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0-12-7 15:33:07
meishanjia1900 发表于 2010-12-6 23:22
所以,你的程度是:接触过“边际效用”概念,但不知道“埃奇沃斯盒”
我学的过苏联的计划科学,这与新古典是同根的。另外兰格就论述过一般均衡理论,广义上的价格是什么,这涉及上世纪30年代的论战。价格狭义上是指交换一种比例或者物的服务,而广义上的价格则是可供选择的条件,它不涉及交换。在一均衡理论诞生之初,帕雷托就指出它可以直接应用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在计划经济(社会主义)不存在要素市场,因此价格只能是广义上的价格。存在要素市场这还是社会主义么?是国家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如果分配方案从A点改到B点,使甲乙两厂商的产量都增加了,或者在没有降低其中一家厂商产量的前提下增加了另一个厂商的产量,那么我们可以说B分配方案比A分配方案更有“效率”,A方案相对来说是“无效率”的。
如果存在一个分配方案C,基于它的任何改动都不可能在不减少一个厂商产量的前提下增加另一个厂商的产量,也不可能同时增加全部厂商的产量,那么,我们可以说分配方案C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即有完全的“效率”。
像C这样的分配方案上图中也许会有很多个,但每一个都具有上述性质(即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分配方案不止一个)。
你可以从以上的讨论中体会“效率”的概念:它是对生产要素的分配而言的,无关其它概念。
只要这个社会还存在厂商,还存在劳动者与机器在不同厂商间的分配,那么,讨论西经中的“效率”概念就永远有意义。
你可以发现,西经中“效率”概念不是以公有制或私有制为基础的,甚至不是以“价格机制”或“市场经济”为基础。
即使“价格机制”或“市场经济”被消灭,以上“效率”概念仍存在,因为厂商仍存在(不论是劳动者做老板还是资本家当老板),劳动者与机器仍存在,劳动者与机器总要分配到不同厂商中去,产量这个概念仍存在。
只要这些要点仍存在,不论是否存在“价格机制”,不论是否存在“市场经济”,不论是否是公有制,也不论是否是私有制,“效率”这个概念始终都存在且有意义,我们就始终能探讨这个或那个分配方案究竟有没有完全的“效率”,或者探讨两分配方案到底谁更有效率。
企业经理、懂 事 长们是工程师?按新古典的相对价格理论,根本做不出企业财务预算,它们根本没有考虑货币(价值)这个东西,它们只能生产力的相对价格理论。
是在按生产力在分配劳动力,而企业预算很多都是提前作出来的,新古典的概念里根本就没有代表社会关系的一种价值概念。相比“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更符合实际。
  按生产力来有比例分配劳动力,最优配置资源的梦想。但新古典那里根本就没有考虑,资本的预付性,边际效用论从最优配置资源的角度来说是对的,但完全没有代表一种社会关系的价值原子。资本主义根本就不是什么实物经济,而是货币经济。企业预算提前就决定好分配劳动力的比例了。
  并且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竞争主要是资本积累式的竞争,而不是技术竞争。在瓦尔拉斯均衡中根本不存在平均利润率的概念。他们批评马克思的价值无法向价格转型,而马克思根本就没有想过价值向价格转型,因为资本主义根本就不是按技术在分配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资本竞争平均利润率原则,是要继续斯密的逻辑,价值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完全的把技术、生产力从价值来源中排除。那些坚信相对价格理论的人,或者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做出一个规模稍大一点企业的企业预算。而拥有高技术的小企业,只要资本积累慢就会有被收购的风险。
    相反只是违背价值规律,才能按新古典的原则最优配置资源,价值规律代表的是货币控制劳动力的关系,与新古典这种生产力相对价格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在一个货币经济的范畴内,而后者是实物经济中生产力与相关人员位置的变化
