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大学办学理念和杰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如何才能培养厚德博学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田国强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高等研究院
摘 要
随着我国进入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迫切需要中国大学能够培养出一大批厚德博学的高层次创新型杰出人才,这已成为贯彻和实现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关键之关键。从这一要求来看,中国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很大不足,其直接表现就是当今大学生在“德”和“才”两方面都存在较大欠缺,不利于培养大批杰出人才这一国家发展战略。
本文首先从我国当前的人才培养困境出发,对中国大学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反思,总结了三大问题成因:教育过度产业化,难以冒出杰出人才;行政主导办教育,难以形成办学特色;校长聘任短期化,难以铸就大学精神。进而,笔者根据在美国大学从教21年和近5年来担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的亲身经历和思考,尝试在现有约束条件下进行教育改革探索,提出了如何解决问题的一些措施:形成勤奋诚信学风,树立“感恩”、“宽容”校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师资管理体制,打造一流师资队伍;优化大学治理结构,提高行政工作效率。本文最后讨论了,任何一个改革方案都应充分注意正确处理好稳定与发展、个人利益与整体发展、改革目标与改革路径、外部资源与内部力量等几大关系,确保了改革的激励相容性、渐进性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办学理念 杰出人才 培养模式 厚德博学
一、引言
人才培养是贯彻和实现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关键,必须具有前瞻性。纵观世界所有发达国家不难发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杰出人才的大量涌现。虽然通过短期增加投资(比如最近推出的22万亿**拉动内需计划)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率,但从长期来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与发展只能依靠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来推动,而这一切都是创新活动的结果。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一阶段,大量杰出人才的培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不能再简单地通过“引进+模仿”的知识进步模式来支撑持久的经济增长与社会经济改革,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而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杰出创新型人才是实现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大学现阶段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我们既需要能够引领国际学术创新前沿、厚德博学的学术大师,也需要能够引领行业发展、德才兼备的商界领袖、政治精英等杰出应用型人才。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要有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对他人怀有感恩之心和宽容意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曾精辟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说明了“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极端重要性。
中国大学教育在过去近60年来取得巨大成绩,发展迅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这一点我们需要充分肯定。但是,根据我在国内受教育至研究生毕业,于国外知名大学留学从教20多年,以及近二十年来对国内高校的了解,尤其是最近四年多来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担任院长职务,处于教学、科研一线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从更高更长远的要求来看,我个人对国内大学人才培养现状深感忧虑。虽然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能够培养一些优秀人才,但总体上看,当今中国大学生在“德”和“才”两方面都存在较大欠缺,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大批杰出人才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与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才需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
在“才”的培养方面,中国的许多大学发展到今天,尽管硬件设施方面已经不比国外大学差多少,但是,在大楼林立的校园中始终欠缺一种一流大学所特有的东西,那就是“大师”,以及培育大师所需要的土壤。具体而言,就是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差距,其实质就是创新能力的差距。虽然,国内许多知名高校都定位于建设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近几年各高校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在整体上,不仅缺少大师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团队,缺少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更严重的是缺乏培养大师和批量产出满足国家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的学术成果的大学环境。而众多一般性高校,则更是在市场导向下,人才培养趋于短视化,注重一时技能的掌握,忽视对学生自我学习与知识自我更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及基本理论素养。虽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受市场欢迎,能够很快找到工作,工作上手也快,但是在全球化、知识快速更新的社会环境中,往往缺乏长远发展的后劲和潜力。
因此,虽然中国大学每年都为社会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城市白领,却始终“冒不出杰出人才”,不管是学术大师、商界领袖,还是政界精英。用钱学森老人的话说,“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如何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如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同时也是中国大学发展遇到的一个普遍性的瓶颈问题。这个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通过增加经费投入、强化自上而下的教育评估所能解决的,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体制性问题。
在人文和“德”的培养方面,往往是课堂上讲的是一套,而学生生活中碰到的却是另一套,学校“德育”缺乏生活的现实基础,使得学生对社会、对他人、甚至对家庭父母缺乏“宽容”、“感恩”的意识,缺乏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过于追求“自我”、短视,没有什么远大理想。而学校对此要么熟视无睹,要么束手无策。这是很危险的,古人云:“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无不至矣(司马光,《资治通鉴》)。”
胡锦涛主席曾深刻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沉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一个人的德与才是他的文化的集中凝现。因此,面对当前的人才培养现状,中国大学责无旁贷,急需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邓小平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总体要求,系统反思现行的办学理念,破解当前人才培养的困境,从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中吸取对中国教育改革有益的经验,借鉴国外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进行制度创新,勇于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把大学打造成为一个自由开放的知识创新平台和社会公共道德的示范基地,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型杰出人才的成长提供土壤。
作为一个在国外从教二十多年、同时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亲历者,我也时常在思考“为什么会造成现在这种局面?”“如何在中国的国土上办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如何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厚德博学的学术大师?”。下面是我在这几年里通过观察,不断思考、试图找出问题成因,尝试在现有约束条件下进行教育改革探索,从实践中得到的一些想法,供领导和同仁们参考,希望能够形成共识、凝聚力量,为当前正在制定中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供一些政策性建议,共同推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飞跃,使之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