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740 10
2010-11-19
2010年11月19日 06:47 来源: 红网
 1美元到底能在美国买什么?陕西媒体从业者魏雅华女士大约刚从美国回来,忍不住回答了这个问题。想不到,11月18日的《中国青年报》和《新京报》同时刊用,只不过一个用了1000余字,一个用了500余字。基本答案如下:
  1美元在美国能买到的东西,可以是以下选择中的任一项:方便面8包;橙子十来个;一瓶炒菜油;一瓶蚝油;一盒鸡蛋(半打);一瓶牛奶;一包青菜;还有一个微型收音机;三碗桶装速食面,一袋葵花子;一副手套;一个锅铲;一个咖啡杯;一个盘子;一个儿童用带吸管的杯子;厨房里用的手巾一卷;一包核桃仁甜食;1个很精美的工艺品篮子;4卷卫生纸;洗碗剂一瓶;清洁玻璃剂一瓶;一盒室内用固体芳香剂;挺大一瓶可乐饮料(1升);1小罐香肠罐头;一大袋饼干;1包糖;4支中性笔;1包283克的果味胶皮糖;4节5号电池;一包创可贴;一把剪子;1副扑克;一包肉干;一包口香糖。
这30多种商品肯定不全,但是魏女士就列举了这么多。当然,我们知道1美元相当于人民币七八块,可要从美国人的人均收入来看,就会知道这一美元所占的比例叫人多么难堪。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可支配年收入为1.1万元,美国人均收入是4.2万美元。一比较,美国人均收入相当于中国人的30倍。人家挣那么多,花1美元竟然买到这么多东西,与我们相比简直天壤之别,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知道这与我们税负有没有关系。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每年的税收增长都是两位数,远远高于GDP的增幅。而且,有些地方税收增长可以翻番,在一些县区增幅都在百分之三四十以上。税收的高幅增长背后就是企业税负沉重。在一些垄断行业,交了税,为了利益最大化,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把产品价格定得高高的,出奇的高。电费、水费、油费、话费、路费等等哪一个都是贵得吓人。不能不说,我们把辛辛苦苦挣来的每一块铜板的三分之二都捐了出去,做出了巨大牺牲。
  当年,计划经济那阵,“剪刀差”让社会严重分化,城乡“鸿沟”不可逾越,“双轨制”让领导批条价值万金。如今看来,对于那些动辄出国的人来说,这张批条变成了护照,本质上都一样,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请记住一点,即便是那井喷出国者,也永远是国人的极少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一生都要在国内活着消费捐钱。
  感谢魏女士让我开了眼,她也纳闷:我们在美国买中国货,比在中国买中国货还便宜。我们的价格体系到底怎么了?美国人又是如何梳理他们的价格体系的?但愿这样的问题能够引起世人的关注和忧虑。

中国百姓的收入何时能够赶上美国人的收入?美国职工平均年收入在4万-5万美元,中国2009年城镇非私营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2736元人民币,美国职工差不多是中国平均工资的10倍
  国家发改委专家刘福垣在抛出“物价涨几个点无需着急,中国要想成为强国必须要有三高:即物价高、人价高、钱价高”观点受到质疑后,11月3日在接受新闻晨报记者采访时又说:“物价不涨也不行,咱们就算涨40年也赶不上美国的物价。”“目前中国不存在通货膨胀”。
  此言一出,雷倒众人一片。中国物价真的涨40年也赶不上美国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驳此言论不需多么深奥的理论功底和多么周密的论证,只要把美国目前物价情况摆出来,一切都大白于天下。环球网近日发表了一篇“中美物价对比哪里生活更便宜”的文章,笔者与大家共享,兼驳“物价涨40年也赶不上美国”的谬论。
  从纽约市看美国的物价,生活消费类:在华人超市,活螃蟹海鲜,一打12只任你挑,价格从5.99-12.99美元,根据季节质量而变。猪肉,猪排骨0.99美元一磅(一磅大约等于0.51市斤)。日用类产品:一双意大利皮鞋,50至100美元左右,一双耐克和阿迪斯平均60美元左右,Couch包也可以卖到60美元一个,LV在这里也不是很贵。一家三口在美国,如果不出去吃喝,一般的日子,每个月差不多300美元就够了。
  这位长期居住在美国纽约刚回到中国重庆老家住几天后的人士感受到,真的没想到中国物价涨那么快,从物价绝对价格对比上,除了蔬菜等极少数产品稍微贵过中国外,大部分商品与中国差不多甚至更低。
  根据这篇报道可以看出,不要说40年,就是现在中国和美国哪个物价更高都很难确定。