     而且你按完歪曲了新古典的价格理论,正如兰格所说,价格狭义上是指一种交换比例或者物的服务,而广义上的价格则是可供选择的条件。在苏联康托洛维奇就找到个计算影子价格的数学方法,即最优的价格取决于部门之间的最大的个别消耗,而不取决于部门之间的平均消耗。它是一个实物概念,现实中无论市场经济,还是保留货币的计划经济,以货币为形式财务预算都是提前做出来的,因此违背价值规律才能最优配置资源就合理了。
   在这里,你混淆了货币下的价值与新古典相对价格的含义,并且新古典生产力相对价格理论,你又指出狭义上的价格。广义上的价格根本不涉及交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7 16:26:31
meishanjia1900 :
    总结一下,便于你理清思路,我看你怎么反驳我,在我帮你理清思路后,你不会懂,装着不懂吧。
    1、效率是建立在最优配置资源基础上的,你首先说需要尊守价格机制才能最优配置资源,但新古典的那些名义变量与现实中的那些变量,名符其实么?现实中企业追求的是利润,它是一个货币值,同样企业内部雇员的工资及原料、机器的购进,全都是以货币来核算的。如果按新古典的相对价格理论,我们会发现,企业根本无法做出财务预算。并且社会上货币的供给量是一定的,流通速度是一定的,企业的财务预算是提前做出的。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根本就不相同,新古典混淆了这一点。类似你可以去参考,上世界60年代的剑桥资本争论。(类似的价值向价格转型的问题,马克思为什么不论述价值向价格转型?人家是就要排除价值与具体的财富、科技、生产力相关,怎么会论述价值向价格转型。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考虑了货币供给,考虑了企业财务预算,和资本积累形式的竞争的,而新古典完全把这个因素抽像掉了,斯密看不见的手所论述的均衡,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均衡,并不是瓦尔拉斯均衡。)
   2、边际效用原理,的确是最优配置资源的原理。如:人们对最不迫切的需要,每满足一次边际效用递减。这本身并没有说价格要涉及交换。你的观点等于米塞斯的观点,没有私有产权就没有价格。但是兰格曾指出,交换得到的价格只是狭义上的价格。按边际效用的原理,广义上的价格是“可供选择的条件”。而不是“一种交换比例或者物的服务”,那只狭义上的价格。但是兰格并不明白计划经济下也存在竞争,根本不需要计算机,它就能运转。在兰格论战以前,斯大林体制就能运转了。作为领导人的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也根本不知道技术和具体的信息。而上层管理人员根本不需要知道这些信息,只要让下面把这些信息报上来就行了,怎么审批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产量计划增加10%和成本计划降低10%而不管其它的具体事情,谁完成的好就给谁升官,完成差的就要被免职,只要厂长们都想当局长,他们之间就会竞争,信息传递和激励问题同时解决了。这正是传统体制在上层管理人员不了解信息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进行计划并使庞大的经济能够运转的机制,这个机制就是竞争,竞争的目的是比谁官大。而劳动力支配满足完全排除了货币的控制,生产直接指向了提高实物产量和最新技术利用。
价格就如比上级官僚在选择谁的方案或者技术更优一样,同样是通过竞争在传递信息,只要不搞政治运动,把技术指标作为升官游戏的指标,那么追求最大的往上爬,往上升官自然能导致最优的价格,价格就是一种传递信息,根本不是货币反映出来的那种价格,新古典的经济学家们,完全混淆了这一点。只要公平的把全民都纳入到升官游戏之中,以升官为目标的竞争自然能使计划经济最优配置资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7 16:38:40
古典经济学所论述的均衡,强调的是一种社会控制秩序的均衡。斯密“看不见的手”(与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原则相同)根本就不是瓦尔拉斯均衡。为什么马克思不论述价值向价格转型,人家的目的本身就是要否定价值与生产力、技术相关,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按新古典的生产力相对价格理论,现实中企业根本无法做出财务预算。

