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学习笔记1.0
1023 2
2010-11-24
今天下午把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看完了。其“家常式”的写作风格,文章读来通俗易懂,又蛮有风趣,虽说是1993年第一版的再版,写的很多东西是80年代在美国做访问研究的经验,但魅力依旧不减,算得上是经济学通俗读物的精品。
平均数分析是对过去经济活动的总结,边际分析是对将来的预测;边际分析也叫增量分析。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是有条件的,必须有商业化的可能,有完善的价格机制优化资源的配置。 产品卖出去了就实现了价值,销售替代了消费,人们往往缺少节约消费的意识。很大程度上,浪费型的消费成为经济的一个驱动力,但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以这样的消耗速度,即使技术再怎么进步,保持这样的经济运行百余年是不可能的,或许以后要通过移民外星球解决。
大一的时候,看过《牛奶可乐经济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博物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写的,讲的也是生活中所处可见的经济现象。弗兰克要求他的学生以500字内阐释一个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说明背后的经济学原理,他提倡简明、新颖的观点。后来,给这一篇篇经济学短文做上点评和修改,辑合成集出版,便是《牛奶可乐经济学》。对比两本书,《牛奶可乐经济学》在中国更为知名更为畅销,原因有二,一是书名中“牛奶可乐”两字已经足以吸引眼球,一看到书名就有种亲近的感觉;二是作者是美国经济学教授,比较有名气,老外目前为止总会给人点新鲜感和实力感,更何况经济学本来就是美国的强项。
两本书各有特色,无所谓孰优孰劣。以我看来,《生活中的经济学》讲的更为详细、实在,因为结合中国的经济现状,很有启发意义。
国外凡有重大成就的经济学家,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多是著名大学里的经济学教授,而他们获奖的理由是在经济学的某一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只有数年乃至数十年的专研才有可能在一领域中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形成自己的理论,并有严格的数量证明。总得来说,他们是甘得住“寂寞”,实际上他们并不会寂寞,我想,和自己喜欢的事物在一起时不会感到寂寞的。不仅经济学领域,其他领域,美国人都专注,没有太多的感情羁绊,不受寂寞的煎熬。对比国内的许多人,有了一定成就之后往往开始在媒体大众面前发表N多评论,因为是专家(其实不一定是该领域的专家)。追名逐利无可厚非,毕竟不是甘于“寂寞”之人。只是甘于寂寞之人太少了,觉得有些可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1-24 21:29:14
总结的挺精辟有感触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27 11:59:12
  路漫漫其修远夕,我将上下而求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