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一直认为,格雷厄姆著的《聪明的投资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是最伟大的投资书籍。他为什么如此推崇这本书呢?这本书对他有什么特别重要的特殊意义呢?为什么巴菲特和格雷厄姆一样更推崇《聪明的投资者》胜过《证券分析》?巴菲特最推崇第几版呢?
1950年,巴菲特大学即将毕业,他一心想上名校哈佛,却在面试中被拒,因为哈佛培养的是领导者,而不仅仅是专家。可是巴菲特从小到大只想成为一个股票投资专家。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失望之余,他却偶然看到一本新书,《聪明的投资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格雷厄姆著,第一版出版于1949年。
巴菲特打开一读,猛然顿悟投资的真谛。
过了35年,巴菲特回忆起往事,仍然非常激动:“对我来说,读到这本书,就像在前往大马士革的路上的圣徒保罗一样。”(Omaha World-Herald, March 24, 1985 P83)
在圣经新约全书使徒行传中,保罗回忆了第一次遇到主的故事:
我原来是犹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数,却是从小长在这城里,在迦玛列门下,按着我们祖宗严紧的律法受教,热心事奉神,像你们众人今日一样。
我曾经逼迫信奉主的人,直到死地,无论男女都锁拿下。
这是大祭司和各位长老都可以给我作见证的。我又领了他们写给兄弟们的书信,往大马士革去,要把在那里信奉主的人锁拿,带到耶路撒冷去受刑。
大约在是在中午,我快到大马士革城了,正在往前走进城的时候,忽然从天上发出大光,从四面八方照着我。
我一下子仆倒在地,听见有个声音对我说:保罗,保罗,你为什么要逼迫我。
我回答说:主啊,你是谁?
他说:我就是你所逼迫的拿撒勒人耶稣。
与我同行的人,看见了那光,却没有听见主对我说话的声音。
我说,主啊,我应该做什么?
主说:起来,进到大马革城里去,在那里,将要派你去做的一切事,会有人告诉你。
巴菲特形容自己读到格雷厄姆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的感觉,就像圣徒保罗在前往大马色的路上忽然被一道光击中听到主的声音一样。
巴菲特后来解释到:“我并不想让别人听起来我象是一个狂热的宗教教徒一样,但这本书真的是让我突然顿悟。”(News York Times Magazine, Apri l2, 1990)
过了23年,1973年巴菲特给《聪明的投资者》第四版写了序言:“1950年年初,我阅读了本书的第一版,那年我才19岁。当时,我就认为这本书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书籍。时至今日,我仍然认为如此。”可见这本书在巴菲特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这让我想起了六祖慧能在坛经中讲述的自己求师学佛的故事:
我的父亲原本祖籍范阳,后来被降职,流放到岭南,于是作了新州的百姓。我这一生很不幸,父亲早逝,遗下年老的母亲和我相依为命。后来迁移到南海,每天只能上山砍柴,靠卖柴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困苦。
有一天,有位客人买柴,嘱咐我把柴送到客店去。我帮客人把柴放好,收了钱,走出房门,忽然听见有一位客人正在大声诵读佛经。不知怎么回事,我一听那位客人所诵的经文,心里顿时豁然开悟。
于是我就大胆问那位客人:“请问您念的是什么佛经啊?”
客人回答:《金刚经》。
我再问他:您是从哪里来啊?怎么会读这本佛经呢?
客人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那是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住持教化的道场,跟随他学佛的弟子有一千多人。我去东禅寺礼拜弘忍大师,才听到他讲授这本金刚经。大师经常劝出家和在家的弟子说,只要坚持诵读《金刚经》,自然就能够见到自心本性,当下就能了悟成佛。”
我听了客人的这一番话,心中大喜,也想去参拜五祖。
也许是由于过去结下的善缘,承蒙一位客人慈悲,赠给我十两银子,让我用来给购买母亲独自生活所需的衣服和粮食,剩下的钱做为盘缠,去到黄梅县东禅寺参拜五祖。我将母亲安顿好了以后,辞别母亲,走了三十多天,来到黄梅县东禅寺来礼拜五祖。
如果说五祖是当时中国禅宗最有名的大师,那么格雷厄姆就是当时华尔街最有名的投资大师,被称为证券分析之父,价值投资鼻祖。
巴菲特读了格雷厄姆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和慧能听到《金刚经》一样,心即开悟,他最想做的事就是去拜到格雷厄姆门下学习真正的投资成功之道。
有一天巴菲特在学校翻看各大院校研究生招生简章时,正好看到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招生简章时,忽然一个对他来说非常熟悉非常向往又如雷贯耳的大师名字出现在他眼前:格雷厄姆!
巴菲特没有想到,自己人生头20年最大的挫折,报考哈佛研究生被拒绝录取,却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命运转折点。
正如老子道德经上说: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因此,当你被拒绝时,当你失败时,千万不要灰心丧气,人生的道路特别漫长,这只不过是拐了一个弯,反而可能让你拐到正确的方向,走上真正的成功之路。
尽管早已错过了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申请读研的最后截止日期,再过一个月就要开学。巴菲特还是下定决心一试提笔写了一封信,不是写给格雷厄姆,而是写给戴维·多德。
因为格雷厄姆尽管是非常有名的投资大师,也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但只是兼职而已,只管定期来上课,平时主要在华尔街他的投资公司上班,根本不在学校,更不管什么招生事宜。
1928年帮他记录讲课内容并一起编写投资教科书《证券分析》时,多德只不过是一个年轻小助教。过了22年,已经成为教授,金融系的系主任,哥伦比亚商学院的副院长,而且是商学院招生委员会的主任。这在招生简章上写的一清二楚。巴菲特并不知道,多德现在已经成为格雷厄姆投资公司的合伙人之一,但他不用猜也知道,多德和格雷厄姆合作22年,关系肯定铁的狠。
实际上格雷厄姆只管教学,不管招生,巴菲特能不能读上哥伦比亚商学院的研究生,身为副院长主管招生工作的多德说了算。
巴菲特在其传记《滚雪球》中回忆道:“我在8月写的申请信,离开学只有一个月,而其实我早应该这么做了。天知道我写了些什么。我可能写的是,我刚刚在奥马哈大学发现了这本招生简章。上面说你和本杰明·格雷厄姆在贵校任教,我认为,你们是站在奥林匹斯山山顶的某个地方普普通通常规的入学申请信,这而是我发自内心的渴求。”
也许多德被这封申请信所体现出的热忱所感动,也许是因为在哥伧比亚大学格雷厄姆和多德更感兴趣的是学生对商业和投资的领悟力,而不是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不管是什么原因,在截止日期之后,没有经过面试,巴菲特就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了。格雷厄姆和多德并不想打造领导者,他们教授的一种特别的专业,他们只想培养遵循他们发现并传授的真正投资成功之道的专业人士。
《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改变了巴菲特的投资思想,也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让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从格雷厄姆学到真正的投资成功之道,从一个普通的业余投资者转变成一个投资大师,2007年又成为世界首富。
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都认为《聪明的投资者》比《证券分析》对投资者更有帮助。
格雷厄姆在《证券分析》第一版出版15年之后, 1949年,他完成了一部专门写给业余投资者的通俗投资教材,因为这些读者很可能会对《证券分析》长长的篇幅和十分专业的深度望而却步。
《聪明的投资者》的篇幅还不到《证券分析》的一半,却与后者一样条理清晰、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