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战给美国带来什么
美国之所以在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机制中把汇率问题设置为主要议题,是其国内金融和经济形势发展现状使然。
当前美国的经济形势,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即高赤字、高失业和低增长。从美国国内来看,奥巴马**拿不出什么“速效药”。挟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国在本轮危机后益发强调通过国际手段来促国内就业与发展,比如奥巴马上任以来一直高调推出口。
之所以强调出口,在于美国经济自身创造就业的能力有限,“无就业复苏”令美国经济决策者束手无策,通过宣扬通过出口来抢回由中国等国家夺走的就业,是美国政客的有效舆论宣示。
“与其说是汇率战或者货币战,不如说是就业战。”谈到近期汇率问题这一国际舆论热点,国际金融协会总裁查尔斯·达雷华对记者说。在美国失业率徘徊在近两位数高位的情况下,美国要通过汇率调整为经济寻找出路。
在美国的经济问题当中,与国际相关的最主要问题在于贸易不平衡。在美国看来,其贸易不平衡的最大份额来自于中国。而中国在本轮危机开始后不久将人民币重新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被美国视作一项心头大患。
汇率对贸易平衡具有一定影响:汇率低估可以促进出口,抑制进口,改善汇率低估国的贸易平衡状况。那些贸易失衡的经济体将因更具弹性的汇率机制而受益。
以推动汇率变动来纠正美国的对外贸易不平衡,美国有其先例。最著名的是1985年签署旨在通过强迫日元和德马克兑换美元升值,而减少全球不平衡的《广场协议》。但实际证明,广场协议成效一般。日元汇率从1985年的250日元兑1美元升至1995年中期的80日元兑换1美元,但日本的贸易顺差并没有消失。同样,经过通货膨胀因素调整的美元汇率过去30年中不断起伏,而美国的贸易逆差仍在节节攀升。
为刺激经济复苏,拉动就业创造,美联储推出总额为6000亿美元的收购国债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计划一经推出,即引来国际批评声浪:德国财政部长朔伊布勒说,美国借助印钞机人为压低美元汇率,这种操纵货币的手段很不恰当;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已在自家货币政策中做出应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则对美联储输出通胀、输出资产泡沫的做法纷纷表达不满。
在美国国内,反对量化宽松的舆论相当普遍。华盛顿智库卡托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Alan Reynolds说,伯南克追逐的是“无望的梦想”,这种靠推高通胀来创造就业的做法到头来将一无所成。很多经济学家则忧虑美元本身,担心弱势美元政策终有一天会达到临界点。
不少美国政界人士对伯南克的做法表示怀疑。国会两位重量级议员公开反对伯南克的行动。共和党资深参议员理查德·谢尔比说,“我同意伯南克对经济的忧虑,但我担心其政策带来的风险。”众议员埃德·罗伊斯说,QE2具有引发债券和商品市场泡沫的潜力。
在美联储内部,反对者也大有人在。美联储理事凯文·沃什公开质疑QE2的政策效果,并认为其可能影响美联储多年艰苦争取而来的信誉。美联储的另一位重要决策者、堪萨斯储备银行行长托马斯·赫尼希一向坚称,量化宽松弊大于利。
面对经济困局,是无为而治,还是有所作为,伯南克选择了后者。只不过,其“量化宽松”的豪赌能否真正扭转乾坤仍是未知数。
美国新一届国会将于明年1月份正式运作,专家预计,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仍将是国会对华政策中的重要一项。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之间的汇率之争还会是国际媒体关注的热点。
目前,世界经济面临着多重风险: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仍在发酵;新兴市场的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风险增高;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并且面临通缩风险,这些都为全球宏观决策提出新挑战。
首尔峰会前,美国总统奥巴马为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辩护:推动美国经济强劲有利于世界,其“天下第一”的潜台词不言而喻。不可否认,美国仍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但事异时移,全球经济多极化的深入发展已成事实。国际力量消长,美国的公共政策在世界经济中的调控作用和信誉,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不难理解,以伯南克为代表的美国宏观经济决策者对本国经济“很难满意”。但如果真的因汇率而引发贸易大战,也不是美国决策者所乐见的。
华盛顿智库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对记者说,如果爆发汇率战从而引发贸易战,那对世界经济将是灾难。这种双输局面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