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MBA专版
761 0
2020-09-28
    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曾同时受邀参加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问:
    “两位都曾达到过全世界最富有的人的高度。
    你们认为现在这个时代,对大家而言,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
    主持人要求两人将答案写在纸条上,写完之后,两个人同时亮出了答案,上面写着同一个词“focus”。
    没错,就是专注。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无不具备专注的能力。
    我们也知道专注很重要,但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真正做到专注呢?
    1
    牛人们都有的特质:
    专注自己的领域
    想成大事,没有捷径,专注于某一领域,持续深耕、终生学习,最终才会达到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专注力,正成为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
    如果你注意观察那些很牛逼的成功人士,你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极其专注。
    他们几乎会集中全部精力在自己选定的领域深耕,等别人回过神来想要追赶时,往往发现为时已晚。
    1.唯有专注,才能有所成就
    MikeFlint是巴菲特的私人飞行员,曾为美国四任总统开过飞机,事业心极强。有一次他跟巴菲特请教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巴菲特让他去做一件事。
    巴菲特让他写下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25个目标来,Flint照做了。然后巴菲特让他审视一下这个清单,圈出最重要的5个,Flint也照做了。
    现在Flint有了两份清单,一个是职业生涯上最重要的5个目标,另一个是他认为比较重要的20个目标。
    巴菲特问他:你现在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Flint回答:知道了,我先集中主要精力来实现这5个目标,另外的20个目标没有那么紧急,我可以用业余的时间来慢慢实现。
    巴菲特说:错!你应该集中所有精力来实现那5个目标,剩下的这20件事你坚决不要做,你要想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它们,不要花任何时间和注意力在它们上面。
    聪明人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依仗自己学习能力强,进步速度快,就定下一堆目标。
    因为他们天资聪颖,可能在每个方面都表现尚可,但是平均用力的结果却是缺少真正制敌的核心竞争力。
    巴菲特不但这样告诉他的飞行员,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学习投资和研究股票,在学习这件事情上,他极为专注。
    他从小就开始阅读和学习所有与股票投资相关的书籍,读遍了父亲所有的藏书,还跑到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去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学习,最终他成为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同时还成为了著名的价值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学生。
    持续几十年的阅读和研究,终成世界著名的投资大家。巴菲特说:
    每个人终其一生,只需要专注做好一件事就可以了。

123.jpeg


    2.那些不专注的努力,感动的只有自己
    @案例1:
    身边有个朋友小A,前些年看到微商赚钱,一股脑扎进去,心血来潮每天发圈,坚持了没几个月,销量依然寥寥,放弃了。
    后来公众号兴起,大V们赚得盆满钵满,他坐不住了,赶紧注册了公众号,开始写作,断断续续写了半年,粉丝量也没过5000,压根没能变现。
    这两年抖音、快手火了,他又调转方向做短视频。
    他一直很努力,每天过得很忙碌,试图抓住每个风口,可是最终他也没能成为那只飞起来的猪,因为当他发现风口所在时,风向已经调转。
    我的一位前领导曾经说过一句话:
    不要一味追大流,当一个趋势被所有人发现时,它就已经不再是风口,红利期已过,进入要谨慎。
    追着风口走,你可能永远也追不上它,还不如专注自己的领域,深耕细作,等某一天风吹过来时,你有足够的本领飞翔。

