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若干问题
刘国光 2010-11-4 16:15:55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内容提要:本文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包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不同于其他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计划的,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些问题,关于收入分配改革等。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收入分配
作 者:刘国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
人们通常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这是不错的。人们又通常讲,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就是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般地讲,这也不错。但是要分析,广大人民是划分为阶级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这样。现阶段,广大人民除了广大工农劳动人民,还包括小部分剥削阶级。应当说,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不能代表剥削阶级的利益,只能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如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怀和照顾一部分剥削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合法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正当利益,以团结他们为革命和建设而努力。不能无条件地毫不动摇地毫无限制地支持剥削阶级。绝对不能为了牵就或成全他们的利益而损害劳动人民的利益。贫富差距的扩大,两级分化趋势的形成,就是这种损害的表现。这是同马克思主的立场与共产党的宗旨格格不入的。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也要贯彻这个立场,处处不要忘了这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在于它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运用的基本方法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把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统一起来。过去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一般采用规范方法。学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社会主义经济“应该怎样”,从给定的前提中合乎逻辑地推出结论。现在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时,当然也不能不关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应该怎样”的规范,但首先要分析清楚初级阶段的经济“实际上是怎样”的问题,即对客观存在的事实及其内在联系和规律表现予以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说明。没有这种分析说明,就不可能对它面临的问题有明析的概念和提出可行的方案。我们要注意经济学教学中的一个现实,即实事求是的实证分析,要比规范原理的说教更能够唤起学习热情和探索兴趣。为什么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学教材能在社会主义国家大行其道,吸引了不少学生,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却在课堂里被边缘化,甚至被学生讲嘲笑。我想,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上存在的缺点,可能有一定的关系。我希望有关教材能在这方面有所改进,比如说增加一些定量分析,用方块事例解说一些经济原理,等等。以达到更有效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