,真是一颗颗地雷啊,专门炸那些不认真填写调查问卷的人。今天的工作看来只好中断了,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