中国百姓的收入何时能够赶上美国人的收入?美国职工平均年收入在4万-5万美元,中国2009年城镇非私营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2736元人民币,美国职工差不多是中国平均工资的10倍,中国如果加上私营企业平均工资会更低。
  是美国收入1/10的中国百姓,却要承受与美国几乎一样的物价,百姓生活负担之重可想而知。其实,真正能够对比的是,物价水平占收入水平的比重,即:物价收入比高低才真正具有可比性。比如:电价,2008年世界主要国家居民千度电价分别为:德国263美元、英国231美元、日本176美元、法国169美元、美国114美元、韩国89美元以及中国69美元。从横向比,中国的电价无疑在国际上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如果将这些电价数字与当地的人均国民收入进行比较,则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按2008年德国人均国民收入42440美元计算,其千度电价占人均国民收入的比例为0.62%,美国的这一比例为0.24%,相比之下,中国则为2.49%。从相对价格来看,中国的电价是德国的4倍多,是美国的10倍左右。这就使那位从美国纽约回来的人士一再强调:千万不要用美元和人民币来比,用乘七之后的数来对比物价,因为人们在美国挣钱,在美国消费,1美元和1元人民币实际上是一样的意义。这实际上就是购买力平价理论。如果照此比较中美物价,中国物价已经比美国贵许多。
  从物价绝对数比较,中国与美国差不多;从购买力和物价收入比对比,中国物价已经远远高于美国。因此,专家的“就算涨40年也赶不上美国的物价”完全是一派胡言。至于中国目前是否存在通货膨胀问题,除非专家不食人间烟火,或者钱多到压根不在乎物价,否则就是睁着眼说瞎话。
  当前,一部分专家对抗民意,又是要提高通胀控制线,又是把自己对物价不算高的感受强加给普通百姓。这是面对通胀步步逼近,束手无策、黔驴技穷的表现,还是有别的目的?在中国物价直线走高,通胀呈现加剧之势时,出现这样一种思潮是相当危险的。因为,他既脱离了普通百姓的真实感受,贻害广大民众,又可能极大地误导决策层决策。这样不着边际的专家言论值得警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1-19 19:33:22
中国百姓的收入何时能够赶上美国人的收入?美国职工平均年收入在4万-5万美元,中国2009年城镇非私营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2736元人民币,美国职工差不多是中国平均工资的10倍,中国如果加上私营企业平均工资会更低。

  是美国收入1/10的中国百姓,却要承受与美国几乎一样的物价,百姓生活负担之重可想而知。其实,真正能够对比的是,物价水平占收入水平的比重,即:物价收入比高低才真正具有可比性。比如:电价,2008年世界主要国家居民千度电价分别为:德国263美元、英国231美元、日本176美元、法国169美元、美国114美元、韩国89美元以及中国69美元。从横向比,中国的电价无疑在国际上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如果将这些电价数字与当地的人均国民收入进行比较,则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按2008年德国人均国民收入42440美元计算,其千度电价占人均国民收入的比例为0.62%,美国的这一比例为0.24%,相比之下,中国则为2.49%。从相对价格来看,中国的电价是德国的4倍多,是美国的10倍左右。这就使那位从美国纽约回来的人士一再强调:千万不要用美元和人民币来比,用乘七之后的数来对比物价,因为人们在美国挣钱,在美国消费,1美元和1元人民币实际上是一样的意义。这实际上就是购买力平价理论。如果照此比较中美物价,中国物价已经比美国贵许多。

