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小木虫,地址
http://emuch.net/html/201012/2639052.html
透过四年光阴:彼时,我二十一岁,在北京,是一个刚刚走上漫漫科研路的懵懂小硕;此刻,我二十五岁,在上海,是一个静静在走漫漫科研路的淡定女博。
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总要习惯性的写一点文字,来纪念过去四年的光阴,再展望未来几年的情形,我却又不知该从何写起。细细想来,过去的每一天,那些日子,都在跌宕起伏的喜怒哀乐中迤逦前行;过去的这四年,那段时光,却还在细水长流的平淡生活中稳步前进。我没有光鲜辉煌的科研经历,没有卓尔不群的科研能力。只是一个普通人,有着一颗平常心。
原来,写下这些文字,并非是我想要告诉你,那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只是道出一段心情,是我想要写给自己看,说给自己听,那些不折不扣的经历。为了忘却的纪念,仅此而已。如果我的文字还能给你带来一点点感动,一丝丝温馨,那已是我莫大的荣幸,谢谢你的共鸣,我感激不尽。
我和我的PhD——一个普通人和一颗平常心
PhD是什么?
百度百科告诉我,Doctor of Philosophy——简称 Ph.D. 或 D.Phil.,学术型博士,拥有人一般在大学本科(学士)及/或研究院(硕士)毕业后,再进行相当年数的研修后,撰毕论文并通过答辩,方获发哲学博士学位。
英语老师告诉我,Permanent Head Damage——永久性脑残。
我的妈妈告诉我,PhD+女生——灭绝师太。她说是她办公室里与我年纪相仿的小姑娘们说的。
我曾经告诉自己,Permanent Hardworking, Diligent——坚持,努力,勤奋。
……
其实,对我而言,人生就是一场经历;PhD,也莫不如是。
为什么要读PhD?一个有那么好的学校背景的小硕,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算下等的女生。
没想过太多,可能只是因为喜欢吧。
为什么不出国或者留在北京最top的学校,而去上海读PhD?不说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学术圣殿,况且总体的科研氛围,帝都确实好过魔都几条街。
没想过太多,可能就是因为喜欢吧。
为什么去上海不跟发过《Science》的院士读PhD,而去跟一个算不上超级大牛的老板?尽管面试以后院士很欣赏我,跟老板提出过想要我转到他那边去。
没想过太多,可能还是因为喜欢吧。
为什么不去选前沿和热点的科研方向,反而做不太可能发IF paper的最普通的合成?
没想过太多,可能都是因为喜欢吧。
……
别再问了,再问下去你可能会吐血的,我还是会一边不紧不慢的说着那句千年不变的话“没想过太多,可能只是,就是,还是,都是,因为喜欢吧”。
这所有的问题,我不知道曾经回答过多少遍,以致于让一贯恬静淡定的我害怕面对所有熟人对我的关心。每一次重复这句话,别人都觉得我很欠打,到底说出这话的是一个博士还是个萝莉。我知道,对于很多关心我的人,这是个最无聊,或者最伟大的原因;对于我自己,却是最简单,最唯一,也是最真实的原因。
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在北京的这三年,我总是活得本末倒置。第一年我学习不是很努力,但成绩很好,还拿了奖学金,开开心心一年;第二年,我很努力的想课题,却终不得解,最后放弃,浑浑噩噩一年。不过那一年我也没闲着,跑去做家教挣了不少钱,在同学羡慕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生活中,我反而一点都不快乐。每个月银行卡上递增的数字除了一瞬间的快感,给不了我更多的欣喜。我知道我这话很欠打,但到今天我依然要这样说,因为这就是实话。我不敢跟自己承认在科研上的无能为力,我不敢跟自己承认在北京我没有太多的朋友,只能够回避自己的能力,冷漠自己的感情,用挣钱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自信心。我唯一的快乐就是在少数几个朋友没钱的时候能够慷慨的把钱借出去,只说一句毕业之前还就行。我一点也不喜欢这种单纯为挣钱而工作的生活,只是需要让自己不停的忙碌,没时间去过问那些内心不喜欢的情绪。因为我内心真正喜欢的科研和实验,朋友和感情,我看不见也摸不着,我实在是无能为力。
2008年下半年,我研三了。正如所有人所说的,这是人生的转折点,应该好好规划自己的未来,至少要认真想想,下一步该往哪走,怎么走。我也曾想过这些问题,但是在遥远的研一,甚至是到北京读研究生的第一天,我就做了决定。没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只有一件事情:北京气候太干燥,温差太大,我不适应,我要回上海。一个匪夷所思的原因,让我在北京的三年很不平静,一个莫名其妙的决定,却支撑了我三年坚强的去面对每一天的不平静。
研三的上半年,是我最没有想法的半年。那些未来,规划这种伟大的命题,离我十分的遥远,不是因为我心里一直坚守那个莫名其妙的决定,而是因为我根本没有时间去想。在别人都在找工作,考博士,申请出国的时候,我却还在做着实验。老板后来在10月份给了我一个想法,我加紧做了两个多月,12月中旬投出了一篇中文,紧接着过年前做完了我整个硕士论文的东西。那是我过得最充实的半年,也是最累的半年,每天都在忙着应付各种各样的事情,感觉自己像一个陀螺,被鞭子抽打不停。很忙,很累,但我的心却一天一天在安定,因为我终于不用去逃避做不出来的课题,虽然还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但我的硕士阶段,总算有了一个完整的结局。我知道在别人眼里,它看不去与我曾经拥有的荣耀不那么匹配,但我怎么样在失落中坚强的走过这一段路,却收获在自己的心里。只是这个结局还能衍生出一个清晰的未来,那对我来说就是难能可贵的完美。
虽然实验很忙,但在job hunting的大军中,我也被找工作了。跟着室友一起在应届生上网申,做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样的工作,我只知道有一会机会,我只能抓住,还轮不到我挑选。有些事情真得很奇怪,P&G和Unilever的网申和笔试同样都过了,同样都终止在一面,可能我的英语听说能力远远不如简历上的证书那样体面和光鲜。其实我不喜欢英语,真的非常不喜欢。我对这种节奏型的语言非常不感冒,听着就想睡觉,我从不逼自己去学英语,却在不知不觉中能够熟练的掌握上海话,粤语听和写都没有问题,说得不好,因为没有环境。我英语不好,我认了,我也不逼自己去考各种各样的证书,我只要求自己能够写普通的scientific article,我没有天份,给自己的要求是及格就好,这个东西我不可能擅长的,我要去做我喜欢和擅长的事情。