234.jpeg


    2
    我们为何不能专注于当下事?
    不光是选择细耕领域时要专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同样需要专注。但碎片化的工作、生活,严重影响我们的专注力。
    原本想着打开电脑写作,结果刚开始写接到一个快递电话;挂了电话准备继续写,微信又响了;等你回完了微信,电脑上又跳出了推送的娱乐新闻,啥?许志安出轨了?你赶紧点开,看完了还不过瘾,你开始搜郑秀文的消息。
    等你一圈忙活完,发现一上午已经过去了。
    这种现象十分普遍,通常事后你后悔懊恼,可是再重来一次,你可能依然重蹈覆辙。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职场。
    @案例:
    我在一家世界500强集团,公司都是规范化运作,但是不得不说,现在的工作环境其实很容易让人陷入一种浅度工作状态。
    我手里正在做着传播方案,同事来找我商量下一季的营销重点;
    跟他聊完,我继续做我的方案,还没等我进入状态,领导紧急召开部门短会;
    会议开完,我好不容易再次集中精神做方案,可是公关公司又打电话来汇报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就这样,我的注意力不断被分割,不断被打断。
    脑科学研究发现,这种注意力不断被打断的情况,会极大地损害我们的专注力。无法专注导致很多人心浮气躁,浮躁几乎成为社会的通病。
    专注于一件事情半小时,对很多人而言成了一种奢侈。
    TED演讲里曾说到,现在的人除了8小时的睡觉之外,基本上平均每20分钟就要去翻翻手机。
    这还只是平均值,我们身边5分钟不看看手机,就浑身不自在的人比比皆是。
    明尼苏达大学商业教授索菲勒鲁瓦,在论文《为什么完成工作那么难?》中提出了“注意力残留”的概念:
    当你从一个任务转移到另一个任务时,你的注意力没法及时转移,部分注意力仍会残留在原来的任务里。
    残留量越大,那么下一项任务的表现就会越糟糕。
    因为任务之间的切换需要耗费大量心力和时间,不断被打断的注意力再次集中起来会更难。
    时间都耗费在了没有价值的切换上,整体效率自然会变得非常低。

345.jpeg


    3
    如何培养专注力?
    自媒体圈有一个专注的励志典型——小马宋。
    他大学学的是锅炉专业,跟广告文案完全不搭边。可是他却愣是从锅炉工摇身变成广告界大咖,靠的是精准努力。
    因为热爱文字,他辞掉月薪1万的工作选了个月薪只有3000的文案岗,为海尔手机写文案,包括软文、促销单、产品介绍等。
    这些内容任何一个文案都会写,但是想要写好,却不是简单的事。小马宋做的精准努力是什么呢?
    他把市面上能看到的各种软文都研究了个遍,然后开始写不同风格的软文,他要求自己每一篇文案的表现方式都不重复。
    他甚至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把德国的一本世界级广告创意杂志,十年来的作品全部下载下来,一共有20000个之多。
    又用了一个月时间,把这些广告分门别类整理成10组PPT,反复看、反复研究和模仿。
    他将世界上最经典的文案全部摘抄下来,集中背诵复述。进入广告行业6年,他保持着每天学习10个以上广告案例的习惯。
    有了这些长时间坚持的精准努力,他怎么可能不成功?最终他成为戛纳广告节铜狮奖获得者。
    很多人容易犯的错误是战术上勤奋,战略上懒惰。因为没有找到努力的正确姿势,虽然忙忙碌碌,最终徒劳无功。

456.jpeg


    关于如何培养专注力,给你如下几个建议:
    1.让你的目标少而重要
    你可以仿照巴菲特给MikeFlint的建议,先列出人生的25个目标。
    你不用很快就列出,你需要跟你的内心对话,这是自我探索的过程,想明白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当你把这25个目标清晰地列出之后,你对自己会有更深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你很可能会发现你内心真正所爱。
    然后你慢慢地删减目标,越往后删减会越困难,但是这是必要的过程,删减到最后剩下的那个,就是你今生要去奋力拼搏的目标。
    这个选择的过程不用急,可以慢慢来,但是一旦选定之后,就不要怀疑犹豫,坚定地往前走。

567.jpeg


    2.确定目标后,你需要深度工作
    卡尔·纽波特教授在《深度工作》一书中提出了“深度工作”的概念,他认为深度工作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这种能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书中举了亚当·格兰特教授的例子。
    亚当·格兰特是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教授,他在安排工作的时候,以年为单位,将教学工作集中到秋季学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并保证学生能够随时找到他。
    但是在春夏两季,他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工作中,不接受任何打扰。
    心理学上有个重要的概念“心流”,它是指“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

678.jpeg


    通俗理解:长时间无干扰的状态下,批量解决困难却重要的智力工作,可以将注意力残留降到最低,从而可以使在当前任务上的表现最优化。
    只有深度工作才可能产生心流状态,所以格兰特长教授与世隔绝,数日完成一篇论文时,其效率水平远高于其他教授。
    当你确定了目标,也将目标进行了拆解之后,接下来就是精进练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非常需要深度工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