  从物价绝对数比较,中国与美国差不多;从购买力和物价收入比对比,中国物价已经远远高于美国。因此,专家的“就算涨40年也赶不上美国的物价”完全是一派胡言。至于中国目前是否存在通货膨胀问题,除非专家不食人间烟火,或者钱多到压根不在乎物价,否则就是睁着眼说瞎话。

  当前,一部分专家对抗民意,又是要提高通胀控制线,又是把自己对物价不算高的感受强加给普通百姓。这是面对通胀步步逼近,束手无策、黔驴技穷的表现,还是有别的目的?在中国物价直线走高,通胀呈现加剧之势时,出现这样一种思潮是相当危险的。因为,他既脱离了普通百姓的真实感受,贻害广大民众,又可能极大地误导决策层决策。这样不着边际的专家言论值得警惕。

二、不同的制度,不同的交易费用

  最近,《新京报》的一则报道[①]援引一些专家的观点,认为是中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导致了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外更便宜。经过若干次调整,中国出口商品的综合退税率从当初的9.8%提高到了现在的13.5%,部分商品高达17%。一些专家认为,出口退税相当于**给予了一些出口商品补贴,因此这些商品的成本和价格就可以低于国内同类商品。我认为这个观点缺乏说服力。首先,即便扣除退税补贴,美国商品仍然比中国商品便宜许多,这多出来的这些价差如何解释呢?其次,虽然这些出口商品享受了中国**的出口补贴,但是美国**还要对它们征收进口关税。假设美国关税与中国持平,那么一减一加,也算抵消了。

  根据我自己的观察,我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这种逆向的价格差。

  第一,品牌效应。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下,产品的价格等于成本加上行业平均利润。因此,假如两种商品成本相同,而价格不同,那么一定是市场结构不同导致利润不同。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产品的利润相对微薄;在供不应求的市场,产品的利润相对丰厚。这是最直接的一个解释。以广受中国女性欢迎的Coach包为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消费潮流是跟着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有一句话说,西方国家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中国女性觉得Coach包时尚、潮流,把拥有这种名牌包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因此导致中国国内的Coach包奇货可居,自然供不应求,从而使品牌拥有者获得暴利。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美国,Coach虽然是皮包名牌,但是最多总体上只能算二线品牌,真正的一线品牌是Gucci(古奇)和LV(路易威登)。Coach是美国本土名牌,Gucci是意大利名牌,而LV是法国名牌。和大部分奢侈品一样,真正领先潮流的产品还是在欧洲,而不是在美国。一个朋友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如果说Gucci是王府井大饭店,那么Coach只能是人大西门旁边的天使食府。美国人买Coach包,就好比买家用电器。因此,Coach包赚不到美国人的超额利润,只能去赚中国人的。其实,即便是Coach包,也分流行款式和普通款式。在outlet这样的打折直销店销售的,往往是普通款式,而流行的款式是不会立即打折出售的。这就造成一种错觉,中国人以为在美国捡了大便宜,其实就是捡了便宜货。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等运动类服装和鞋子,也符合类似的逻辑。

