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汇率问题只是一个抗争的武器,它是既得利益者和后来利益者之间的较量的手段。因为在过去的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模式中,资本表面上看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体现在现代化的制造业、金融业、信息技术产业,等等。但是不可否认过去资本模式的发展是基于以下几点:
(1)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通过经济、政治和其他优势对贫困国家和地区进行不公平的掠夺;
(3)发达国家利用政治、经济和技术优势制定利己的国际游戏规则;
(4)利用政治等优势对资源的廉价获取;
(5)通过对本国弱小群体的侵略和剥削;
(6)通过各种方式对大众利益进行不断地掠夺。
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原来各自为政理所当然的利益重新面临挑战,其利益格局重新评估,既得利益者不再视其利益为理所当然,而那些被客观条件和历史剥夺了权益的群体开始觉醒,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产生了利益冲突,资源不合理分配,从而导致资源冲突,最终使得人们意识到只有在全球范围内履行公平、合理、合法的原则,在政治上平等地分享和使用资源,冲突才能从根本上得以化解。
2、美国经济与石油价格
当今世界有两种价格对国际经济秩序有着越来越显著的影响。首先是货币的价格(表现为汇率和利率),其次是石油价格。石油价格一直以美元计算,美元的升贬决定石油出口国的收益。过去四年,美元对主要西方货币(如欧元)一路下滑,同时石油的价格也是一路飙升。在低通胀和低利率时代,石油的价格上升无形中起到抑制投资和过热的经济的作用,使得利率-汇率-石油价格形成有效的“三角稳定结构”。
自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经济经历了四次大的石油危机,每一次危机都伴随着石油价格的剧烈浮动并上升,而石油价格的上升又导致下游石油化工产品的价格上扬,最终使得生产资料价格和消费品价格上升(尽管中间有一个滞后期),结果引起通货膨胀。石油作为一个最基本的能源资源对世界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这里作者探讨一下石油价格与美国经济的表现之间的关联。
回首过去35年,石油名义价格从70年代初的3美元一桶到目前的60~70元每桶,这是伴随着经济的巨大起伏和能源消费国的不断自我调整的过程。现简单回顾一下石油价格: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4年):1973年10月爆发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欧佩克国家为制裁西方,联手削减石油出口量,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上涨到每桶12美元。
第二次石油危机是1979年,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成功,霍梅尼上台为报复美国支持伊朗前国王,宣布石油禁运,油价从每桶15美元上涨至35美元,引起全球经济衰退。
第三次石油危机是1990年海湾战争(美国对伊拉克)爆发,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在3个月时间内从每桶14美元上涨到40美元。由于战争很快结束,这次油价暴涨对全球经济的冲击要小得多。
第四次石油危机:自从世界进入21世纪后,石油价格犹如脱缰的野马,一路飙升,从2000~2001年的每桶20美元左右上升到2005年的60~70美元每桶,石油价格翻了三倍。
过去这三次石油危机带来的油价暴涨都和战争有关,主要是供应出现不稳,OPEC国家联手控制产量、限产造成短期石油供应短缺,引起油价暴涨,而实际的石油储量及开采能力都是供大于求的。但是第四次石油危机主要原因是由全球经济增长引起石油需求上升(尤其是中国、印度),加上基金炒作和中东地区的政治前途等问题,使得油价步步攀高,并且在高位振荡,使得世界期望的油价回复到30~40美元每桶的愿望变得遥遥无期,并且下一步的油价走向亦难以预料。
本文花了很多篇幅讨论石油,因为石油是最基本的人类享用资源之一,石油价格的走向与经济学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通货膨胀息息相关。
过去3次石油涨价危机都带来了剧烈的通货膨胀并引起经济增长下滑,列举如下:
(1)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74年):CPI高达12%,实际GDP增长一度达到
-2%。
(2)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CPI高达14%,经济增长一路下滑,一度达到-1%左右。
(3)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91年):CPI高达7%左右,经济出现负增长,一度达到-1%左右。
但是本世纪开始的第四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在过去3年翻了三倍(无论是名义价格还是CPI调整价格),油价于2005年一度突破70美元每桶,并且一直在60美元左右徘徊,在当时美国的经济增长依旧并且CPI水平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列举如下:
(1) 经济增长:美国2005年三季度GDP增长为3.6%,预计2005全年为3.5%、2006年为3.2%。(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周刊)
(2)美国2005年9月的CPI为4.7% (2004年9月为2.5%), 预计2005年全年为3.2%、2006年为3.0%。(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周刊)
3、人民币汇率与美国经济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美国经济在前三次石油危机中都伴随着高通胀和下滑的GDP险度难关,而在第四次石油危机中却表现优越、在西方经济中一支独秀呢?作者分析认为主要由如下主要三个原因使得美国经济能够在9.11以后的石油涨价危机中依然表现良好,当然其他原因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
1) 人民币的钉住美元汇率政策