边际效用的原理,就是最优配置资源的原理,但是新古典的经济学家们混淆了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把它用来解释市场经经济,这本身就错了,它实际上更适合计划经济。

按某某人所说,要遵守社会主义价值规律,所得的价格才客观。我要问一问持这样观点的人。古典经济学(包括马克思)所论述的均衡,是瓦尔拉斯均衡,即最优配置资源的均衡么?斯密“看不见的手”强调的均衡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均衡,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早就让官僚体系,把这种社会秩序摆平了。货币(资本)不起支配劳动力的作用,因为社会主义是不追求利润,而在资本主义体系,哪个领域的资本积累相对较慢,就存在被收购的风验,资本会依据价格选择出售或者购进资产。而在社会主义中竞争的目标根本不是利润,而是谁比谁官大的游戏,这同样形成一种均衡的社会秩序。
而一般均衡理论的价格与货币产生价格是两回事,资本是存在预付性的,合同契约等是依据事先约定的确定下来的,这所有的都是一个货币值。而边际效用的相对价格理论,根本不涉及货币,真正的按边际效用的相对价格理论,企业根本无法做出财务预算。
我不仅要问那些认为遵守价值规律才能导致最优价格,最优资源配置的人,你们明白价值规律真正代表了什么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7 16:55:32
存在货币的经济中价格是以货币为形式产生的价格,而新古典一均衡的价格代表的是依据自身消耗级别所确定的一种选择(交换)指数。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混淆,完全导致新古典思维逻辑的混乱。

如货币的供给速度、供给量是一定的,而且每个企业,每个领域(特别是异质品之间)对货币的利用是冲突,企业怎么可能依据相对价格理论做财务预算,生产安排?新古典的经济学家们,只有混淆这些概念才能用它们的理论来给市场经济遮丑,显然市场经济根本是不可能最优配置资源的。

正如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所论述的根本不是最优配置资源的均衡,而是一种社会控制秩序的均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8 17:11:53
22# 精忠岳飞

而且劳动价值论的问题,你还没有说清楚,你在歪曲劳动价值论。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971265&page=3&from^^uid=65722

"精忠“网友真的想了解了我在价值理论上的观点,不好意思,那你真的要费点神了,我可以在这里为你列个目录,因为篇幅过长,转到这里很不方便。
1、《劳动与需要》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4/10/20/1509.html
2、《价值相关问题的思考之一——价值探源》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4/10/19/1500.html
3、《价值相关问题的思考之二——自然资源》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6/6/2/33142.html
1、4、《论需要劳动观价值原理》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4/11/10/1786.html
5、5、《价值相关问题思考之三——相对价值(上)》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6/5/9/30061.html
6、《价值相关问题的思考之三——相对价值(下)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6/5/9/30098.html
7777、《价值的消亡》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10/6/1/191556.html


         这些文章都早已在〈经济学家〉网站和〈价值中国〉网站上贴过,其它网站都是别人转载的,其中观点的确与传统劳动价值论有诸多的不同,你说我是歪曲也好,胡扯也罢,但我好象没有听过那位名人说过劳动价值论是绝对真理,容不得有任何的不同意见,好象在网络上对劳动价值论持不同观点的人还很多,我只是其中之一,多也不会就多了我一个。
       顺便说几句题外话:
真实世界的存在状态和运行法则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的,但决不会有唯一的永恒的真理性描述;根据世间万物之间的某些共性或区别分门别类地进行命名是可以找几个名词并作出相应定义的,但决不会有唯一的永恒的命名和定义。无名而浑沌交织的状态才是真实世界的原本状态,各种划分、命名、定义都是人为的。当然,没有这些划分、命名和定义,人们相互之间要进行广泛系统透彻的思想和信息的交流是难于想象的;而当我们做了这些划分、命名和定义之后,世间各种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广泛存在于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则可以藉此进行具体的理性说明和演绎,从而使之能较为清晰全面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不过请切记,正因为这些划分、命名和定义是人为的,所以相应的全部理性说明都已经被刻上了人的主观印记,且只能就世间万物的部分区别与联系用文字加以表现,而要完整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的全部信息还绝非易事。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再出色的摄影家也只能对美丽世界的某个局部的某些侧面加以表现,而不论其相机性能有多好,摄影技术有多高,其作品与真实生活相比,无论是深度、广度还是时间长度方面都是极其有限的。同理,再出色的理论家也只能对特定时空里的特定事物局部情形加以相对准确的描述,而不论其头脑有多灵,思维方式有多科学。这就是文章与真实世界的一般关系,所以说,只要保持一颗朴实而平常的心就可以尽观其奇妙,只要保持一颗真心探求的心就可以通晓其理。
     见笑了,欢迎批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8 17:47:19
也不必搞得那么复杂.其实"物尽其用,智尽其能"便是效率.一个高效率的社会,它一定会"什么都有人做,做什么都有市场",人们玩的花样当然也会日新月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3 17:48:35
wanbl 发表于 2010-12-8 17:11
22# 精忠岳飞