  一个相关的问题是,像Coach包这样的产品,怎么说也算名牌,为什么它们在美国就赚不到暴利呢?我认为,这个美国的产业结构有关。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一旦一个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或者创新产品在竞争中胜出了,它就可以通过收购其他企业进行大规模扩张,因为其他企业根本不能生存下去。所谓“赢者通吃”其实就是充分竞争的必然结果。经过长期的生存竞争,每个行业就只剩下少数几个品牌可以相互抗衡。例如,运动服装业由耐克和阿迪达斯平分天下,碳酸饮料业由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分而治之,而皮包业由Gucci、LV、Fendi和Coach四强称雄。优胜企业一旦建立了品牌声誉,大举扩张,有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成本自然降低,因此售价也相应降低。例如全球500强老大沃尔玛连锁店,靠的不是高利润,而是薄利多销。但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很多国有企业亏损却不能退出,很多私营企业盈利但没钱扩张,资源存在很大程度的误置,从而难以形成大品牌、大扩张、低成本、低利润的良性循环。因此,同样是名牌产品,但是其在美国的品牌溢价低于在中国的品牌溢价。然而,如果一种中国制造的产品不是美国名牌,但在中国卖出比美国更高的价格,就需要有其他解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9 19:33:46
第二,交易费用。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决定交易费用。因此,同样的产品,即便生产成本相同,在不同制度的国家也会有不同的交易费用,从而形成不同的总成本。假定品牌的溢价完全一样,交易费用更高的国家就会有更高的产品售价。这里的交易费用主要指**对市场的维护成本。假设广东东莞一个工厂生产了一批衬衫,它可以选择通过海运出口到美国,也可以选择通过陆路输送到北京。别看广州到北京相对较近,但据说有人做过比较,发现大陆沿途的各种收费和行贿所带来的运输成本居然超过了出口到美国的费用!我相信这不是天方夜谭,只要想想一路有多少收费站就可以理解了。其实,运输费用毕竟是确定性的,而更多的不确定性来自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在关系横行的中国市场,一个工厂要拿到国内企业的订单,要花多少时间和财力去请客送礼?好不容易拿到订单,又要花多少时间和财力去拿到货款?相反,跟外国企业做生意,只要对方考察后确定了合作关系,一纸传真往往就解决了问题。与国内企业打交道的这些“攻关费用”,其实都要算进生产成本里。因此,简单地说同样的产品有同样的生产成本,这对国内销售企业很不公平。正是国内市场的不透明、不规范、不合理导致了高昂的交易费用和制度运行成本,从而侵蚀了国内产品的利润空间,价格只能水涨船高了。

  像联想公司出品的Thinkpad笔记本电脑系列产品,被从IBM公司手里收购过来后,完全是在中国生产的,现在也不是美国名牌,但是其价格在美国还是相对便宜。品牌溢价不能完全解释这个现象,因为中国消费者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多数会偏好惠普、戴尔、苹果等外国品牌。我认为这个例子典型地体现了交易费用的差别。联想在国内是做贸易起家的,应该说在渠道方面投入了巨资。但是它是在中国,而且很多生意是和**部门合作,因此销售成本、货款回收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必定不低。在美国卖电脑就相对简单了,企业只要与合作方签订了协议,大部分交易都是通过网站进行的。消费者要买电脑,先上网查看,然后打电话或通过电子商务系统预订,并且在线付款,然后等着邮政或投递部门送货。如果消费者不满意,可以在一定期限内无条件退货。哈佛大学科学综合楼地下室有一个电脑专卖店,只有两三个员工,周一到周五的白天上班,里面的货物大部分是展品,拿货需要网上或电话预约。我想买一根Thinkpad的电源线,他们都说没有,让我直接从网上订购。中国消费者也许不习惯这种“非人性”的服务,但是对于厂家和销售商来说,成本就大大地降低了。要知道,美国最贵的就是人力服务了,因为人少。

