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658 1
2006-06-25
最近读托马斯·谢林的《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其中讲到自动调温器的有趣现象。该设备用于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控制。一般由主人设定一个理想温度,假设为23度,开机前室温为18度,则开机后对水进行加热,循环导热于室内空气,使室温上升至23度,此时调温器自动断电,但是水循环依然继续对室温产生影响,以致使温度上升到30度。之后,由于水温的持续下降,室温也随之回落,当水温降至23度时,电源重新接通,但此时室温仍在下降,直至降到20度时,室温才开始上升,进行新一轮的超调和低调周期。对于这个周期是否收敛的问题,我们似乎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来回答,因为这涉及到调温器的加热速率、散热效率以及外界空气湿度等一系列的变量。也就是说,这个23度的理想值很有可能停留在纸上。
正是由于时滞造成了这种循环。或许我们可以精确的研究加热器的工作机理,从而研制出更为智能的仪器,比如在水温达到21度时就断电,在下降到25度时就接通电源,充分考虑时滞以缩小摆动周期。
我们将自动调温器比作经济政策,将经济运行比作室内温度,那么这个模型就很有意义了。任何经济政策都有时滞问题,往往在一项宏观政策实施时,经济中的各种变量已经发生改变,甚至逆转,那么逆风向的政策只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经济在一个更大的区间内震荡,面临极大的风险。所以我们必须在政策函数中加入时间变量,以实现动态控制,也就是引入更为智能的控制仪器。
并非只有政府才会犯这样的错误,理性的经济人同样难以避免,蛛网模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6-25 09:01:00
往往都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加入时间函数也是不够的,需要有几个预备方案以随时应付突变的市场状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