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报告引发的“血案”
11月9日,发改委官员首次表态,称今年CPI或超3%的国际通胀警戒线,这意味着中国开始通货膨胀。然而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通胀警戒线只适用于西方,中国可以提高到4.5%。成思危则打预防针说,今年CPI能控制到5%以下就不错了。对于经济增长速度是10%的经济体来说,通胀率5%并不是件可怕的事。
“既然国际上有通行的标准,就应该遵照规定,否则这个标准就没有什么意义。如果你认为可以提高到4.5%,或者5%,那么你需要告诉我一个理由,为什么在现有情况下,中国老百姓可以承受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叶檀表示。
然而无论这条线划在哪儿,中国CPI数据失真,早已成了不是秘密的秘密。近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研究报告,就幽了统计局一默:《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帆动》。报告指出,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间,中国CPI被人为调整并系统性低估超过7%,这与公众感受到真实物价上涨超过官方CPI相符。
那么这件“皇帝的新衣”留着它还有什么用呢?
叶檀认为:“现行CPI统计最大的价值,便是可以反映出底层百姓的生活压力,他们对食品类价格快速上涨最为敏感。中低收入群体的不满,最容易影响社会稳定。” 正如《新京报》谴责北京天然气涨价“趁火打劫”的社论所言:“我们可以不看电影,不打的,但我们不可以一日无餐!”
年关将近,让民众过个好年,已经像房价调控一样,上升为一个“政治问题”。
“对通胀的战役正在升温,**要把‘老虎’重新关进笼子里了。”叶檀说。
11月12日,股市迎来黑色星期五。上证指数创出14个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深证成指暴跌7%,创下了29个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商品市场也在同一天哀鸿遍野。郑棉、沪铜、沪锌、天胶、连豆、豆油、PTA和白糖商品期货,无一不以跌停收盘。11月16日,沪深两市又再度上演了暴跌走势。
从技术上而言,这场大跌在意料之内。但表现之惨烈,却让一位明星
私募基金经理,选择了迅速减仓,回避风险。
叶檀表示:“这轮调整,是技术面和政策面共同作用的结果。11月4日以来美元连续反弹,导致美元与非美元货币发生转换,全球主要股指以及大宗商品出现下跌。与此同时,中国近期又连续出台了紧缩的货币政策。”
让投资者夺路而逃的,据说是高盛的一纸报告——建议香港客户卖掉手上所有的中国企业股票,因为央行将提高借贷成本,压制通胀。
像高盛这样的机构素来不会“无风起浪”,一定是提前“嗅出”中国大规模收缩流动性的重大决策。
历史再一次证明了高盛“把脉”之精准。就在19日晚间,央行宣布,自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将共计冻结资金超过3000亿元。这是央行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距离上次仅隔了9天,频率之密集非常罕见。 “美联储是不达通胀目的决不罢休,我们是不是不把通胀压下来,政策就不会停?”一位重仓的投资者忧心忡忡。市场推测年底至少会加一次息。而外资投行则预计中国将进入加息周期。
“说明大家对整个经济增长的基础还是缺乏信心。这样一个繁荣的景象,建立在一个不是很踏实的根基上,有一个短期、泡沫的效应。一旦流动性收紧,货币的基础没有了,大家对增长就会变得很悲观。”赵晓认为,“即使在通胀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性安排的情况下,经济还是有可能出现二次探底。目前经济实际上是在下滑的。如果**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非常乐观,对物价上涨的判断非常悲观,就有可能采取紧缩政策,在打压的过程中没有拿捏到尺寸,导致经济下滑过度,出现二次探底。当前就有这个危险。”
在吴敬琏和约翰·梅金等有影响的中国和美国经济学家看来,今天中国经济面临的危险,与上世纪的日本非常相似,中国很快要开始忍受自己“失去的十年”。而根据
郎咸平教授的说法,美国正在把中国复制成第二个日本。当年“阻击”日本的“三大核武器”:融资融券、
股指期货、允许华尔街进入日本操纵,如今只缺最后一步。
但叶檀认为:“正因为我们看到了日本非常可怕的历史,现在央行做的事是完全反过来的。日本怎么做,我们一定不那么做。日本当时是货币对内贬值,对外大幅升值,资产泡沫被认为是健康的表现。而中国央行开始收缩流动性,银行间拆借利率在提高。国外压迫人民币大幅升值,国家领导人已经非常明确表态,人民币会市场化,什么时候实现,由我们自己决定。再接下去会出现一个资产泡沫,那就拼命打压资产泡沫。房地产市场已经是一个纸老虎,差不多几天出一个政策,从需求、供应到资金无所不包。再接下来是股市,给你来回震荡,同时把股指做大,吸纳资金。这个就是中国的方法。我们不知道用这个方法未来到底会怎么样。股市一方面要做大池子,一方面要控制不让泡沫起来,难度比较大。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绝对不会走日本的老路。即使未来有问题,也一定是一个新的问题。”
反对热钱的战争已经打响。台湾正恢复对外国人持有本地债券的管制。韩国正考虑对外国人持有本国债券征重税。中国外管局近日向地方分局发布《关于加强外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旨在进一步打击隐藏在跨境资金中的“热钱”。
“最关键的还是扭转热钱预期。比如很明确地表示要开始紧缩政策,一定会把房地产打压得不像样。在这样的预期下,并不是说热钱没有途径进来,而是它选择了暂时不进来。目前这个预期已经有了,产生了一点作用,但是并不能表示未来就可以彻底地控制住。”
遥想解放初期,陈云利用资本的贪婪布了一个“局”,靠两白(大米、银元)一黑(煤炭),麻利地把通货膨胀的烂摊子和投机客一并收拾了。今非昔比,但常规动作还是有一定效果。既然游资喜欢囤积,那么国家就不断加大抛售力度。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以稳定和农副产品供应为主,一口气出台了16项措施。
“短期有一个震荡,但一个长期的通胀将不可避免。”叶檀认为:“如果我们还是保持一个这样的态势,国内小幅通胀,对外人民币缓慢升值,这个过程会持续很长时间,直到市场认可说升值到位。这相当于向世界热钱发出资产价格上升的盛宴邀请。获取利差与息差的双重收益,无疑是吸引热钱的最大诱因。老百姓要学会泡沫化生存。如果没有任何抵御通胀的理财、投资能力,恐怕得准备过几年低增长、高通胀的苦日子。”
赵晓也认为中国经济总体上是一个通货膨胀的趋势,**将在踩油门和踩刹车之间周而复始。“但总体而言,**是喜欢踩油门的,这个油就是货币。”
至于车上乘客感受如何,那就要祈祷司机的水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