  第三,知识产权。前面提到的交易费用都是看得见的直接成本,可以直接计入价格。但是有一类成本是无法直接计算却必须包括在最终价格里的,这就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成本。名牌产品之所以有溢价,主要是因为它品质更好。崇高的品质来自于企业持续不断的创新和巨大的人力和物质投资。如果一个国家缺乏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企业就不敢冒险去创新,而只能去生产那些短平快的产品,获取短期薄利,或者干脆帮外国品牌代工,拱手让出大部分利润。美国有微软这样伟大的企业,是因为美国有保护知识产权的完善法律。微软曾经和美国三十个州以及联邦司法部对决公堂。要是在中国,按我一个大学班主任的话说,“一个派出所就可以把它灭了”。如果**能保护好企业的知识产权,市场上就不会有那么多假冒伪劣商品,优势企业就可以实现市场扩张,从而像美国那样形成规模化生产,并最终通过降价让消费者得到好处。去年夏天我到苏州出差,看到当地很多丝绸小店出售“手工刺绣”。其实,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那些手工作品都是摆设,真正出售的全是机器生产的。大家都知道这是机器生产的,想卖高价是很难的,因此几块钱就可以买一幅。当大规模的机器产品占据了市场时,企业即便想生产出高品质的手工产品,又有几个消费者会相信呢?去年年底,我在日本东京成田机场转机,发现机场商店出售一些日本人手工制作的刺绣,上面标有手工制作的官方认证,一块手帕大概要卖几百元人民币。两厢对比,令我感触很深。这几百元的价差,其实就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成本。如果**不能有效地保护本国产品的知识产权,不仅本国产品难以成为名牌产品,而且还将沦落为他国名牌产品的打工仔。特别是当前,“山寨文化”盛行,国人不以侵犯知识产权为耻,反以为荣,只顾短期利益,必然失去长期市场。是的,文化因素,这正是我要谈的第四个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9 19:34:08
第四,消费文化。中国人大概是穷怕了,所以一旦有钱,一定要炫富;即便没钱,为了表现得有钱,也要花大代价去炫富,这是一种畸形的文化。据说,很多在校读书的女生为了买一个LV的皮包,可以忍痛挨饿吃几个月的方便面。很多公司的低阶白领,领了工资就去买奢侈品,特别是皮包。想想看,假如一个普通职员有一天也买了一个Coach包,那么她的主管必定要扔掉以前的Coach包去买一个更贵的Gucci包,然后高层上司看到中层主管居然拿她一样款式的皮包,就不得不去买更贵的高档皮包了。这种盲目的、单一标准的攀比,正是收入不高的中国在奢侈品市场不成比例地大肆扩张的文化背景。去年由于金融危机,LV在全球的市场都在萎缩,但是在中国的市场却爆炸性地翻倍增长了。毕竟,有那么多中国人要炫富,有那么多中国人要送礼,真金白银盆满钵满也就不奇怪了。美国人也攀比,但他们更喜欢比不同。你有这种东西,我非得有另一种东西。这种追求个性的文化,杜绝了“全民都买LV”的低俗文化。原载《经济学家茶座》2010年第4辑(总第48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①] 《中国制造国外更便宜,专家吁下调出口退税率》,《新京报》,2010年5月5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9 19:35:25
为什么CPI严重背离公众感受

  据媒体报道,由于近期物价飞涨,港元对人民币连续贬值,风行近30年的港人北上购买日用品热潮,因为部分深圳市民赴港购买生活必需品而戛然而止。

  据深圳市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深圳市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了3.8%。这样的结果,显然无法解释深圳市民赴港购买生活必需品的现象,如果不是深圳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已经高于香港,深圳市民绝对不会舍近求远,跑到深圳去购买生活必需品。

  那么,为什么有关部门公布的CPI数据与居民的实际感受以及实际情况相差如此悬殊呢?CPI是否已经背离了实际情况呢?

