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0月当月新增外汇占款高达5190.47亿元人民币,刷新了30个月以来的最高纪录。而市场普遍认为,这表明热钱加速流入,央行为对冲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将进一步增加国内的流动性和调控压力。
不过央行副行长马德伦日前表示:“不能简单认为外汇占款多了,投放的货币量就大了。因为外汇占款是资产方的一个项目,按照会计学的原理,资产和负债是相等的。虽然外汇占款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但央行已通过发行票据进行对冲,把这部分投放的货币从市场收回来了。”央行官员为货币政策操作辩解,这可以理解,但实际情况却与此有很大差异。
据瑞银证券的估算,最近几个月央行并未充分对冲外汇流入,在过去10个月,央行仅对冲了外汇流入的1/3,从而使基础货币加速增长。瑞银证券认为,近期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增发央票固然会有帮助,但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如果通胀预期未充分遏制,国内流动性一直宽松且低利率维持的时间过长,食品价格上涨可能扩散至非食品,导致物价全面上涨。
中国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必然导致外汇占款的被动增长。央行不光因此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而且中国外汇储备大幅增长之路看不到尽头。1998年我国外汇储备比上年新增50亿美元,1999年新增97亿美元,2000年新增107亿美元;增加的幅度分别是3.6%、6.7%和7.0%。而今年仅第三季度,中国的外汇储备就增加了1941亿美元。按目前的速度增长下去,央票的发行规模将继续大幅增加,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也要不断创新高,这将导致央行在货币政策上逾加被动,独立性和主动性逐渐下降。
在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一直是为经济增长服务。说白了,绝大多数时候要保增长,谈不上独立的货币政策。然而,在经济转型这个大形势下,央行的角色是否应有所转变?货币政策应该如何调整?这恐怕是央行的“十二五”规划要重点考虑的。
供大于求的货币是通胀上升的根本原因。2009年以来中国超发的货币不能被收回,通胀就很难根治。因此,央行发行的央票和存款准备金率两大工具,除了对冲外汇占款的投放外,还应对冲之前超发的货币。商业银行放贷的过程,就是产生新货币的过程。央行虽然不能直接叫停商业银行增发贷款,但增发央票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吸引商业银行的资金,就能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杠杆倍数,降低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最近央行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就让不少商业银行被迫收紧了新增贷款的投放。
基准利率调整是央行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国以往的经济增速虽然非常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多数企业不具有技术与品牌优势,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竞争力不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与低利率纵容了企业长期怠于提高竞争力与利润率,这十分不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在2003年和2008年,央行面对负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低于CPI同比增速),都迟迟不通过加息来抑制通胀。在当前,中国面临着持续的负利率,在未来,中国面临着降低经济“减速增质”的变化,因此,包括加息在内的紧缩政策应该成为未来货币政策的主旋律,不仅要抑制通胀,还要抑制企业和地方盲目投资的冲动,压制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规模进一步的膨胀。此外,已成为中国社会焦点的高房价,与中国长期以来的宽松货币政策有无关系?答案是肯定的。因此,央行也有必要通过利率政策,进一步抑制房地产泡沫的膨胀。
央行加息必然给中国众多的微利企业带来生存压力。但中国的出口企业不能老是依赖出口退税、廉价劳动力和低利率而不思进取。高利率有助于改变中国高出口、低利润的格局,中国出口额的下降,也能降低央行对冲外汇占款的压力。
随着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增加,中国央行被动多发货币的压力增大,再加上行政干预,央行在货币政策上逾加被动,独立性和主动性逐渐下降。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央行应考虑货币政策主动调整,以抑制通胀,并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