而且劳动价值论的问题,你还没有说清楚,你在歪曲劳动价值论。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971265&page=3&from^^uid=65722

"精忠“网友真的想了解了我在价值理论上的观点,不好意思,那你真的要费点神了,我可以在这里为你列个目录,因为篇幅过长,转到这里很不方便。
1、《劳动与需要》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4/10/20/1509.html
2、《价值相关问题的思考之一——价值探源》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4/10/19/1500.html
3、《价值相关问题的思考之二——自然资源》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6/6/2/33142.html
1、4、《论需要劳动观价值原理》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4/11/10/1786.html
5、5、《价值相关问题思考之三——相对价值(上)》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6/5/9/30061.html
6、《价值相关问题的思考之三——相对价值(下)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6/5/9/30098.html
7777、《价值的消亡》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10/6/1/191556.html


         这些文章都早已在〈经济学家〉网站和〈价值中国〉网站上贴过,其它网站都是别人转载的,其中观点的确与传统劳动价值论有诸多的不同,你说我是歪曲也好,胡扯也罢,但我好象没有听过那位名人说过劳动价值论是绝对真理,容不得有任何的不同意见,好象在网络上对劳动价值论持不同观点的人还很多,我只是其中之一,多也不会就多了我一个。
       顺便说几句题外话:
真实世界的存在状态和运行法则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的,但决不会有唯一的永恒的真理性描述;根据世间万物之间的某些共性或区别分门别类地进行命名是可以找几个名词并作出相应定义的,但决不会有唯一的永恒的命名和定义。无名而浑沌交织的状态才是真实世界的原本状态,各种划分、命名、定义都是人为的。当然,没有这些划分、命名和定义,人们相互之间要进行广泛系统透彻的思想和信息的交流是难于想象的;而当我们做了这些划分、命名和定义之后,世间各种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广泛存在于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则可以藉此进行具体的理性说明和演绎,从而使之能较为清晰全面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不过请切记,正因为这些划分、命名和定义是人为的,所以相应的全部理性说明都已经被刻上了人的主观印记,且只能就世间万物的部分区别与联系用文字加以表现,而要完整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的全部信息还绝非易事。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再出色的摄影家也只能对美丽世界的某个局部的某些侧面加以表现,而不论其相机性能有多好,摄影技术有多高,其作品与真实生活相比,无论是深度、广度还是时间长度方面都是极其有限的。同理,再出色的理论家也只能对特定时空里的特定事物局部情形加以相对准确的描述,而不论其头脑有多灵,思维方式有多科学。这就是文章与真实世界的一般关系,所以说,只要保持一颗朴实而平常的心就可以尽观其奇妙,只要保持一颗真心探求的心就可以通晓其理。
     见笑了,欢迎批评。

你好意思说你那些价值理论,有很多所谓的“价值理论”,实际上并不是“价值理论”,而是“财富理论”,在财富理论上古典经济学(包括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西方主流的经济学的认同上并没有区别。

只是很多人把“价值”等同于“财富”,混淆了概念。

正如李嘉图所说:“政治经济学的错误都多源于价值与财富的混同。”
而马克思并不认为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他只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不能同财富混为一谈,而在普通人眼中两者的默认定义是同一概念。正如在《资本论》马克思赞同配第的观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更是提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并不是它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与劳动一样也能创造使用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4 00:30:45
32# 精忠岳飞

“精忠岳飞”:以下两楼的帖子是对你32楼帖子的回复。

你在32楼帖中说道:
总结一下,便于你理清思路,我看你怎么反驳我
很好,“岳飞”,我的反驳来了。

------------------------------------------------------“价格机制”的广义狭义----------------------------------------------------------
但是兰格曾指出,交换得到的价格只是狭义上的价格。按边际效用的原理,广义上的价格是“可供选择的条件”。而不是“一种交换比例或者物的服务”,那只狭义上的价格。
你一说到广义、狭义,我就开始头疼了。好,算你狠,下面我就对我25楼帖的第三栏中所提“价格机制”给出定义。

