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琦
在经济风云突变、资本暗流涌动的当今社会,又有几人能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上月初,受一证券从业人员蛊惑,开通了证券交易账户。我自恃十年前便精通K线图、熟悉三大表,于是,毅然倾注所有积蓄,开始涉足股市。在仅仅享受一个月的欢快后,我便遭受了首次滑铁卢,本周之内,我的股票市值骤减近20%,实在令人扼腕痛惜。痛定思痛,我甚至开始思量中国股市的未来,以决定我的“血汗钱”何去何从,也由此触发了对当前宏观经济的臆断。
近期,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呼声此起彼伏,愈演愈烈。事实上,其增长幅度已创出2005年汇改以来的新高。人民币持续走强和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单边预期必然导致全球热钱的疯狂流入。然而,这些热钱的终极目标并非赚取微不足道的汇率利差,他们盯准的是中国持续升温的固定资产与变现能力强的大宗商品。正是这些热钱的推波助澜,我国在经历了楼市疯狂之后,接二连三地上演了“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苹什么”之类的农产品飙价闹剧。
然而,由于中国现行的外汇政策,近千亿外资的涌入,必然导致人民币的超额发行。另外,我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必然加大资金的需求量。在两者的共同推动下,通货膨胀也就在所难免了。最近有关部门透露,截止今年9月末,国家超发货币43万亿元,更有媒体声称,这个数据应该为57万亿元。倘若真是如此,CPI上涨4.4%,确在情理之中,也是可以接受的了。
但必然注意的是,人民币升值与国内通货膨胀是属于两个层面的问题。对海外游资来说,他们的目的不是在中国购买生活必需品或生产资料,而是投机性赢利。他们最终会兑成外汇以实现资本撤出,故而也就不会在乎通货膨胀带来的购买力下降问题。但国内居民却不同。一旦发生通货膨胀,手中持有的货币就会出现购买力下降,从而弥受经济损失。因此,人们更倾向于保值增值的投资行为,如按揭购买房地产或其它固定资产,购买黄金、进入股市等。
为抑制通货膨胀、抵制流动性过剩,维护国计民生,中国**近期提高银行准备金率,进一步紧缩银根,并在时隔34个月后首次加息。然而,两大举措都又会增加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推动热钱进一步涌入。政策取舍之间,中国**似乎也患得患失、顾前思后。
当然,无论是境外游资、还是民间资本,他们都梦想找到能迅速实现资本增值的投资渠道。再看中国市场,由于长期的行政计划干预,我们诸多领域均处于**管制之下,抑或是市场化程度不高。因此,资金的投资领域也是屈指可数,不外乎是股市、楼市、大宗商品、期货等。
当前,楼市正处于国家政策的风尖浪口之上,从中央到地方,无不实现极为严格的管制政策,自然已失去了投机的价值。而农产品、大宗商品类,在经历几次轮番炒作之后,价格已经形成泡沫,并引起了管理当局的警惕,热钱也不敢再轻举妄动。而股市一向是中国**精心呵护并大力扶持的资本平台,也是相对活跃自由的交易市场。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管理当局估计很难再做出像2007年5月30日大幅上调印花税导致股市暴跌、股民遭殃的鲁莽决策了。如此看来,唯有股市才是这些游资大显身手、放手一博的巨大舞台。既然有大规模的、异常活跃的资金捧场,我们又何必担心股市会一蹶不振、跌跌不休呢?
这一周,长沙天气骤变,寒风肆虐街道、阴霾笼罩大地,最高降温达20余度,俨然一派冬天的景象。直至今天,我们又迎来了和煦灿烂的阳光。我希望,这是一个暖冬;我相信,股市会一定也会暖起来的。
张琦,中共党员,经济师,管理咨询师,管理学博士生,现就职于湖南高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综合部。对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宏观经济有浓厚爱好和肤浅认识,在国家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