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多数国家仍在受理外商投资申请,但审批时间将有所延长。譬如,澳大利亚的外商投资审查委员会 (FIRB) 称,原本长达30日的法定审查可能延长至最长六个月。富而德的报告称,如果外商投资有利于扶持某些处境维艰的公司,则各国政府更有意愿受理申请,但在某些情况下,政府也可能出手干预其认为不受欢迎的交易。

其次,此前部分国家政府对外商投资的管控机制微乎其微,外商投资审批范围也仅限于达到一定金额门槛的投资项目,或限定在产业名单中列明或涵盖的领域。因此,这些国家有更强烈的扩大外资审查管辖范围的需求。譬如,德国等国家的中小型企业可能在某一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欧盟内低于1亿欧元的交易不会触发审查机制,这就可能造成该企业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被他国收购。
但事实上,对外资监管的加强早发生于疫情之前。譬如,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对一些立法上的修改从2018年就已开始,欧盟《外商直接投资条例》也出台于2019年。最关键原因是全球地缘政治的变化。同时,对自身技术主导地位的担忧,也是欧美等经济体收紧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监管的原因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李黎力也表示,从历史上看,欧美国家早在其崛起阶段就采取过这种做法,它们害怕国外资本进入本土市场,认为外资对本国是一种伤害。
关键问题是,上述外资审查收紧趋势,是否会随着疫情的结束而消失?
具体而言,审计时间的延长很大程度是受疫情影响,因此可能会在疫情好转后得到缓解。但从监管方向而言,各国政府对关键技术、基础设施和数据相关行业的态度,不会因为疫情的结束而产生根本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