我25楼帖中的“价格机制”要满足以下几个特点:

        1.  产品及服务以货币标价

        2.  任何卖产品及服务的人有权标明其对应的价格,价格大小由自身决定,一般不受第三方管制

        3.  价格随供求产生变动,需求高也可以推高产品及服务的价格

作为对比,我想举个例子,比如以前计划经济时代,虽然产品及服务也以货币标价,但价格是定死的,不能由当事双方决定。一个再抢手的货,不论买方如何喊价,卖方不许加价,搞到最后厂商没有多生产这种产品的经济利益,所以始终维持着那种产量,该商品就始终供不应求,造成短缺。

这种情况就不是我帖中所说的“价格机制”。

凡我25楼帖中所提“价格机制”,均是符合以上三个要点,没有前后不一致。

为避免你误会,我在这里已经把话说清楚了,你就不用那么麻烦的广义狭义的去猜我的心思了。

--------------------------------------------------------我似乎没提“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原理,的确是最优配置资源的原理。
我25楼帖中第三栏“西经中的效率概念”里只讲到“生产要素的分配效率”,这与“边际效用”的概念无关。

但你回帖中多次提到“边际效用”,老大,你真的是用错地方了。

为便于理解,我在这里重新引用一下25楼自己的帖,这是探讨“生产要素分配效率”的内容,符号“********”之间的内容均是引自25楼。

***********************************引用部分**********************************

                   120                                   <劳动者>                                             甲厂
                       ------------------------------------------------------------------------  0
               100  |                           *                           *                                |
                       |                           *                           *                                |
                       |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机器>         |                           *                           *                                |       <机器>
                       | ********************************************************** |
                       |                           *                           *  B                            |
                       |                           *                           *                                |
                       |                           *                           *                                |
                       |                           *                           *                                |
                       |                           *                           *                                |  100
                  0   ----------------------*----------------------*--------------------------
       乙厂                                             <劳动者>                                    120

这是一个只有两个厂商及两种生产要素的浓缩的经济世界,生产不同商品的两厂商分别为甲厂和乙厂,他们共同瓜分100台机器及120名劳动者。

A点表示一种分配方案,比如“乙厂(40名劳动者,70台机器);甲厂(80名劳动者,30台机器)”。

B点表示另一种分配方案,比如“乙厂(75名劳动者,32台机器);甲厂(45名劳动者,68台机器)”。

图中的*号所组成的坐标只是辅助看图的工具,并非关键的线条。

每个特定的生产要素组合在不同的厂商里都对应着一个特定的产量。

如果分配方案从A点改到B点,使甲乙两厂商的产量都增加了,或者在没有降低其中一家厂商产量的前提下增加了另一个厂商的产量,那么我们可以说B分配方案比A分配方案更有“效率”,A方案相对来说是“无效率”的。

如果存在一个分配方案C,基于它的任何改动都不可能在不减少一个厂商产量的前提下增加另一个厂商的产量,也不可能同时增加全部厂商的产量,那么,我们可以说分配方案C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即有完全的“效率”。

***********************************引用结束**********************************

我想说明一下上面的内容,上面只涉及到“产量”,看清楚,只有“产量”,并没有提及“效用”。

我不知道为何你不止一遍地提起“边际效用”概念。

我们探讨的始终是“生产要素的分配效率”,不涉及“效用”。

如果你偏要提“效用”,那么我就让你看一看,什么样的“分配”才涉及“效用”:

***********************************对比内容**********************************

                   120                                   <红苹果>                                             消费者甲
                       ------------------------------------------------------------------------  0
               100  |                           *                           *                                |
                       |                           *                           *                                |
                       |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鸡蛋>         |                           *                           *                                |       <鸡蛋>
                       | ********************************************************** |
                       |                           *                           *  B                            |
                       |                           *                           *                                |
                       |                           *                           *                                |
                       |                           *                           *                                |
                       |                           *                           *                                |  100
                  0   ----------------------*----------------------*--------------------------
消费者乙                                            <红苹果>                                    120