  从理论上讲,生活必需品不是CPI的唯一组成部分,在CPI中,还包括其他生活资料、消费品的价格,但是,对老百姓来说,生活必需品才是他们最需要关心和注意的问题。哪怕生活必需品价格只是发生了细微变化,也会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正因为这样,有关部门决不能对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变化有丝毫的放松,尤其不能用CPI的小幅上涨来掩盖生活必需品价格大幅上涨的事实。如果生活必需品价格涨得脱离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就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遏制价格上涨。

  目前,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价格和收入两大指标,经常遭到质疑。CPI价格指数呈现出数据反映的情况严重低于公众的实际感受,而收入指数则高于公众感受的现象。

  众所周知,香港无论是居民的收入水平还是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公共设施等水平都远高于深圳,但是,深圳的居民却反过来到香港去购买生活必需品,这样的反差,难道不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吗?

  事实上,今年以来先后出现的大蒜、绿豆暴涨,已经敲响了警钟。虽然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定措施,但从总体上讲,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一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在CPI中没有得到反映。
  对价格问题决不能再掉以轻心了,也不能只把眼睛盯在CPI上了。严格地讲,公众在价格问题上与经济数据之间存在的感受差异,实际上就是对通货膨胀的认识差异。对这种差异,相关部门一定要心中有数,未雨绸缪。
作为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直接干预货币市场的分支机构,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近期宣布将在2011年6月底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这意味着市场上将在半年时间里新增等量的流通货币。

  这是外号“直升机”、宣称必要时会通过“撒钱”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第二次启用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不啻于给国际货币市场砸下了一个颗重磅炸弹,令世界舆论哗然。

  G20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所达成的“避免货币战”的协议墨迹未干,G20首尔峰会召开之前,美国带头食言,使协议成为一纸空文,其经济政策的诚信也瞬间化为乌有。德国、巴西和南非等国纷纷加入对美国声讨的行列中,中国外交部和财政部分管对美事务的副部长也双双进行了立场强硬的公开表态,要求美国切实采取负责任的货币政策。

  只见它滥发货币,不见它物价上涨

  在一个无**状态的国际体系中,每个国家的政策毋庸置疑都是首先服务于本国的利益。**所垄断的两项特权:一是施行暴力,二就是发行货币,而这两项权力也最容易被以各种“正当理由”滥用。

  通常而言,**滥发货币都是以促进经济增长为借口,但它首先伤害的是本国民众的利益,因为它直接导致普通百姓购买力下降,手中财富缩水。正因为如此,西方国家专门设计了独立的央行制度来防止**滥发货币,美国严肃的经济学家也都对**通过增发货币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持高度的警惕。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流行的货币主义学派,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大力鞭挞,将**滥用货币政策作为罪恶之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9 19:35:44
但本世纪以来,美国**频繁增发货币,导致整个世界的流动性过剩,但为何没有在国内招致普通民众的反对呢?在美国这样一个选票高于一切的政治环境中,理解这一点尤为重要。

  市场上货币过量最直接的效应就是物价上涨。但是,多年来,在美国的日用商品市场上,普通老百姓很少能感受到物价的上涨,**的货币政策也并不会影响美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在美国生活过的人都会有切身的感受,美元非常经花,去超市进行一趟大规模的日用品采购,花不了多少钱。

  美元诞生100多年来,美分作为最基本的货币单位,仍然在市场上流通,美国物价的稳定可见一斑。美国物价能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使得美国的普通民众对货币政策并不敏感。

  相反,美国**增发的货币以各种社会福利的形式返还到民众手中,这进一步提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比如奥巴马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花的增发的美元。不仅如此,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大量的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因此,全球所有的美元持有者都共同分担了美联储增发货币所带来的成本,而增发美元所带来的铸币税却只有美国独自享受。

  在中国,却是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情况。今年以来,虽然**极力控制国内的物价,但是食品等基本生活资料的价格普遍上涨,民众抱怨的呼声越来越高,调整货币政策的压力剧增。

  很多学者将美国滥发货币导致世界大宗商品物价上涨作为解释本国通货膨胀的重要理由,中国也不例外,很多学者强调美国因素所导致输入型通胀是中国物价上涨的根本动力。但这种观点完全不能解释,美国的货币政策何以没有在其国内造成通胀反而在中国造成了通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