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贴子已经被随机漫步于2006-6-30 7:52:45编辑过]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如果谁能圆满解释中国的经济崛起,那他将获得诺贝尔奖。制度版块也讨论一切跟中国转型相关话题,欢迎大家将宏大话语叙事转向更易经济分析的具体案例上来,再由此得出可一般化的结论。前进一毫米,也是进步。
PS:楼主一个话题式的帖子,似乎不应冠以“原创”标题,将其改为“讨论”似乎更为适合。
中国就是制度转型
国内有多少人在研究转型与经济学啊?
有那些学校有转型与经济学课程啊?
转型经济学的研究,存在不同的角度。比如钱颖一他们的研究,就是很好。只不过他们的研究面比较大,他们的比较偏宏观。有的学者,如Roland等,他们研究转型的步骤以及机制问题。他们的研究比较数理化,但不可避免的是,这样的研究忽视了转型本身的复杂性。
研究转轨,还是找一个更微观的视角
转型经济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个人感觉,让国外人来解释中国现象,总不得要领。还是国人解释更信服一些。
支持开辟专栏:)
罗兰的《转型与经济学》不错,可以看看MIT的英文版,并结合邹至庄的《中国经济转型》,既有理论模型,又有经验分析。
我个人认为研究转型最好从一个小的微观层面开始,大家学习了宏观现有的理论之后应就某个具体问题深入探讨。
我觉得看罗兰的书,有的时候可以略去模型中的技术性数学推导,更加关注其背后的经济含义更为重要,当然有些数学公式得好好理解,比如第二章中关于总和不确定性的大爆炸与渐进主义的权衡取舍那个公式就非常重要,尤其是早期逆转的期权值(中文版翻译成了选择值)。
但罗兰的书有的时候模型交待的的确不清楚,因为这本书相当于一个综述性著作,作者在引用别人的文章时略去了很多介绍,建议直接根据书后的参考文献查原文,这样理解的比较好。
另外中文版书中的错误很多,应该再版了。
转型问题一般是个结构问题。而现有的经济分析方法,大多是结构外生的。这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转型转到何方,是个不确定问题。如果用传统的经济方法分析,确定一个可能的结构,然后比较分析,这是对转型分析大打折扣的。
因而,求助一种结构能内生的模型,就是问题求解的关键。
从微观层面上说主要是制度结构,青木昌彦在《比较制度分析》 中介绍元制度类型时阐述了几种可自我实施的制度博弈均衡,我觉得转型的研究应从导致转型总和不确定性的经济代理人的多重均衡入手建立模型,使经济代理人能够遵循一定的规范,这样就有了明确的转型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