这是一个只有两个消费者及两种商品的浓缩的经济世界,两个消费者分别为甲和乙,他们共同瓜分100个鸡蛋及120个红苹果。

A点表示一种分配方案,比如“乙(40个红苹果,70个鸡蛋);甲(80个红苹果,30个鸡蛋)”。

B点表示另一种分配方案,比如“乙(75个红苹果,32个鸡蛋);甲(45个红苹果,68个鸡蛋)”。

图中的*号所组成的坐标只是辅助看图的工具,并非关键的线条。

每个特定的商品组合在不同的消费者那里都对应着一个特定的效用水平。

如果分配方案从A点改到B点,使甲乙两消费者的效用都增加了,或者在没有降低其中一个消费者效用的前提下增加了另一个消费者的效用,那么我们可以说B分配方案比A分配方案更有“效率”,A方案相对来说是“无效率”的。

如果存在一个分配方案C,基于它的任何改动都不可能在不减少一个消费者效用水平的前提下增加另一个消费者的效用,也不可能同时增加全部消费者的效用水平,那么,我们可以说分配方案C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即有完全的“效率”。

***********************************内容结束**********************************

以上内容是谈“商品分配效率”的(更确切地说是“消费品”),将以上内容和25楼的引用部分进行对比,你会发现什么?

对了,引用部分中的“厂商”被换成了“消费者”,引用部分的“生产要素”被换成了“商品”,引用部分的“产量”被换成了“效用”。

这就是“商品分配”中的“效率”内容,它才涉及到“效用”。

但即使如此,“效率”,作为一个判定标准,也没有直接涉及“边际效用”概念。

更何况我们只是在谈“生产要素分配效率”。

顺便一提,与“产量”相关的“边际”概念也有很多哦,比如“边际产品”,你何必只拉着“边际效用”不放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4 00:31:31
-----------------------------------“效率”,作为判断标准,是独立于任何制度或机制的--------------------------------------
效率是建立在最优配置资源基础上的,你首先说需要尊守价格机制才能最优配置资源
我明白你的意思,我确实是说过“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可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你确实表达了我所说的意思。

但为避免浏览帖子的朋友们误会,我还是想说:你的这个“首先”用错了地方。

我就把我25楼帖第三栏中真正“首先”表达出的观点在这里再重复一遍:“效率”,作为判断标准,是独立于任何制度或机制的。

效率的判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操作,它不以公有制、私有制、市场经济抑或是计划经济为存在的前提。

所以,它才能被运用到公有制、私有制、市场经济以及计划经济中去评判资源的分配结果是否有效率。

关于其详细论述,各位朋友请参看我25楼的帖,这里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在25楼帖的最后,我才提及:只是西经中证明了“完全竞争”条件下(其中包含很多苛刻的条件)市场经济所形成的资源分配结果恰好是“有效率”的罢了。

------------------------------------------------------“相对价格”在哪里呀?----------------------------------------------------------
如果按新古典的相对价格理论,我们会发现,企业根本无法做出财务预算。
承接上栏,上栏的主题是:“效率”,作为判断标准,是独立于任何制度或机制的。

但上栏也说了,毕竟西经要论述:“完全竞争”条件下(其中包含很多苛刻的条件)市场经济所形成的资源分配结果是“有效率”的。

因此,西经必然要涉及到这样一个具体地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如何生产的?

岳飞同志的观点就是针对西经中厂商理论这部分内容的。

但是,我有疑问,你所说的“相对价格”指的是什么?

我将西经中单个厂商如何实现生产要素配置的过程在这里简要表达一下:

***********************************配置过程**********************************

与生产相关的概念是“边际产品”,我们将其记作MP,它的详细概念我们不讨论,它的大体定义是: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增加一单位该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品数量。

注意,这里是“产量”,不是“产值”。而且“边际产品”是针对某种生产要素而言的,即我们只能说“某某生产要素目前对应的边际产品水平”

如果厂商产品的价格为P,那么,我们可以将P*MP称作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它表示按目前的产品价格,每增加一单位该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值。

