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障碍”
——不要让阅读障碍成为成长的藩篱
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天生的吗?心理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和斯蒂芬·平克认为:“口语是天赋,是本能。”开口说话的能力是天生的,而阅读是一种人类后天习得且为人类独有的非凡能力,大部分儿童都可以通过接受适当的教育习得阅读的能力,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孩子在“阅读”这个看似轻而易举的活动里,却显得格外艰难。对他们来说,学会说话有多自然,阅读就有多困难。
在一些孩子的身上,我们常常能看到一系列矛盾而费解的现象:荣誉与失败共存,嘉奖与警告集于一身。昨天可能才获得“思维敏锐,很聪明”的评价,今天可能就拿到一张不忍直视的成绩单。
以往,在面对学业问题时,成年人(通常是教师和家长)往往会用“笨”和“不够努力”的标签简单归因,在一次又一次的争吵、冲突和相互伤害中,成年人和孩子皆痛苦不堪。在超过一百年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教育者发现,很多时候,学习问题的本质可能是阅读能力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缺少可见的检测指标,阅读障碍常常被称为“看不见的障碍”。
对于学龄期的孩子来说,学会阅读,是实现所有期待的敲门砖。对于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来说,无法顺利获得阅读的能力,就像一只“困兽”,在课堂上、在家里,甚至是生活中任何一处角落,他们都在和一个看不见的敌人,开展着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战斗。
准确识别 尽早干预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阅读障碍干预应该满足以下原则。
1.早期干预很重要,年龄小的孩子更容易;
2.一对一的或者小组式干预更有效;
3.多数成功的干预训练都强调语音意识干预训练;
4.阅读准确性训练比阅读流畅性更容易成功;
5.训练中也应当加入进阶阅读、写作训练以及阅读理解技巧等内容;
6.个体对干预训练的反应存在差异。
成功的阅读干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执行。而在整个干预过程中,每一个教师和家长都会面临很多的挑战:
1.由于阅读障碍在我国内地的研究起步较晚,且主要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学术领域对阅读障碍的诊断和干预方面的应用研究还比较薄弱。
2.在中国内地还没有一个标准化的、综合的中文阅读能力测验,学者和教师们只能采用一些针对某种单个阅读能力的测验,比如识字量测验以及阅读流畅性测验,进行必要的能力筛查。
3.有效果的干预往往需要一对一的针对性方案,而专业机构和人员不足、干预时间较长的现状,往往需要家长和老师付出相当的耐性与坚持。
从识别开始:家长可以做什么?
追求越好的教育,家长的作用就越大。在帮助孩子实现人生期待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接受专业的测评和干预方案,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人生礼物。那么如何及时发现和识别孩子是否有阅读障碍的风险呢?下面列出了阅读障碍孩子的典型表现。以下10项中符合6项以上,并持续半年以上,孩子有可能存在阅读障碍,需要寻找专业机构进行诊断。
1.语文成绩显著低于同班平均水平;
2.读得慢且吃力、阅读后无法理解内容;
3.阅读时容易跳字、跳行;
4.不喜欢朗读,朗读时落字或容易读错字;
5.书写速度慢,容易写错字;
6.常常记不住日期或名字;
7.平衡感不好、小肌肉动作笨拙;
8.逃避需要大量阅读的任务,避免读长篇小说或其他文字材料;
9.自尊水平低,对自己没有信心;
10.学习外语特别吃力。
给出适用于所有孩子的阅读建议,供家长、教师参考:
1.坚持每天不少于30分钟的阅读时间。阅读困难的孩子需要一直面对的问题,就是要解决独立阅读的难题,由于他们在形、音、义上的解码速度大大低于普通孩子,所以,他们的阅读速度会比普通孩子慢很多。
2.帮助孩子了解汉字构成的规律。在入学后,孩子要从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要建立起汉字字形、字音、字义的有效联系,这才能保证在阅读时实现看到汉字就能将字形、字音快速对应,并同时完成字音与字义的对应,这种对应关系只有稳固建立,才能保证孩子看到一个汉字能快速地读出来。
3.书法的练习有助于笔画、笔顺的识记。
4.重视口头语言中的语义学习,听故事、讲图画书、口头阅读的能力培养也帮助孩子最大限度地克服了阅读障碍儿童都会出现的语素意识的问题。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学术图书策划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