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于蓝
典故
南北朝时,北魏人李谧〔mì〕,字永和,学习很用功,少年时代就读了很多书。《北史李遂传》说他“博通诸经,周览百氏”。他的老师孔墦〔fán〕,学问本来也不错,可是几年以后,李谧就胜过了老师。那时,孔墦反过来向李谵请教了。同学们作了一首歌谣道:
青成蓝,蓝谢青;
师何常,在明经。
青,比喻学生;蓝,比喻老师。歌谣的大意是说:学生成了老师,老师请教学生,究竟谁是老师何尝有一定,问题在于谁的学问更深。
为什么青比学生、蓝比老师呢?原来蓝,是一种草,它的叶子可作青色染料。《荀子劝学》说,“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学习永远没有止境,后代一定超过前辈。青色本是从蓝草中取得的,可是从蓝取得的青色,比蓝更青;冰,本是由水凝结成的,可是由水凝成的冰,比水更凉。
出于《荀子》的这段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青年超过老一辈,就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青出于蓝”。《史记三王世家》:“青,采出于蓝,而质于蓝者,教使然也。”“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话,也简化成“冰寒于水”而为成语,意思和“育出于蓝”相似,有时人们把两句连用,说“青出于蓝,冰寒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