假定厂商只用两种生产要素:要素1和要素2,要素1的市场价格为w1,其边际产品记作MP1,要素2的市场价格为w2,其边际产品记作MP2,厂商当前的产品价格水平为P。

在不限定成本的前提下,我们来看厂商如何控制生产要素的量:

单个来看要素1:

如果有:               

         w1 < P*MP1

那么,厂商会增加对要素1的投入,因为每增加一单位要素1,付出的成本为w1,但得到的收入却为P*MP1,明显会增加利润。

所以,厂商会一直这么加大要素1的投入,但生产中有这么一条规律——边际产品递减规律

       边际产品递减规律:在要素投入到一定程度后,其对应的边际产品,即每投入1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品量,会随着该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减

也就是说,随着要素1的“雇佣量”的增加,MP1会下降。

直到出现:

         w1 = P*MP1

这个时候,厂商会停止增加对要素1的“雇佣”,因为,再这样做将不会增加自己的利润。

如果有:

         w1 > P*MP1

那么厂商会减少对要素1的“雇佣”,即“裁员”或“裁机器”。这样会节省厂商开支,增加自己的利润。

根据“边际产品递减规律”我们知道,减少要素1的投入量会使其对应的“边际产品”MP1增加。

直到出现:

         w1 = P*MP1

此时,厂商不再减少要素1的投入,因为,再这样做将不会继续增加自己的利润。

那么,实现 "w1 = P*MP1”  条件时的要素1的“雇佣量”或“投入量”,就是厂商满意的要素1的配置水平。

单个看要素2的情况与此相似,就不再赘述了。

下面,如果考虑到成本限制,厂商该如何配置要素1和要素2呢?即在既定成本支出的前提下,厂商如何配置生产要素为好?

如果有

w1        P*MP1
—— >   ——     (上下可约去P)
w2        P*MP2         

那么“辞退”要素1,将节省的钱用于“雇佣”要素2,直到

w1        P*MP1
——  =   ——     (上下可约去P)
w2        P*MP2         

时为止。

如果有

w1        P*MP1
——  <   ——     (上下可约去P)
w2        P*MP2         

那么“辞退”要素2,将节省的钱用于“雇佣”要素1,直到

w1        P*MP1
——  =   ——     (上下可约去P)
w2        P*MP2         

时为止。

如此便可以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总之,在既定成本下,能实现

w1        P*MP1
——  =   ——     (上下可约去P)
w2        P*MP2         

的要素1与要素2的组合才是厂商满意的生产要素配置方案。

以上是厂商决策时的内容。

***********************************内容结束**********************************

以上内容中确实存在与现实脱节的地方,比如,它没有考虑“合同”带来的用工问题,即签了合同你就不能随便辞退员工了。

以上内容假设在任何情况下,厂商都可以自由调整要素投入量,这与现实情况不符。

但一个模型总不能什么情况都考虑在内吧?那样甚至都没办法展开数学分析。

各位就不要再强求了。

回到开头,精忠岳飞提到“相对价格”,我就奇怪了,你看 "w = P*MP"  这个厂商用于决策的公式,它里面的w是要素在当时当刻的货币价格,P是商品在当时当刻的货币价格,我就想问了:这“相对价格”在哪里?这个“相对价格”是什么概念?以上内容涉及到了么?

好像没有。

再看看你帖中其他的评论:新古典混淆了名义量与实际量。

我想问:在以上陈述中你能指出究竟混淆了什么名义量和实际量?

我自己是没发现。

-----------------------------------“效率”,作为判断标准,是独立于任何制度或机制的--------------------------------------

有人说这个题目你上面不是用过了么?怎么还用,输入错了吧?

没有。

这里只是想再次强调,厂商有没有寻求到自己满意的生产要素配置组合这件事与“效率”这个概念并不必然相关。

只是西经证明:在所有厂商都如此操作时,恰好能使整个社会的生产要素的分配“有效率”罢了。

“效率”概念与厂商“满意”不是同一个概念。

-------------------------------------------------“老婆,快叫牛魔王出来看上帝”---------------------------------------------------
只要公平的把全民都纳入到升官游戏之中,以升官为目标的竞争自然能使计划经济最优配置资源。
吉拉德·德布鲁(Gerard Debreu)1959年发表的《价值理论:对经济均衡的公理分析》建立起了严格的一般均衡理论。

其中有严密的数学推导。

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你知道得出“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结论多么不容易么?