众所周知,美元自从2001年以来对西方主要货币(欧元、日元)不断贬值,贬值幅度高达20~30%,由于人民币钉住美元,使得一向价格低廉的中国产品相对于欧洲和日本的产品显得更加低廉,一方面使得美国消费者能够享受大量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同时缓冲了由于石油价格剧烈上升和货币贬值带来的通胀压力。当然其它亚洲国家也在以不同规模不断向美国输出廉价商品,同时亚洲国家大多采取钉住美元的汇率机制(所谓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复兴”)。同时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达到过去46年历史上最低点1%(2004年6月以前),在自从2004年6月以后美联储开始缓缓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低利率使得美国消费者能够保持较高的消费能力,同时使得大量的货币涌入美国的房地产业,从而推动美国经济的有力增长。同时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2005年上半年,美国货物贸易规模达到12381亿美元,同比增长12.6%。其中,出口4446.7亿美元,进口7934.6亿美元,分别增长10.4%和13.8%。贸易逆差3487.9亿美元,增长18.5%;逆差主要来自中国(占25.8%)、日本(11.9%)、加拿大(9.3%)、墨西哥(7%)和德国(7%)等主要贸易伙伴。尽管2005年上半年中美贸易额只有1283亿美元,但是中国却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可见中国的大量的廉价产品支撑美国的消费价格,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美国在遭遇双重赤字危机的窘况中首先拿中国是问的一个客观理由。
美国经济对能源的依赖度不断降低
美国名义GDP中的能源消耗的比重从1970年的8%上升到80年代初的14%左右,然后下降到95年的7%左右。其中石油消耗占名义GDP的比重从1970年的4%上升到80年代初的8%左右,然后逐步下降到1995年的3.2%,这也是最近的石油价格波动为何对经济的冲击较小的原因。显而易见,由于技术的改进和不断革新,工业社会学会了提高了石油的使用效率,使得GDP中石油成分的含量不断降低,尽管石油的价格不断上升,通货膨胀调整后油价的历史最高点处于20世纪80年代初,从此以后经济中的能源和石油消耗稳步下降,90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导致的油价上升是的能源消耗略呈抬头之势,但是很快又开始逐步下降。
劳动力成本和生产率
人民币的钉住美元汇率使得廉价的“中国制造”对美国的劳动力形成竞争压力,“迫使”美国的劳动力提高生产率,同时对工资福利的上调也形成了瓶颈,这也遏制了物价的上升。
由于人民币跟着美元贬值(通过钉住),使得中国出口竞争力加强,经常项目盈余不断转化成不断上升的外汇储备,而大量的中国的外汇储备又被投资购买美国债券,为美国的消费和投资提供了融资支持,并帮助填补其巨大的贸易赤字。
4、 结论:人民币汇率与美国经济表现
综上所述,石油价格的波动在过去半个世纪是导致美国经济起伏的一个重要的直接的原因,主要体现在通货膨胀的上升和经济增长的下滑和停滞不前。第一次(1973~1974)和第二次(1979~1980)石油危机中,通胀和GDP下滑特别显著,从第三次(1990~1991)开始石油价格的波动对经济的冲击后果相对减弱,最近的(2001~目前)石油价格剧烈上涨对经济的冲击明显减弱。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元一路贬值同时人民币钉住美元而导致更加廉价的中国商品进入美国,遏制了应该到来的通货膨胀和经济下滑。同时由于美元的对内和对外贬值,石油价格实际上升幅度低于名义上升幅度。另外由于人们在过去的石油危机中吸取教训,利用了多能源渠道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从而逐渐减少经济对石油和能源的依赖度。
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未必能够根本改善美国的贸易赤字状况,因为中国的低成本制造(包括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供应)已经进入一个成熟的时期并不断得到改善;中国2005年7月21日之后的出口依然强劲,2005年8、9和10月的出口同比增长分别为33.2%、25.9%和29.7%。即使美国的来自中国的进口减少,来自其它低成本亚洲、南美等国家的商品也会不断填补中国商品减少的空白。
如果人民币如美国所要求大幅升值(20~30%),其理论上的可能后果将是导致或加剧美国国内的物价上升和中国贸易盈余下降。首先,美国的物价加剧上升将导致利率不断上升,结果是美国经济的两大支柱消费和房地产的不振,甚至导致房地产的泡沫破裂。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5年第三季度美国房屋价格高估程度大约为19%,过去八年美国的房屋价格上升了85%,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美国过去几年的极低的利率-美联储自2001年5月开始一路13次下调联邦基准利率,从6%到1%-过去46年的最低点。其次,中国贸易盈余下降将导致中国减持或抛出美元资产(债券等)从而使其市场利率进一步上扬,结果是居民消费下降和房地产危机,最终有可能导致美国经济的下滑,因为美国经济的两大支柱-个人消费和房地产遭受挫折。而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使其很难通过宽松的财政政策(减税、**投资)来刺激经济的发展。根据中国日报2005年7月25日转引“落杉矶时报”的一篇文章(
http://www.chinadaily.com.cn/eng ... /content_463124.htm)援引美银证券(Banc of America Securities)国债策略师杰拉德.卢卡斯 (Gerald Lucas)说:中国的711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大约2/3系美元有价证券,包括国库券、**机构债券和公司债券。可见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的变动将足够使得美国的证券市场发生巨大的变化。
可见,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已经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并且在一个全球化的经济舞台里受诸多因素影响,很难寻求到单一的、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注:文中图表均略)
(作者:晏来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