你一句“升官游戏可以让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就想让人相信了?

我知道你在王书记的名为“公平和效率是高度一致”的帖中也提过“升官游戏可以促成资源的最优配置”。

你知道当时我为何没有反驳你?

因为我注意到你发帖速度很快,字数很多,所以我在想:一个急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人难免会对自己所说的话有欠考虑,细节问题可以不追究。

毕竟,“升官游戏”这种“儿戏”之言他过一段时间就能自己发现不妥了。

但是,我在你的帖中又看到了这个观点。

你知道现在我会怎么办吗?

我会对着大家喊:快来看啊,快来看啊,10块钱一张门票,快进来看啊,“升官游戏”哎,这里居然有个观点说“升官游戏”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快进来看呦。

对于这个“稀有”观点,我只能套用《大话西游》中的一句台词——“老婆,快叫牛魔王出来一起看上帝”。

--------------------------------------------------------------------结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4 10:12:44
37# 精忠岳飞

      你好意思说你那些价值理论,有很多所谓的“价值理论”,实际上并不是“价值理论”,而是“财富理论”,在财富理论上古典经济学(包括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西方主流的经济学的认同上并没有区别。
只是很多人把“价值”等同于“财富”,混淆了概念。
      正如李嘉图所说:“政治经济学的错误都多源于价值与财富的混同。”
      而马克思并不认为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他只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不能同财富混为一谈,而在普通人眼中两者的默认定义是同一概念。正如在《资本论》马克思赞同配第的观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更是提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并不是它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与劳动一样也能创造使用价值。”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971265&page=4&from^^uid=65722


      从你的上述回复来看,你不仅没有去看列我给你的相关文章,就是连题目你都没看。我所提出的劳动观,恰恰是需要劳动观,它既区别于《西方经济学》的为欲望而忙碌,又区别于斯密《国富论》中的财富劳动观。在需要劳动观看来,不仅生产商品的人们是劳动者,那些并不生产商品只是提供服务(包括医生治病,旅客运输,商品销售,理发服务、文化教育等等)的人们都是劳动者,都应当同生产劳动者一样受到社会的尊重。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价值观,与你所批评的“财富价值论”已经不是一回事了。它是一种纯劳动,是一种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取得与人们客观需要完全吻合效果的劳动,我们称之为有效劳动量,在这里,无效劳动被视为一种不创造价值的浪费行为,负效劳动更是类似于破坏。从劳动与需要的关系去认识效率,这是需要劳动观价值原理比“效用价值论”进步的地方,把劳动对需要的有效性问题引入劳动价值论,这是它比传统劳动价值论进步的地方。无视劳动的有效性问题,等于从理论取消企业内部对员工工作质量的考核,无视价值的大小与劳动量的联系,等于从理论上取消企业内部对员工工作数量的考核,那就直接滑到“效用价值论”那边去了。
     至于你所提到的财富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的确是价值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专门写了《价值相关问题的思考之二——自然资源》一文,肯定你也是没看的。在网上遇见你这样的网友我觉得蛮有意思,既不看别人的文章,也不去了解他人的思想观点,却又特喜欢品头论足。给我的感觉就象是要同我过意不去似的,要来踩几下就高兴,如果这样能使你开心,你就天天来踩吧,总之,你能从中得到快感就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3 16:44:08
精彩精彩,我因导师的要求要写一篇“效率的文献综述”,而且四五天内要交给他,没想到在这里翻出了三年前如此精彩的一刻。在这里一一拜读了大师们的观点,看到你们棋逢对手的感觉是很爽的,可惜这个贴只到40楼就结束了。大师们研究的好深,我知道太浅了太浅了。回想原来大学的时候,为了弄懂自己为啥这么穷——遂拜读了《国富论》,因为有人和我讲他的名字全称叫《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因》。我想我就是国民,看了这本书不久知道为什么我穷了吗?哈哈,只不过好可惜,当时没看懂,以至于现在依然很穷。谢谢大师们的观点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